2025 年 10 月 30 日,比亚迪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单季营收 1949.85 亿元,净利润 78.23 亿元,毛利率 17.9%;前三季度累计营收 5662.66 亿元,同比增长 12.75%,净利润 233.33 亿元。财务数据整体稳健,但相较于销量规模,其研发投入的变化更值得关注。

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 437.48 亿元,同比提升 31.3%,规模几乎相当于蔚来、理想、小米三家研发投入的总和。这一投入并非单纯的成本支出,而是战略转型的信号:从以制造为核心的整车厂,向掌握电池、电驱、智驾、芯片及整车系统集成的一体化技术集团转变。
不过,利润率仍受行业环境影响。三季度 17.9% 的毛利率较二季度提升 1.6 个百分点,显示出在价格战中对盈利的把控能力,但与 2022 年巅峰时期超 20% 的毛利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技术升级成为抵御利润压力的关键,今年 2 月,比亚迪推出 21 款搭载高阶智驾的新车,覆盖王朝网与海洋网,价格区间 6.98 万至 24.98 万元,直接推动当月销量暴涨 163.96%,成为市场表现的重要拐点。
从市场数据看,10 月比亚迪汽车销量 441706 辆,同比下滑 12%,与三季度财务表现形成对比,反映出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品牌层面,王朝网与海洋网仍是销量支柱,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近 300 万辆;腾势、方程豹、仰望则构成技术分层体系,分别覆盖 35 万 — 50 万元区间、性能智能 SUV 市场及高端领域,通过差异化定位提升溢价能力,试图缓解价格内卷压力。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补充,前三季度海外销量 70.16 万辆,同比激增 132%。国内参与价格竞争的同时,海外市场通过汇率差与品牌效应形成利润补充,其技术品牌影响力还反哺国内,形成 " 出海造势、内销提价 " 的循环模式。
产品迭代节奏上,比亚迪今年保持每月新车发布频率,从秦 L EV、钛 7 到腾势 N9、仰望 U7,产品无空窗期,这一策略提升了竞争壁垒。截至目前,其已完成 550 万辆年销量目标的 59.28%,四季度需再售约 220 万辆,以现有渠道与产品能力,目标达成概率较高。
整体来看,比亚迪的发展逻辑正从依赖销量规模,转向以技术含量、智驾水平及系统整合能力构建竞争门槛。但 10 月销量同比下滑也表明,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仍在,技术投入转化为持续市场优势还需时间。三季报展现的是其从 " 制造红利 " 向 " 技术红利 " 转型的阶段性成果,后续能否通过技术输出实现长期价值,仍需市场进一步检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