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报名即将落幕,今年的报考人数是增是减?虽然官方数据尚未公布,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医科大学、华侨大学等多所高校报考人数有回落迹象。历年数据显示,自 2023 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冲上 474 万的历史高点后,2024 年、2025 年连续两年下跌,分别降至 438 万与 388 万。
考研热,正在持续退烧;研究生学费,却在逆势上涨。
这两条反向延伸的曲线,共同勾勒出当下中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现实图景。
每一位潜在的考生与家庭都不得不开始一场冷静的价值重估:在这个学历通胀的时代,花二三十万读一个研究生,值吗?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它关乎理想与现实、投入与回报、个人选择与家庭支持。
我们与三位正在或即将踏上这条路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身处不同的人生阶段。
从他们的故事中,能看到关于教育价值、成长代价等背后的现实与抉择。
" 这费用确实不便宜,但也属于硬着头皮还能接受的范畴。" 谈到读研的学费,林晓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
林晓是湖南某 985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四学生,前不久,她刚经历了一场紧张又竞争激烈的保研 " 战争 "。
从清华、北大,到复旦、上海交大,再到武大、川大、厦大 …… 从南到北,国内 40 多所顶尖高校她都逐一试过。
从最初的满怀希冀,到一天之内被三所高校 " 拒之门外 ",从小就很优秀的林晓第一次尝到挫败的滋味。她自嘲,这何尝不是一种新体验。
好在结果还算圆满,她最终被上海一所 " 双一流 " 高校数字经济专硕录取。虽然不是 985 高校,但这所学校在财经类高校中名列前茅,被称为 " 财经界的黄埔军校 "。
当然,商科实力突出的另一面,是学费的高昂。该校 2025 年教育收费公示表显示,数字经济专硕的学费总额为 22.8 万元 / 生,学制为 2 年。
还没好好感受被录取的喜悦,在 20 多万的学费面前,林晓第一次体会到经济压力。" 主要是学费、生活费方面的压力,父母为我付出得太多。"
提到父母,林晓说,他们十分开明,很少干涉她的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她毕业后直接工作,还是选择考公,或者考研,父母都很支持她的决定。
正是因为父母的支持和尊重,林晓在面对升学还是就业时,多了一份理解和坚定。
林晓不是独生子女,上面还有一个姐姐,是她们当地的公务员。在她看来,虽然姐姐的生活和工作很稳定,但属于 " 一眼望到头 " 的,那种无聊的,她不想过的生活。因此,临近毕业,她没有选择考公务员,也没有选择直接工作,而是积极保研。
一方面是林晓从大一开始成绩就很优异,一直在保研范围内,她不想放弃这个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读研之后,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 虽然学历高不一定代表什么,但有时候你需要这块‘敲门砖’ "。
林晓曾有过两段实习经历,一段是在上海一家券商做 IPO 上市,另一段是在互联网小厂做内容运营。这两份工作带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很难找," 之前在券商实习期也有工资,但现在都取消了。"
出于对诸多客观因素的考虑,即使此前知道申请的高校专硕学费不低,林晓也抱着 " 求稳 " 的心态投递了。她安慰自己说:幸好不是出国留学,学费更高,家里可能就负担不起了。
如今,林晓除了忙毕业的事情,也在为明年读研做准备。由于没有工作,她读研期间的学费、生活费还是来自父母,不过她计划到时候在上海找个家教的工作,负担自己的生活费。
而她所在的学院,像她这样继续深造的学生并不少。她估算了一下,学院有约 260 名学生,将近 60 人保送了研究生,还有 20 人出国留学,剩下一部分同学正在备战考公考研,而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不算多,可能不到 100 人。
谈及未来的规划,林晓表示:" 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在上海找一份好工作,把这几年的投入赚回来。"
" 还是有些后悔。" 当问到对这笔更高的教育投资的感受时,陈琪这样说道。已经是研一在读的她,两年要掏 20.8 万的学费。
这笔钱对现阶段的陈琪来说,不是小数目。陈来自浙江金华,本科就读于宁波一所 " 双一流 " 高校金融学专业,随后以应届生的身份报考上海一所 211 高校的数字经济专业专硕,一战上岸。
" 想法其实很单纯,主要是为了提升学历," 谈到读研的原因,陈琪坦言,想做一个比周围人稍微 " 厉害 " 一点的人,而学历可能是超越同龄人最好的方式。" 因为家庭出身无法改变,想要让自己显得厉害一点只能靠自我提升了。"
其次是为了延迟就业。她担心本科毕业之后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比如薪酬、福利达不到期望,想着读研后,未来就业环境可能会友好些。
另外还有环境的推动。陈琪本科好友和室友都在考研,她被这种氛围感染,和大家一起学习,也不觉得很痛苦,复习的经验也可以互相分享。
陈琪介绍,她大学班上一半的人选择了升学或考公,包括去国外留学或者国内考研,当然有人上岸有人落榜,且考公上岸的也不是很多。还有一半选择直接就业,且几乎留在了宁波,理由也很实际——相较于北上广,宁波的就业市场同样广阔,生活也很方便,压力却小得多。
目前,陈琪已经在新校园里学习、生活了近两个月,虽然没有学费高带来的经济压力,但在其他方面,她还是有些不适应。
由于本科跟研究生无缝衔接,陈琪暂时没有能力承担读研的学费和生活费,仍由其父母提供。
两年 20.8 万的学费,对家里而言,并不会感到吃力," 不至于交了学费生活水平就下降了,爸妈还是该吃吃该喝喝,并没有变得更辛苦。"
陈琪回忆,从小到大,只要她想做的事情,但凡是合理的、积极的,父母就会放手让她去做,几乎很少干预她的成长。以至于在考研这件事情上,父母一如既往地支持她," 他们认为读研之后学历高了,找的工作也会好一点,工资也会高一点。"
父母没有说什么,陈琪自己却觉得,20 多万的学费偏高,虽然比不上留学,但和周围的人比起来,高出不少,这主要是因为所在城市 + 专业。
据陈琪了解,上海的学校读研费用普遍偏高,而商科的专业在全国的读研费用也普遍偏高。也有奖学金,但是按照成绩分等级提供,竞争激烈。
此外,上海作为超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很高。" 比之前在宁波的生活费会高出很多,每个月占比最大的就是饮食,食堂的价格也比之前贵很多,宿舍条件还一般。" 陈琪只能安慰自己,在上海实习的资源不错,学校离市中心很近,交通很方便。
对于未来规划,陈琪直言毕业后不会想留在上海,大概率还是会回宁波," 本科所在的城市,我爱那里的一切。"
" 根本目的不是让自己未来成为行业大拿,成为陆家嘴的金融精英。" 当被问到 " 花 20 多万读研值不值 " 时,陈琪坦率地说。
她说自己压根没想着读研能比本科直接就业多赚很多钱,感觉像是 " 买 " 一个学历,满足自己和父母的虚荣心,同时让自己以后更好找工作。
她也希望,研究生的学费(专硕)不要再涨了,要是能降价更好," 要是交了这么大一笔学费出来还找不到好工作的话,就太讽刺了。"
现在一年的学费,或许就是未来一年的薪水。但换个角度看,不过两三年的工作便能回本。这样想,陈琪觉得也不亏。
和林晓、陈琪不同,高希在工作 5 年后,报名了北京一所 211 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BA)且相当顺利,只复习了 11 天就顺利 " 上岸 "。
" 本来只是试一试,没想到就考过了,还是很开心。" 高希表示,当时她处于离职的状态,本来想休息一段时间,但又有那种矛盾心理,好像休息后整个人就 " 废掉了 "。于是,趁着职业 " 空窗期 ",她终于把考研的念头变成了实际行动。
选择读 MBA,是她基于自身优势做出的最优解。高希回忆,大学毕业时父母曾建议她考公、考研或出国,但都被她一一驳回。" 当时在天津上学,和父母不在一起,他们也管不着。" 她笑着说。
这些年来,她先后在互联网公司、外企打拼,涉足出行、金融、文化等多个领域,但做的都是品牌相关的工作,和本科所学的俄语专业八竿子打不着,于是她萌生了读 MBA 的想法。
起初,她关注的是清华、北大的 MBA 项目。与普通考研不同,这类项目可以先提交申请材料,通过审核后再参加面试,拿到预录取资格后,只需笔试过国家线即可入学。" 对我这种不太擅长考试,擅长面试的人来说,相对更容易一些。"
没想到等她下定决心时,这种招生模式已经取消。
如今高希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在传媒领域颇具声誉的学校,且这所学校与她的职业路径高度契合。
她长期从事品牌公关工作,实战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加上工作步入第六年,正值职业上升期,她希望借此提升专业能力,并链接更多传媒资源。
高希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学费上涨前考上了。她这一届两年的学费是 16.8 万,到了明年会涨到 21.8 万。
有意思的是,尽管已经工作几年,这笔学费还是父母出的。" 一是我没攒下那么多钱,工资基本上都拿来提升自己,丰富人生阅历了;就算有,我大概也不会全拿来交学费。" 她实话实说。
在学习这方面,只要她还想读书,还愿意花时间、精力去读书,父母都非常乐意支持她。她笑道:" 成功孩子的背后,离不开优秀明智父母的支持。"
在她看来,花十多万读个 MBA,性价比很高,主要是她感兴趣的专业,又跟工作对口,既提升了能力,又拓展了资源。且她认为,工作后再回到课堂,目标格外明确。
" 工作和学习现在能完美地联动起来,形成 "1+1>2" 的效应。" 高希解释,一方面,她的工作处在上升期,势头正好;另一方面,学校的导师资源就像她的 " 超级外脑 "。这让她能 " 借力打力 ",把学术资源直接整合到工作实践中。
" 比如做品牌,过去没有导师时,更多是靠经验或听领导安排。但现在,我有了一个高水平的智囊团,而且我写的论文就直接研究我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这让学和用彻底打通了,互相推动,共同进步。"
说起事业规划,她并没有设定太遥远的三年、五年目标。
" 坦白说,我读这个书,不是为了立刻转行或者创业,虽然很多人是这样。" 高希直言,现阶段更看重的,是让学习和工作彼此滋养、互相推动。" 这才是最能帮我提升专业能力、打破瓶颈的方式。" 当然,如果在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时,能和不同背景的同学碰撞出什么火花,她也不会拒绝。
工作后重返校园,确实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每周早起上课比上班还痛苦。" 她坦言,学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工作日已经相当忙碌,周末别人休息时,她却要上课,个人时间被大量占用。最难的或许是 " 启动 " 那一刻——说服自己把休息时间投入学习,需要克服不小的心理惰性。
但跨过这个阶段后,她发现这一切都值得,甚至是双向的滋养。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投入之后能真切地感受到 " 学有所得 "。
另一方面,是心态上的疗愈。高希认为,校园本身就有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气息。不管是不是在课堂上,只要在那里待上一会儿,就像给自己 " 充了一次电 "。它轻轻托住了职场带来的浮躁,让她的心变得更平和、更稳。
" 所以,尽管牺牲了不少闲暇,但我换来了更扎实的成长和更从容的自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