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的交易终于落定。博裕资本将会与星巴克成立新的合资企业,一起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这个交易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 " 拿钱走人 ",而是星巴克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长期合作伙伴。这单从交易的形式就能看出来:这一合资企业当下价值约为 40 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博裕在合资企业中持股 60%,星巴克持股 40%。
更大的价值预期,将在未来 10 年解锁。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未来 10 年的总价值将超过 130 亿美元,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投资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 10 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通读双方交易的公告,其交易额度、估值都没那么重要,让人眉头一皱的,是公告对星巴克 " 高端品牌 " 的反复强调,和要开 2 万家店目标之间的违和感。
" 为更多中国顾客带来卓越的高端咖啡体验 ……"
" 推动中国精品咖啡行业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
中国咖啡市场过去几年激烈竞争下,平价但水准更好的咖啡产品,比比皆是。普世化的小甜水 + 咖啡因,有瑞幸;更本质主义的咖啡产品,有 manner、grid 等等。而与此同时,常年用着深烘咖啡豆的星巴克,直到去年才上架了更能体现风味的浅烘产品。" 第三空间 " 的精英、休闲、格调内涵,也被极大解构。
被 " 高端品牌 " 的自我定位绑架的星巴克,以往在应对竞争时,束手束脚。
到了星巴克中国当下最重要的交易时刻,这种自矜的姿态,和变革的口号,诡异地并存。
星巴克中国接下来会加入价格战吗?会为了拓店,开启加盟吗?以及博裕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市场真的需要 2 万家的星巴克吗?
为什么选博裕?星巴克 CEO 布莱恩 · 尼科尔在公告里表示," 这种合作模式能让我们将星巴克品牌的优势、咖啡专业能力、第三空间理念,以及独特的伙伴文化,与博裕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及本土运营经验相结合。"
此外,公告也提到,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也就是说,博裕既能尊重星巴克的品牌文化和理念,同时也能凭借自己在中国市场的资源和能力来帮助星巴克快速扩张。

CEO 布莱恩 · 尼科尔呼吁 " 回归星巴克初心 "
对于星巴克整体来说,博裕最重要的助力,就是要实现快速增长。有了新的合作伙伴加入,当下只有 8000 家门店的星巴克,马上对投资人放出了 " 卫星 ":要在中国开出 20000 家门店,相当于要在中国再造 1.5 个星巴克。
而博裕资本看中的是星巴克的什么呢?从声明中也能看出来:"26 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与中国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
星巴克的中国管理方,强调的也是星巴克在本土的独特价值。星巴克执行副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表示," 博裕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助力我们充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更多中国顾客带来卓越的高端咖啡体验 "。
" 高端 ",成为了两者的共同点。" 高端 " 品牌,是有深刻价值的。财经自媒体饭统戴老板就曾经统计过,在上海,三家瑞幸的营业额,才约等于一家星巴克。
但是,总部提出的 20000 家门店的目标,以及星巴克中国现任管理层的 " 站稳高端 " 的运营经验,现在看来依然可能是拧巴的。
现在中国的县级行政区是 2844 个,如果我们激进地设定未来的新店都开在下沉市场,那么相当于中国每个县城,都要新开 1-2 家星巴克。
那么,老问题还会继续出现。首先是,如果要走高端定位,坚持第三空间,让每个走进星巴克门店的消费者都能和店员产生充分的交互,领略品牌文化——这需要多大的投资?未来 10 年,这些门店会消耗多少租金和人力成本?
其次,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被 " 高端 " 蒙蔽双眼,很可能会对自家产品的品质有不切实际的评估。当下的星巴克的咖啡产品,并没有做到特别突出的差异化。尤其对于高线城市的打工牛马来说,瑞幸、库迪、manner,都是同样方便,而且搞不好是更好喝的选择。
星巴克要怎么进一步拉升他们的价值体验?
星巴克中国的归属,落地了。但未来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2 万家门店数,是一个相当激进的目标。这需要在星巴克中国目前 8000 多家店基础上,翻一番还要多。就目前的几个线索,我们可以来一次不算离谱的大猜想。
首先,星巴克大概率会力推 " 小店 "。用更 " 瑞幸 " 的模式,去争取瑞幸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吃到星巴克原有客户画像外的增量。
星巴克中国在 2017 年后开店步伐加快。这是一个关键年份,星巴克看到了中国市场增长潜力,把大陆所有的特许经营收归直营,而当时卧榻之侧的敌人是 " 精品咖啡 ",星巴克开了一批更大、更豪华的甄选店应对。也正是这一年,瑞幸咖啡诞生了,而后用小店、自提碾碎 " 第三空间 " 教条。
小店,可以更灵活地渗透进国民工作、学习、娱乐、出行等各个场景,且经营成本更低,这逐渐改变了中国人喝咖啡的方式。而星巴克除了浅尝辄止的 " 啡快 " 小店,依旧用大店维持格调,即便在下沉到县城时依然如此。直到随后的几年,瑞幸在门店数、营收规模上都超过星巴克中国。据 Bernstein analysis,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从 2017 年巅峰 42% 一路下滑至 2024 年的 14%。

可以从极海数据的图表中看到,对第三空间的执念,把星巴克牢牢绑在了商场(占比 39.15%,高于瑞幸的 24.97%)。因为只有这些点位,才能开大店,有大客流。但第三空间太昂贵了。曾经的 " 第三空间 " 中国追随者,如 Seesaw,已经大规模从京沪撤店。有些城市的星巴克为了提高翻台率,把充电口封掉,拒绝成为公共自习室。
而要在各线城市进一步提升渗透率,向它的中国后辈 manner、瑞幸学习开小店,是必然的选择。在这一方面,博裕参投并购过 SKP(商场)和金科服务(物业)的经验价值有限,而博裕作为蜜雪冰城基石投资者的身份,是当下更需要的资源能力。
其次,星巴克会降价。星巴克背负的品牌荣誉和光环太大了,大到在卖出中国区经营权和股份时,仍在公告中反复提及 " 高端品牌 "" 卓越 "" 精品咖啡 "…… 博裕接手后,大概率也不会将这些弃置不顾,不会跳入 9 块 9 价格大战。但必然会降价。
事实上,星巴克过去几个季度的实际客单已经不断在走低。在美团等第三方渠道上,单杯券后能低到 20 块,相当于 7 折。前段时间外卖大战中,单杯能低至个位数。6 月,星巴克中国更是首次下调定价,非咖啡大杯平均下调 5 元。与餐食搭配的套餐,价格也更加优惠。
博裕要做的,很可能是去凸显 " 质价比 "。在现有的,或者更低至 20 块的价格带,提供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不能再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意榄朵系列橄榄油咖啡,而要开发更多像今夏的抹茶拿铁、焙茶拿铁。若能成功推出类似蜜雪冰城柠檬水的大单品,颇具供应链能力挑战性,但或许能成为下沉的钥匙。
如上文说的,顾客带电脑长期占座情形,如果无法拒绝,不如主动成为 " 自习室 ",提供更多的餐食 + 饮品套餐,能提高客单,但依旧 " 实惠 "。比如星巴克本地化口味的滇香和川香牛肉法棍,好评就颇多,可以多多益善。
最后,加盟,或许也是桌面上的选项。这不必然意味着对品牌价值的稀释。像如今海底捞、瑞幸的强管控的加盟方式,门店运营、员工服务,包括后台系统都是总部管辖。加盟店和直营店从消费者端根本辨别不了。
而对博裕这样的并购资本,用更轻的方式去撬动资源,比笨重、昂贵地自营开店,能更快地实现战略。但并不是现在。从甄选店、标准店,到自提小店,面向的客群是谁,单店模型如何成立,需要分层梳理清楚,再出发。
星巴克的困境是全球性的,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咖啡这个产品一直在被重新定义。
曾经,星巴克也是定义者。1980 年代,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重新定义了咖啡在美国的价值:超越饮品本身,成为家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这个价值由精致的门店环境、标准化服务和高品质咖啡共同组织。
第三空间成为人们走进星巴克的理由,但也是星巴克的负担。
瑞幸的联合创始人郭谨一早在 2018 年就断言咖啡不会只存在于 " 第三空间 ",而是融入各种各样的场景。
这个预言的背景是,外卖大战当时正打得如火如荼。也是在这一年,中资资本接手麦当劳中国后,很快将麦当劳的外卖业务占比从不到 20% 提升到 30%。
现制咖啡是被外卖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现在,中国咖啡市场格局早就被颠覆,瑞幸门店数已经超过 2.6 万家,仍然保持了超过 30% 的营收增速。跟在后面狂追的是库迪、幸运咖这些本土品牌。
以外卖为核心的战略,让这些中国品牌能够以星巴克一半的拓店成本快速扩张。
而去年履新的星巴克 CEO 给出的答案是 " 回归初心 ",重拾令星巴克与众不同的核心——一个汇聚人与人的温馨咖啡馆。
中国区门店也参与了这个改革,包括与顾客打招呼,问贵性,感知顾客的情绪和需求、表情,务必让顾客在星巴克度过一段愉悦时光。
这让星巴克中国两万家门店目标,有了两个不同的叙事:初心和瑞幸。
如果是回归第三空间叙事,那么星巴克需要继续往这个空间里装更多内容,进入中国顾客的生活。在此之前,星巴克有了尝试,例如与小红书合作将 1800 间门店升级为 " 兴趣社区空间 ",希望年轻人能够来这些店做手工、撸狗或是骑车的时候来歇个脚。
上海是全球星巴克门店最多的城市,有超过 1100 家星巴克门店,理论上其他一二线城市也能容得下更多星巴克。星巴克没有公布兴趣社区空间的单店数据,但是,我想在咖啡文化没那么浓郁的城市,那些小众爱好的吸引力不如切实解决真实需求。
真正能融入大众生活中,星巴克是不是需要提供足够有性价比的早餐,或是给中午给小学生提供更方便的小饭桌?
如果答案是 " 瑞幸 ",那么瑞幸通过县城覆盖计划,目前在县级市场门店占比已经超过四成,而星巴克仅覆盖了 1091 个县级城市,渗透率不足三成。
但县城市场大多是单中心,商业中心的位置可以说寸土必争,星巴克进入这个市场显然也是场硬仗。这两年,我们经常能够在县城的商业街上看到头部咖啡、奶茶品牌挤成一团。
据美团和咖门发布的 2024 年报告,2023 年中国咖啡门店总共约 16 万家,连锁化率达 33.4%。在星巴克想要征服的 " 下沉市场 " 星辰大海,连锁咖啡、本地化咖啡店也已经把咖啡的渗透率拉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们如今已经有 24000 多家瑞幸、18000 家库迪、8200 家幸运咖、4000 多家麦咖啡 …… 我们真的需要星巴克的 2 万家规模吗?
星巴克要登顶,就必须抢下瑞幸、幸运咖以及喜茶、霸王茶姬这些品牌的生意,可以说是你死我活的一仗。
星巴克真的准备好了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