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财经社 4小时前
当世界被“短”吞噬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技术的胜利,耐心的衰退

早上九点,离正式开场还有半小时,会场内已经没有空位。过道里站满了人,就连远离主席台的后墙边,也挤着一排又一排。门口还有人往里探头,一有缝隙便侧着身钻进来。那种热度,几乎要把空气都挤得发烫。

整个场面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型朝圣,在开场前便完成了它最为虔诚的暖场。

这不是电影节,也不是 AI 开发者大会,而是一场短剧行业论坛,各大平台和头部短剧公司的代表们轮番登台发言。三小时后,听众们的热情丝毫未减。一直到上午的论坛临近结束,过道里依然水泄不通。

上一次亲身体验这么拥挤的论坛,还是在 AI 大模型刚出圈的时候。那时人们讨论人工智能万亿市场的广阔空间,它是否会取代人,是否有可能把所有产业再重新做一遍。今天的主角换成了短剧,可那种被某种新事物裹挟、惊叹、焦虑,又想抓住点什么的兴奋神情,却一模一样。

短剧行业,吞下了一整个银幕的梦。

去年,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逾 500 亿元,首次超过同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量。字节跳动旗下的微短剧平台——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发言时说,最新调研显示,整个行业在今年正加速迈进," 按照当前发展势头,市场规模年内有望逼近千亿大关 "。

这 " 本该 " 是几年后的数字。短剧的疯长超过了最乐观的预测。此前,有好几份行研报告都预判,国内短剧市场规模要到 2027 年才有望达到千亿元。

短剧的崛起,像是一场影像界的变形记,它的商业逻辑无懈可击: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传播广。一切都刚刚好,刚好适合这个时代的脾气——没人愿意等、没人能等。

但在速度的胜利背后,叙事开始变得轻薄。情节不再为人物服务,而是为点击率服务;故事的转折被反复压缩成套路," 反转—更大反转—再反转 ",像一场上瘾的循环。用户喜欢反转,故事就反转到失真;用户喜欢爽感,人物就被压缩成情绪的容器。

" 爽 " 到尽头,人也空了。

这个产业的全部聪明,都在研究如何多切走你的一秒。

当然,必须公允地说一句,这一切并非短剧独有。短,早就成了一种时代哲学:短平快、短暂刺激、短期回报。新闻标题越来越短,热点的寿命也越来越短,连公众情绪都成了限时供应。

当 " 短 " 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逻辑,我们到底是收获更多,还是在被一点点吞噬?

短视频、短剧、短讯息、短对话。人类的表达方式正被压缩到可以在一瞥中完成。

过去我们追求 " 长 " ——长篇小说、长线思考、长期主义。如今,我们被 " 三分钟看完一部剧 " 包围,五秒钟决定是否滑走一个故事,情绪的浓度被压缩成一句 " 太上头了 "。

在这样的逻辑下," 短 " 成为一种权力形式。它决定了什么能被看见,什么会被忽略;它重构了注意力的分配,也重塑了意义的优先级。当我们习惯了以 " 短 " 的节奏去消费世界,继而就会用 " 短 " 的思维去理解世界:

复杂的研究结果可以被简化为一句话,深刻的悲剧被爽感稀释,漫长的人生被切成一条条剧情。在社交媒体上,输出观点只需要一句话;在舆论场中,愤怒只需要一个标签;在内容生产环节,创作者只需要赢得前五秒。

速度成了新的美德。

当然," 短 " 也创造了新的可能——它让更多普通人能拍、能讲、能被看见。但我们必须警惕,当 " 短 " 成为唯一有效的形式,长的、深的、慢的就被挤出公共空间。这场 " 短 " 的革命,表面上是技术的胜利,本质上是耐心的衰退。

在一个越来越 " 短 " 的世界里,我们还剩下多少 " 长 " 的能力?此刻,我们需要重新为 " 长 " 辩护——为长阅读、长思考、长对话辩护。也许这并不流行,但它依然必要。

在一个被 " 短 " 统治的世界里,保持 " 长 " 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抵抗。我们需要重新学会 " 慢 " 的能力。慢,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对复杂世界的审慎和尊重。

毕竟,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学问、情感、信任、文明——都需要时间生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字节跳动 ai开发者大会 ai 人工智能 短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