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投行圈子
最近财经圈炸了个大瓜,震惊全球:
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在印度遭遇杀猪盘,收到了一张 41 亿美元的天价罚单!
作为常年关注跨国企业出海动态的财经博主,我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不是 " 苹果是不是真偷税了 ",而是 " 果然,印度的‘杀猪盘’终于轮到科技圈顶流了 "。
这笔罚款有多离谱?
相当于苹果 2024 财年全球净利润的 4.3%,够普通人不吃不喝花 200 多万年。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罚款理由,印度税务部门居然从 60 多年前的故纸堆里翻出了法律依据。
熟悉苹果供应链的朋友都知道,苹果在全球的代工厂模式从来没变过:代工厂出人工和场地,苹果自己掏钱买高精尖的专属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只能生产 iPhone,合作结束后还能转移到其他工厂继续使用。
这种模式在中国制造了十几年都合规,到了印度却成了 " 偷税漏税 " 的罪证。
印度税务部门的操作堪称 " 法律缝合怪 ":先搬出 1961 年外汇危机时颁布的《所得税法》,说苹果给代工厂 " 借 " 设备的行为算 " 进口 ",得缴关税;再叠加 2017 年 F1 赛事税务案的司法解释,创造出 " 功能性控制权 " 理论,声称苹果通过技术(设备专属定制)、流程(远程监控生产参数)、管理(设备升级需授权)三重控制,实质掌控了印度代工厂;
最后得出结论:苹果要把印度产 iPhone 的全球销售利润,按印度产能占比 25% 补缴所得税,一算就是 41 亿美元。
据传,苹果高层得知这笔罚单后,震怒!
这种 " 法条叠加 " 的创造性执法,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出第二例。
更讽刺的是,苹果在印度已经够小心翼翼了。
据说但凡有一点拿不准的税务问题,都会主动发函给印度税务部门备案,就怕踩坑。可架不住人家执法部门 " 穷经皓首 " 找漏洞,硬是把合规操作硬生生解读成了偷税漏税。这哪里是税务稽查,分明就是精准 " 杀猪 "。

其实苹果不是第一个在印度栽跟头的外资企业,这些年被印度 " 收割 " 的巨头能排成长队,堪称一部 " 外资血泪史 "。
最惨的当属三星,今年 3 月刚被印度追征 6.01 亿美元税款,理由是 " 逃避关键电信设备进口关税 "。三星从 2018 到 2021 年进口的 " 远端射频头 " 组件,明明提交了 4 名专家的鉴定报告,证明该组件不具备收发器功能,属于零关税产品,却被印度海关认定为 " 提交虚假文件 "。更狠的是,连三星的 7 名印度高管都被连带罚款 8100 万美元。要知道三星去年在印度的净利润才 9.55 亿美元,这一张罚单就吞掉了它 63% 的利润,辛苦一年几乎白干。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更让人揪心。2022 年,小米在印度的 48 亿元资产被突然冻结,理由是 " 非法转移资金 "。小米明明是按印度法律,将合法利润用于支付授权费,却被凭空扣上罪名。虽然后来部分资产解冻,但这笔钱被冻结的两年里,产生的机会成本难以估量。还有富士康,为了追讨 2.1 亿美元的增值税退税,在印度法院打了 7 年官司,至今还没拿到钱。
除了消费电子行业,汽车圈的外资企业也没能幸免。德国大众今年收到 14 亿美元的创纪录税单,被指控 " 以零部件分批进口的方式规避整车关税 "。可大众这套模式 2011 年就获得了印度政府许可,现在突然被翻旧账,50 多批零配件被海关暂扣,供应链直接瘫痪。韩国起亚也没能逃过,因 " 错误使用自贸协定优惠 " 被罚款 1.7 亿美元,而所谓的 " 错误 ",不过是印度对零部件分类标准的单方面解读。
零售业的巨头同样遭了殃。沃尔玛因库存管理纠纷被罚 4.2 亿美元,亚马逊因为数据本地化问题掏了 3.7 亿美元罚款。还有英国沃达丰,2007 年收购资产后被追缴 20 亿美元税款,这场官司打了 13 年才了结;法国保乐力加集团至今还在为 2.5 亿美元的税务争议头疼,甚至不得不直接给莫迪总理发警告,说持续的纠纷已经阻碍了新增投资。

为什么印度这么热衷于给外资开天价罚单?
说到底就是 " 缺钱 " 和 " 护短 " 两大原因。从经济层面看,印度财政常年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都需要大量资金,对外企罚款成了最快捷的 " 创收方式 "。数据显示,印度对外企的追溯性征税案件五年间激增 430%,每 1 美元利润就需要预留 0.38 美元应对潜在罚款,罚款已经成了财政固定收入来源。同时印度长期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不足,通过罚款限制外资利润外流,也成了稳定外汇市场的无奈之举。
更核心的原因是保护主义和政策不稳定。印度一直想扶持本土产业,对外资企业天生带着抵触情绪,觉得外资抢占了本土企业的市场和就业机会。反映在政策上,就是法规朝令夕改,缺乏透明度。印度每年会推出几百条新法律,且几乎从不撤销,旧法叠新法,模糊的表述让税务部门拥有无限解释权。
世界银行的报告更能说明问题:印度合同执行效率全球排名第 163 位,平均要 1445 天,而税务纠纷解决速度却排世界第 3,从开票到罚款平均仅需 82 天。这种司法上的巨大剪刀差,让外资企业深陷 " 诉讼沼泽 ",有理也说不清。
更可怕的是印度的官僚体系和腐败问题。外资企业在印度办业务,要和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繁琐的审批程序能拖垮效率。更有甚者,一些官员利用职权敲诈勒索,不给好处就找各种理由刁难。通用汽车、福特、哈雷・戴维森等国际大企业,就是因为受不了这种营商环境,纷纷撤离印度。
数据显示,2014 到 2021 年,就有 2783 家外企撤离印度市场,印度 " 外资坟场 " 的名声早已在外。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印度营商环境这么差,为什么还有企业愿意去?
答案很简单:看中了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但印度显然把这种 " 刚需 " 当成了拿捏外资的底气,觉得 " 反正你们离不开我,怎么折腾都没关系 "。可这种 " 杀猪盘 " 式的营商环境,终究是饮鸩止渴。
苹果的 41 亿美元罚单,可能会成为压垮外资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一家企业连合规经营都无法避免被 " 收割 ",当法律变成随意解读的工具,当政府承诺随时可能被推翻,没有哪家企业敢放心加大投资。印度想要成为 " 下一个中国 ",靠的不该是罚款外资,而是打造稳定、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
作为财经博主,我想给所有计划出海印度的企业提个醒:印度市场虽大,但 " 坑 " 更深。在这个地方投资,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风险账。
毕竟,没有哪家企业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印度 " 杀猪盘 " 收割的目标。
而对于印度来说,如果继续这样 " 杀鸡取卵 ",最终只会断送自己的崛起之路,毕竟,信任一旦崩塌,再想重建可就难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