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 南仔
头图 | 视觉中国
在工业智能化浪潮中,我们正面临一个终极的 " 算账 " 拷问——
一台耗资 18 万元、试图解决非标准化难题的叠衣服机器人,真的比一位时薪仅 80 元的熟练工人更有价值吗?而当工厂流水线需要检测不合格产品时,复杂的 AI 视觉系统,又是否比一个 " 拿电风扇去吹 " 的极简物理方案更高效、更划算?
哪些场景最有潜力推动工业 AI 的广泛落地?哪些挑战最需要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突破?
大鲸榜与大鲸案例始终关注那些真正能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收益的 AI 落地方案。在 10 月 30 日晚的 502 线上同行活动中,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埃夫特机器人、长亭科技、创新奇智和义柏基金的五位重磅嘉宾,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实现、商业模式到安全防护,共同探讨工业 AI 的场景化落地与实践路径。
这场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交流,更是一场对工业 AI 落地逻辑和未来走向的深度反思与探索。以下为精彩内容回顾:
工业大模型:定义、应用与实战路径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骁开宗明义,为工业大模型给出了清晰的定位:" 工业大模型并非从零开始构建,而是基于通用大模型底座,叠加海量工业专属数据进行微调,形成具备专业领域能力,能解决工业场景中‘非标准化’和‘高复杂度’问题的模型。"
王骁指出,根据对 200 多家制造企业的调研分析,目前大部分工业大模型的应用集中在研发、设计、运维等外围环节,而核心生产环节仍以传统的小模型为主,形成了 " 微笑曲线 " 效应。他强调,工业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协同应用,将能更高效地推动工厂车间的智能化。

图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面对工业数据壁垒、安全顾虑和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核心挑战,他提出 " 云边端三级部署 " 架构,以适应不同工业层级的要求:
设备层(端):部署轻量级模型,负责实时控制和传感器数据处理。
产线边缘(边):部署中等规模大模型,负责产线协同和跨设备信息整合。
企业云端(云):部署企业级协同大模型,负责跨工厂、跨地域的供应链优化和知识管理。
他进一步展示了制造业五大环节的典型案例,并分享了工业大模型落地的 " 五步法 " 实施路径:数据分级、高质量数据集构建、专业模型训练、算力部署,最终实现智能体赋能。
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何从专用到通用
埃夫特副总工程师李浩来提到,机器人行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相对较小,年市场规模约为三四百亿。虽然具身智能是工业大模型 " 能执行 " 能力的集中体现,但当下实时控制和智能技术的融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限制了其发展。
" 工程师需要掌握编程、AI 算法、机器人控制等多种技能。而且,开发机器人应用程序的效率低、成本高,这使得机器人行业很难普及。"
为解决这些痛点,埃夫特提出了 " 通用技术底座 " 这一产品组合:
OpenMind OS:底层操作系统,整合 AI 算力与实时控制,确保机器人行动的确定性和实时性。
墨斗 IDE:这是一款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开发和调试机器人应用程序。该平台提供了虚拟仿真功能,让开发者无需真实机器人即可完成调试和测试。
大衍数据平台:覆盖从数据采集、标注到训练的全流程,保证机器人的训练数据的完整性和高效性。

图源:埃夫特
在案例分享中,李浩来展示了平台的赋能潜力:" 一个中专生仅用 3 天时间就开发出了一个无人工作站的应用;一套双臂机器人,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智能煮粥’的复杂应用开发。" 李浩来表示,机器人行业的未来离不开生态共建,开放合作的生态系统很重要。
警惕工业智能时代的安全边界
随着 AI 渗透到工业控制和代码生成环节,工业安全威胁正在全面升级。
长亭科技 AI 技术总监尹振玺指出,AI 极大地降低了攻击门槛,使得自动化攻击和渗透成为主流。例如,自动化渗透平台 XBOW 击败了人类黑客登顶 HackerOne 榜单,证明了 AI 在进攻端的强大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源自大量开源漏洞代码,导致AI 生成的代码中有 45% 含有安全漏洞。一个错误的 AI 指令,可能直接导致物理设备损坏或产线停摆,后果远超传统 IT 安全问题。
长亭科技提出了通过 AI 驱动的攻防对抗新思路。尹振玺强调,AI 可以在攻击侧帮助模拟高烈度攻击,帮助企业提前发现系统的弱点,而在防守侧,AI 可以通过智能化分析和应急响应,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例如,AI 可以帮助安全运营中心进行实时分析、指挥和溯源,大大提高应对效率。

图源:长亭科技
此外,针对 AI 编写的代码,长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 AI 安全开发框架(AI Secure Coding),包括从编码到发布运行的全流程安全措施。尹振玺介绍了如何通过静态代码扫描、动态漏洞扫描、智能修复等手段,确保 AI 生成的代码是安全的。他还提到,AI Secure Coding 可以在编码过程中实时扫描代码,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极大提升开发过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拒绝 " 技术找场景 ",主张 " 问题驱动 "
在圆桌讨论环节,创新奇智技术副总裁郭江亮围绕工业大模型应用领域的实践展开,介绍了如何通过大模型提升生产效率、决策精准度,以及解决常见的行业挑战。
郭江亮分享了一个全球钢铁龙头企业的案例,传统的卸船过程中,依赖人工操作和低效的机械化设备,该项目应用大模型技术于自动卸船机系统和调度系统,整合港口的数据(如矿石监测、潮汐气象等),通过对船舱塌料的预判,进行作业规划与路径优化。并依靠大模型的智能推理能力,改进了抓斗的操作效率和动态感知。通过优化卸船过程,不仅提升了码头的通航能力,相当于新增了一条 " 隐形航道 ",还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了超过 600 万元的年经济效益。
对于工业领域常见的数据缺失问题,尤其是工业 CAD 数据因涉及核心技术,存在严重的数据缺失。
郭江亮表示,利用多模态数据技术,并通过数据合成技术提高数据的覆盖范围,弥补了真实数据的不足,实现设计图的自动生成和优化。
会议最后,义柏基金合伙人黎竹岩分享了他对工业 AI 场景落地的看法。黎竹岩提到,他更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在工厂里——去摸清工人和管理者们的日常,直到能够描述他们平时如何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总结出他们的郁闷之处,然后再掉过头来看哪些技术恰好能缓解(不一定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他提到一个具体的例子 - 炼钢厂里的钢包热修。在钢铁生产过程中,钢水的流动孔需要定期维护,但其作业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手工操作。钢厂作为传统企业,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AI 和机器人;做工业 AI 的团队,大部分不知道钢包热修是什么,甚至都没进过炼钢厂,所以双方长期没有交集。
在这种情况下,愿意把时间花在工厂里的跨界团队,价值就体现出来了。适时出现的一款工作站帮助钢厂缓解了问题,单台设备的售价超过 1000 万人民币。
黎竹岩觉得,传统行业存在着大量的 " 可改良地段 ",而且传统行业的管理者也有意愿和资金支持这种改良,他们唯一缺少的是企业间的 " 翻译 "。在另一边,技术导向的 AI 工业公司通常有种潜意识,即自己手上有个好东西,想在一系列场景里 " 赋能 " 传统行业。但事实证明,他们也缺少 " 翻译 ",如果不深入了解工厂里的作业细节,好东西是否真的有用,要打一个问号。
同样,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明确商业回报的项目,也是虎嗅智库始终倡导的 "落地为王" ——重在价值创造,而非仅停留在技术的先进性或应用的多样性之上。
我们推出的2025 年度大鲸榜 · GenAI 最强落地公司榜单的评选,旨在挖掘出那些已经通过实际应用,成功实现 ROI 提升的企业和技术方案,做好技术与场景的翻译官。
无论您是一家拥有雄厚技术积累的大型企业,还是一颗崭露头角的 "AI 新星 ",只要您的案例具备真正的落地效果和可验证的 ROI,大鲸榜将为您提供一个展示成果、获得认可、开拓合作机会的绝佳平台。

虎嗅智库是一家聚焦企业数字化、AI 创新实践的新型研究服务机构,为产业智能化进程中的甲乙双方,提供有洞察性的研究报告、案例评选,以及线上会议、线下活动与参访服务,以支持企业高管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明智决策。
我们提供的核心价值:
及时与优质的洞察,了解技术、了解行业、了解同行与对手;
为决策者技术与产品战略决策、产业规划、解决方案选型提供重要参考;
帮助市场全面了解前沿科技及所影响产业的发展状况,还有未来趋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