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9小时前
全天在线的30岁打工人,拼命学会意念退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当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在为用户提供 " 连接 " 的可能性,人们同样需要 " 反连接 " 的存在。

正如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一样,人类的天性之一是折中。

就好比说,如果要宣布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只有一样,肯定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各抒己见。但如果你换个措辞,说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什么,那就会得到无数人赞同。

不装了,摊牌了,我宣布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微信折叠群聊功能,一生唯爱 " 中庸 " 的中国人狠狠点了个赞。

(图 / 小红书截图)

数字时代的社交中庸之道,让既不想完全合群、更不愿完全不合群的年轻人找到了中间值——不完全合群,也就是 " 意念退群 "。折叠群聊则是最适配的好帮手。毕竟群友无法通过网线窥探到你的 " 敷衍 ",而当你把群聊设为 " 折叠 " 的那一刻起,你的社交态度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热爱折中的人类,正通过意念退群的方式,在折叠的社交活动中尝试重新找回社交的平衡。

选择意念退群的潜水党

在徐海看来," 意念退群 " 这个看似新潮的社交概念,无非是新瓶装旧酒。作为一个从千禧年初就混迹于互联网的 90 后 " 老油条 " 网民,徐海用一句当年他的 QQ 账号口头禅终结了话题—— "GGMM(哥哥妹妹)们好,我来冒泡了。"

" ‘冒泡’,形容浮上水面,指在群里聊天;反之,不说话就是‘潜水’了嘛。" 经历过 "QQ 爱 " 时期的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都相当熟悉 " 潜水党 " 的存在。潜水党这个网络流行词,主要用于指代在线上以旁观者身份存在的用户群体,用潜水的动作形容用户像潜在水下一样隐蔽。

(图 /unsplash)

在大部分网上社交场合,徐海也是个不爱说话的潜水党。" 群友个个都那么有才,说话又好听 ",稍不留意,群里就有超过 99 条新消息的超高频聊天," 看都看不过来,就更加没必要再插一嘴了 "。

" 当然,不同社交软件的潜水党,也有不一样的特性。" 徐海用 QQ 和微信类比,后者的潜水党比起前者通常更多了一丝无奈。" 网上聊天的爽感之一,就在于匿名带来的安全感,不用斟酌说话的艺术,可以放飞自我。" 和现实生活强绑定的微信,更像是升级版的即时通信工具,大部分时间,会找上门的都是现实关系网中的熟人,人们很难把网络形象和线下真人彻底分割。

(图 / 小红书截图)

" 遇到一些不想接听但又不便直接挂断的来电,大部分人会选择一键静音,然后等待对方放弃。意念退群也是同样道理。"

徐海在两年前进入了现在的建筑公司,他所在的设计部门流动性不大,如果从工龄算起,他现在还勉强算是部门 " 新人 "。同事之间彼此都很熟络,所以内部的工作群基本很少 " 废话 ",工作效率极高且信息量极大。

直到一次年末活动的跨部门合作,有其他部门同事和徐海闲聊时提到,他们都怀疑徐海的部门集体把大工作群 " 折叠 " 了,因为他们的存在感实在很低。" 我们除了收群发红包和排队发祝福表情包,确实不怎么吭声 ",徐海当时回忆了一下,把自己都逗笑了。

" 我以前认为大家都是主动选择‘潜水’的。" 经过这次小误会,徐海意识到意念退群也可能是一种被动赋予的行为。但无论是 " 故意的 " 还是 " 不小心的 ",徐海对意念退群的态度都是正面的。

" 连太阳也会下山,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你在某些群聊中一直很活跃、从不离场,那你必然会在另外的群组里保持沉默。" 能无意识地做到意念退群,徐海觉得这反倒是一件好事,证明自己不会被社交焦虑绑架。

更何况,选择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意念退群,又何尝不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显化呢?

从意念回复,到意念退群

微博上,曾出现过 " 忘记回消息就意念回复了 " 这一热搜话题,引得当时许多网友直呼 " 人间真实 "。

(图 / 微博截图)

早在 2018 年,《大西洋月刊》记者朱莉 · 贝克就曾在文章《无视信息和邮件是如何成为常态的》中谈到这种意念回复的情境逻辑:" 正在运转的记忆功能——大脑中的待办事项清单——一次只能记住这么多。当这项清单被诸如购物计划和各类工作任务塞满的时候,它就会出现漏洞。"

在文章中,朱莉 · 贝克引用了皮尤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90% 的手机用户经常随身携带手机,76% 的人承认自己 " 很少 " 或 " 从不 " 关机。对于手机从不离身、几乎 " 器官化 " 的现代人来说,用 " 没看到消息 " 来搪塞,确实在多数时候是站不住脚的。

(图 /unsplash)

这也是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 · 罗萨在他的 " 社会加速 " 理论中所强调的现象。

罗萨将现代社会的加速区分为科技加速、社会变化加速与生活节奏加速三个互相耦合的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自我推动的螺旋 " 循环。流媒体服务与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更凸显社会加速效应,用户被迫持续接触海量信息与互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认知压力。

罗萨将当下需要不断回复各种消息却永远也回复不完的人们,比作受到惩罚的西西弗斯——每天要处理的消息就像我们要推上山顶的巨石,是一个周而复始却没有终点的痛苦循环。

(图 /unsplash)

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海量社交消息不断冲击,人们掉入一种不断加速的困局中," 意念回复 " 的存在,变成了人们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一个可控的暂停键。与之一脉相承的 " 意念退群 ",是人们找到的社交潜规则中的漏洞,或者是一个心照不宣的 " 彩蛋 " ——正如人们需要间隔年(gap year),这也是契合人类真切需求的间隔地带(gap zone)。

"25 岁是人生的一道坎 ",今年 26 岁的咏仪彻底领悟了这句话。在家族观念较重的潮汕地区,咏仪作为她家族这一代孙辈中最年长的一员,又是唯一一个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本地工作的人,经常受到长辈亲戚的关注。

去年春节开始,家长们的催婚话术轮番上阵。咏仪还记得其中最离谱的两条理由:有位长辈不知在哪看到 28 岁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于是积极劝说咏仪 26 岁找对象,27 岁结婚,刚好 28 岁生孩子;另一个亲戚则说,咏仪按虚岁计算已经 27 岁,再不结婚,等过了 30 岁就 " 没人要 "。

亲戚们大多住在同一个村里,日常来往频繁,时常有亲戚来咏仪家串门,她出于礼貌也得陪聊陪笑。线下聚会无法抽身,咏仪选择在家族群中变得 " 沉默 ",不再参与聊天,有人问起来就是 " 工作很忙抽不开身 "。

(图 / 小红书截图)

" 其实我知道别人应该不会留意到我的变化,也可能压根不在意,但最重要的是我得表明自己的态度。" 咏仪觉得亲戚之间不好闹翻,但精神上绝交——冷处理就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再进一步,她还能利用这段沉默的空白时间,去慢慢思考更好的解决方式。

无论是意念回复还是意念退群,通过 " 意念 " 来达到社交减速目的的人,同时也是为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加速。

永久在线,不等于永久连接

《奇葩说》第三季有一期的辩题是:" 时保联 "(时常保持联系)是一种暴政吗?

当时还不是跑步爱好者的辩手姜思达,作为当期的正方辩手,给出了精彩绝伦的回答。

(图 /《奇葩说》)

" 很好的朋友并不‘时保联’,因为朋友非常有分寸,你们才能成为朋友,所以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才会感到舒服。"" 情侣如果特别黏,你们都愿意和对方时刻保持联系,顶多能证明你们是在以暴制暴。"

" 我们时刻保持联系最大的危害是:我们难以时刻和自己保持联系。" 节目最后,姜思达总结道。

有一种传播学研究的新范式名为 "POPC"(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意思是 " 永久在线、永久连接 "。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代,这种始终与线上世界保持连接的状态,突破了时间与场合的限制,突破了 " 线上—线下 " 的二元划分,成为一种 " 深度嵌入生活的自然化行为 " ——在线不再需要特别付出心智劳动,相反,离线才需要。

意念退群,也就意味着你 " 不在场 ",而这恰恰是人们在 POPC 世界中逐渐失去的一种自由:日常处于 " 过度连接 " 状态中而产生社交媒体倦怠心理的当代人,被有意无意地剥夺了 " 离线自由 "。

(图 /unsplash)

2017 年,腾讯研究院曾经进行了一次 " 社交网络斋戒实验 ",85 名参与者在 15 天里每天使用微信时长不得超过 30 分钟,并每天记录使用体验。结果显示,在 " 斋戒 " 的强制规定下,大部分人改为集中处理信息,回复消息时也按重要程度区分。

如此一来,参与者以往由于 " 泛社交 " 产生的疲累得到一定缓解,而把更多精力放在 " 有营养 " 的社交上,得到了更多情感上的满足。一位参与者谈到社交网络 " 斋戒 " 带来愉悦感的原因:" 你可以控制手中的工具,而非被它利用。"

(图 / 腾讯研究院 - 社交网络斋戒实验报告)

在社交媒体的 " 上古时期 ",拥有在线 " 隐身 " 功能的人们,还明确拥有拒绝交流的自由。而在 " 永久在线 " 的当下,意念退群这种弱连接策略,成了人们摆脱社交媒体带来的倦怠与压迫的一种出路。

当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在为用户提供 " 连接 " 的可能性,人们同样需要 " 反连接 " 的存在。意念退群的再度兴起,或许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选择,但在加速社会中,慢一点总是没错的,更是无害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qq 微信 小红书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