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和Sara的一手实践手稿 7小时前
日本AI明星的胆大造假和速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obin 和 Sara 的一手实践手稿,首发于 2025 年 10 月 21 日,作者:大原巧,原文标题:《十个月从敲钟到退市:日本 AI 明星的胆大造假和速朽》,题图来自:AI 生成

最近,关注日本二级市场和 AI 赛道的朋友,或许已经在各类财经新闻中看到 "オルツ株式会社(alt Inc.,以下简称 Alt)" 这个名字。这家曾被誉为 " 日本 AI 新星 " 的初创公司,去年 10 月刚刚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凭借 " 人工智能 "、" 会议记录 AI" 等概念,一度成为投资者和媒体追捧的焦点。

XaaS 和 AI 一直是日本个人与机构投资人关注的热门赛道,东证创业板(Growth Market)也因 AI 等新兴题材持续升温。

然而今年 4 月,突如其来的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将 Alt 推上风口浪尖。公司被揭发虚增高达百亿日元、占销售额九成以上的收入,事件爆发后,股价连续跌停,公司被强制退市,最终走向破产重整。

Alt 成立于 2014 年,由连续创业者米倉千貴创立,总部位于东京港区六本木。这家公司以开发个人人工智能(Pers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A.I.)技术为愿景,致力于实现 " 每个人拥有一个数字分身 " 的未来。据称,Alt 希望打造出能够替代个人意志、延展人类意识的 AI" 克隆体 ",实现知识记忆的永久留存和人类能力的拓展。

作为 P.A.I. 理念的具体落地,オルツ推出了一系列 AI 产品和解决方案:

AI GIJIROKU(AI 会议纪要)—— Alt 的王牌产品,一个会议记录 AI 系统。它可以实时将会议对话录音转写为文字,并自动生成会议纪要。据官网,AI GIJIROKU 支持 Zoom 等视频会议平台集成,具备高精度的语音识别(自称 99.8% 准确率)和发言者识别功能,可提供多达 30 种语言的实时翻译。通过这套系统,Alt 表示其将 " 让会议结束的瞬间已经有了会议纪要 " 的愿景成为可能。

altBrain、CLONEdev 等 AI 平台——除了会议记录,Alt 还开发了供个人和开发者使用的 AI 平台,如知识管理和对话代理 "altBrain",用于构建个人 AI 模型的开发框架 "CLONEdev" 等。其架构中包含自研的大规模语言模型 LHTM 系列,以及 AI 对话产品 altTalk 等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共同服务于实现个人 AI 分身的终极目标。

AI 解决方案与咨询——公司亦提供企业定制的 AI 项目开发(AI Projects)和咨询(AX Consulting)等服务,帮助企业利用 AI 实现业务变革。其中 "AX" 意指 AI Transformation,即通过 Alt 的人格数字化技术将企业知识承袭下来,用 AI 推动组织革新。

基础设施——为支撑上述应用,Alt 运营着 AI 算力基础设施 "EMETH" 及 GPU 云服务 "EMETH GPU Pool",提供高性能算力支撑模型训练和推理。

公司规模不大,截至 2024 年底单体正式员工仅 23 人,集团总员工数不到 100 人。Alt 自称整合了日本顶尖学术网络和业界专业人才,在生成式 AI 及大模型开发方面具备领先实力。这一切令这家初创公司在 AI 热潮中备受瞩目。特别是 AI GIJIROKU 自 2019 年底在展会上亮相、2020 年正式发布后,市场反响热烈,被认为抓住了远程办公时代的痛点。

一、爆发式增长与上市融资  

据 Alt 招股书和财报,其业务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公司的营收从 2020 年约 5500 万日元激增至 2021 年的约 9.5 亿日元,再到 2022 年的约 26 亿日元,2023 年更攀升至约 41 亿日元。其核心产品 AI GIJIROKU 功不可没—— 2021 年以来,公司约 80%~90% 的营收都来自该服务。

配合营收增长的是用户数量的飙升。财报披露,AI GIJIROKU 累积付费账户数从 2020 年的 610 个暴增至 2024 年底的 28699 个;付费企业客户数在 2025 年 1 月突破 9000 家。这些耀眼数据,加之日本国内对本土 AI 企业的追捧,使其被媒体誉为 " 高速成长的大型创企 "。在 2023 年 ChatGPT 引爆全球 AI 热潮的大背景下,日本资本市场亟需本土的 AI 明星,Alt 恰逢其时地进入公众视野。

2024 年 10 月 11 日,成立仅十年的 Alt 成功在东京证券交易所 Growth 版市场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 260A,以尚未盈利但高速成长的 AI 故事,敲开了日本资本市场的大门。当日东证的敲钟仪式上,公司高管别出心裁地派出了 AI 分身登场演讲,展示自家技术的同时博得了媒体关注。米倉千貴(CEO)和日置友辅(CFO)的数字替身侃侃而谈公司愿景,称 Alt 要实现 " 每人一款专属 AI"。

上市后不久,Alt 即宣布与中国字节跳动旗下的企业技术平台 BytePlus 达成合作,共同向日本企业提供生成式 AI 服务。双方计划把 BytePlus 的机器学习平台与 Alt 的 GPU 云服务融合,为日本企业提供安全高性能的本地大模型解决方案。这一消息公布当日,Alt 的股价一度涨停。

通过不断讲述 "AI 转型 " 的故事,Alt 的市值在上市后的头几个月里保持着相对亮丽的表现。然而,就在看似一片光明的表象之下,一场精心编织的财务骗局却在酝酿,其破裂之迅猛令市场猝不及防。

二、" 循环交易 " 架构:自导自演的销售假象  

2025 年 4 月,一则爆炸性消息传出:这家高速成长的 AI 明星企业涉嫌大规模财务造假,超过七成营收可能是子虚乌有。随着调查深入,Alt 财务造假的全貌逐渐揭开。令人震惊的是,这起造假并非高深复杂的金融工程,手法之简单粗暴堪称 " 教科书式 " 的循环交易。

根据第三方委员会的调查报告,2021 年 6 月起,Alt 开始通过构建一个多层壳公司网络,将自有资金绕一圈再回流,从而虚增销售收入。这一被内部称为 "SPスキーム"(SP 方案,"SP" 指超级代理商)的做法如下:

钱先出去:Alt 先以 " 广告宣传费 " 或 " 研发委托费 " 的名义,将资金支付给合作的多家外部公司。例如,将市场推广经费拨给几家广告代理商 A 社、N 社、O 社、Q 社;以及从 2022 年 10 月起新增的研发委托款支付给 X 社、Y 社等研发外包公司。

层层过手:这些接受资金的公司按事先约定,将大部分款项转付给 Alt 的销售代理伙伴——即所谓 "SP"。广告代理商收到 Alt 的宣传费后转给 SP;研发外包商收到研发费后也汇给广告商 A,再由 A 辗转提供给 SP,用于下一步操作。

钱再回来:SP(销售代理)再 " 购买 "Alt 的 AI GIJIROKU 服务授权,将资金以购入授权费的形式支付给 Alt。于是,在 Alt 的账面上,这笔原本自己的钱摇身一变成为 " 销售收入 "(卖出给 SP 的 AI 服务),而资金实际上又回流公司账户,完成闭环。

通过以上 " 三步走 ",Alt 以自娱自筹的方式制造出源源不断的销售业绩,但 SP 实际上并未将 AI GIJIROKU 卖给真实终端客户。调查显示,这些通过 SP 录入的 " 付费账户 " 绝大多数从未被实际使用过:截至 2025 年 7 月统计,Alt 有记录的付费账户共约 5170 个,但最近有过访问使用记录的仅 2236 个,不到一半,其余要么长期闲置要么根本不存在真实用户。换言之,大量账号只是为了完成销售记账而凭空生成,根本没有真实企业在使用服务。

Alt 最初在 2020 年曾想过更直接的造假方式—— " 同额取引 ",即让某客户名义上购买 AI GIJIROKU 服务,同时 Alt 再付给对方相同金额费用,相当于私下返还,使双方账面都有收入。但此举被当时的审计法人警告:这种对敲交易必须作收入费用冲抵,不能确认为营收。于是公司转而设计了前述更曲折的 SP 循环方案,通过多公司过账来规避审计净额披露的问题。

该造假体系在 2021 年中正式上马,由创始人米倉千貴亲自设计,精心规划执行。随着业务扩张和审计压力变化,造假方案也不断升级优化:

2022 年,早期合作的几家代理公司间存在关联关系,曾引起审计师对循环交易的质疑。为降低破绽,Alt 在 2022 年 8 月后将所有广告代理统一为 A 社一家,以避免交易在同一集团内自转。表面上看,销售回款来自无关联的独立代理商,迷惑性增强。

虚增成本项:起初大部分资金通过广告费流出,但广告支出过高会引人注意。于是从 2022 年 10 月起,Alt 追加了 " 研发外包费 " 科目,将部分资金绕道技术公司,再由其转回代理商 A,用于继续支付。结果造假所涉费用被分散到市场推广和研发两块,更不易被一下看破。

留一点真业绩:Alt 也进行了少量真实业务以 " 点缀 " 报表。例如,他们确实投放过少量电视广告,AI GIJIROKU 也有一部分真实付费订户。这些真业务既为公司带来少量收入,也成为对外宣称 " 我们业务真实增长 " 的凭据。然而与夸大的数字相比,这些真实部分微乎其微:2023 年度 Alt 约 91% 的营收被证实是虚构的,广告宣传费中有 96.7% 属于造假用途,研发费里的 77.2% 也是假的,其主营业绩几乎完全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

据第三者调查委员会,整个造假期间(2021 年 6 月~2025 年 3 月),累计虚增营收奖金 120 亿日元,对应支出的虚假广告费达 115 多亿日元,另有超过 13 亿万日元研发费实际用于造假资金循环。两个费用科目的总和甚至超过了伪造的收入额,这表明公司为维持造假支付了 " 额外代价 "。事实上,财报数据显示 Alt 每年都在巨额亏损:2024 年公司净亏损达约 26 亿日元。这些亏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造假支出的填不补收入漏洞,使公司现金流逐渐吃紧。

三、东窗事发:调查、惩处与市场余震  

2025 年 4 月初,日本证监会(SESC)根据线报或异常线索,对 Alt 展开了强制调查,怀疑其违反《金融商品交易法》,在上市披露文件中虚假记载营收。4 月 27 日,SESC 调查人员持搜查令进驻 Alt,牵出 "AI GIJIROKU" 服务销售涉嫌循环交易造假的重大嫌疑。面对执法调查压力,管理层不得不成立独立的第三者调查委员会以自清。

经过三个月的深入取证,第三方委员会在 7 月 28 日提交了详尽的调查报告。正如外界猜测,报告确认了 Alt 自 2021 年以来合计约 119 亿日元的营收系捏造,通过 SP 循环交易虚构。更严重的是,报告揭露公司在申请上市时就进行了虚假陈述:向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审查机构提供了与事实不符的销售合同和客户说明,欺瞒了交易所的审查。此结论无异于宣判 Alt 在上市上的欺诈行为成立。在报告发布当天(7 月 28 日),创始社长米倉千貴引咎辞职,随后曾任 CFO 的日置友輔接任社长,试图带领公司走向重组,但讽刺的是这位后继者更是造假流程中的核心人物。

7 月 30 日,东证根据最终调查结果正式宣布:由于 Alt 在上市申请时严重违反诚信义务,决定对其股票予以上市废止处理,退市生效日定为 2025 年 8 月 31 日。这意味着从风光上市到黯然退市,前后还不到 10 个月时间,成为日本资本市场历史上最快从上市到退市的公司之一。

目前,SESC 和东京地检正在对此案展开进一步调查。根据金融商品取引法,上市公司若故意虚假记载财务信息,相关责任人可能被移送检方起诉,面临刑事责任以及巨额罚金。媒体报道,SESC 已锁定米倉前社长为造假主谋,日置前 CFO 等高管也深度参与。可以预见,本案将引出一连串日本司法层面的问责风暴,同时一些投资者团体也会对 alt 及中介机构提起民事索赔。

四、瞒关过审:为何监管与投资者未及时察觉?

Alt 的 "SP 循环交易 " 虽称不上高明,却一度骗过了多方监管与合作机构,可谓 " 灯下黑 " 的典型案例。这背后反映出多重失守:

外部审计未能及时揭穿:据调查,Alt 的前任审计机构 AW 在 2022 年中曾发现循环交易嫌疑并警示公司高管,但 Alt 以调整交易结构(前述统一代理等措施)敷衍了事。2023 年更换的新审计法人 Shido 接手时,虽从前任处听闻疑点,但见公司已经 " 消除了关联交易 ",且营收继续高歌猛进,便掉以轻心,没有深入追查。

公司治理形同虚设:Alt 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管理层造假毫不知情,基本未能发挥监督作用。调查报告指出,几位社外董事、社外监事直到 2025 年事发前,都不知道 "SP 方案 " 的存在。即便 2022 年听闻过一点风声,他们也轻信管理层和审计的说辞,未做进一步追问。这反映出公司内部 " 一言堂 " 现象:创始人兼 CEO 米倉千貴和少数高管掌控全局,缺乏内控制衡,而 CFO 也在米倉授意下深度参与了造假执行,成为 " 中心人物 "。管理层诚信的缺失与内部监督的真空,让造假计划得以长时间实施。

主承销商与交易所的审核疏漏:Alt 能够顶着巨雷顺利上市,发行承销的券商(主幹事証券)和东证上市审查部门难辞其咎。按规定,上市前券商和交易所会对公司财务和业务进行尽职调查。然而 Alt 在申报材料中提供的销售数据和客户资料均系伪造,却未被发现。而承销商有自身利益动机,Alt 这样热门的 AI 项目能带来巨额承销费和市场影响,券商天然倾向于促成上市,而可能放松对负面信息的追究。

投资方和市场信任过度:在光鲜业绩和行业前景的包装下,风险投资机构和股市投资者对 Alt 几乎是全盘信任,没有尽到应有的独立调查。多家知名 VC 的加持以及层出不穷的利好公告(如与 BytePlus 合作等)让市场深信这是一家 "AI 明日之星 "。即便上市后公司一直亏损,投资者也默认其大举投入是为抢占市场。

五、日本的 AI 初创热潮  

Alt 事件折射出日本 AI 创业投资热潮中的浮躁与隐忧。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成为全球创投领域最炙手可热的主题之一。而在日本,从政府到民间,对 AI 的关注和投入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日本政府将 AI 列为 "Society 5.0" 战略的重要支柱,投入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研发 AI 技术,并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此风向下,"AI""DX(数字转型)" 成为商界热词,各类 AI 应用展会此起彼伏。オルツ正是在 2019 年的 AI 展会上,凭借 AI GIJIROKU 原型产品一炮而红,获得大量媒体报道。2023 年 ChatGPT 横空出世后,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频频报道国内 AI 企业动态,营造出 " 不能错失 AI 革命 " 的紧迫感。在这种舆论氛围中,像オルツ这样打着先进理念的初创公司极易得到高估的评价。

然而近年随着美国等地 AI 创业浪潮,日本投资界也担心 " 错过下一个谷歌 ",因此开始争相追逐 AI 项目。著名 VC 如 JAFCO、Incubate Fund 等都设立专项基金投资 AI 领域。一些日本大企业也通过 CVC 投资 AI 初创。Alt 在短时间内连获多轮融资,就是这一大潮的缩影。其上市时市值一度达到数百亿日元,P/E 远超传统行业水准。这种泡沫化的估值环境,客观上刺激了创业者铤而走险粉饰业绩,以迎合投资人胃口。从 Alt 第三方委员会报告看,管理层制定虚增营收的直接动机之一,就是为了达成高速增长的目标、尽早实现上市。

相比中美,近年来日本本土诞生的独角兽和科技巨头较少。投资者与媒体对于少数冒尖的创企往往过于乐观,缺少逆向思考。这使得 Alt 在上市前被包装为 " 日本 AI 新星 ",尽管市面上其他代理方案已经数不胜数,其业务模式和前景很少受到质疑。即便在事发后的一段时间,不少业内人士仍感到难以置信,因为 " 日本创业者作假造假 " 的印象不深。这种先入为主的信任,实际上给了不法之徒可乘之机。

正如调查报告反思的那样,Alt 问题的根源在于其经营者缺乏身为上市公司管理者应有的诚信,而外部环境的追捧纵容让他们更有恃无恐。

六、上市制度反思  

东京证券交易所的 Growth 市场定位于支持高成长、新经济企业,上市财务门槛较低,不要求连续盈利等。其出发点原本是为了鼓励更多初创公司融资发展,在上市融资后取得第二波增长。然而低门槛也意味着高风险,一旦把关不严,造假者可能浑水摸鱼。

东证为了吸引亚洲企业和新创公司上市,近年不断推出各种如重新调整上市企业板块、推出 Asis Startup Hub 等措施。Alt 作为一家成立不到 10 年、主要产品只有一款 SaaS 服务的公司,在营收快速膨胀却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仅用不到两个月即通过上市审查(2024 年 9 月获批,10 月上市)。

上市审查更多依赖审计报告和公司提交材料,没有对其大客户、销售回款进行独立调查。因此当公司提供了 "9000 家客户 "" 高速成长 " 这些数据时,审查方未能发现其中疑点(例如客户集中度过高、业务模式单一等)。可以设想,若在审查阶段就抽查几个所谓大客户的使用情况,造假或许提早败露。

Alt 上市后发布的定期报告、新闻稿等充斥乐观数据,但市场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分析与质疑。日本创业板公司往往缺少卖方分析师覆盖,机构投资者参与度低,以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财报细节。散户们更多凭借媒体报道和概念炒作进行投资。Alt 在 2025 年 3 月 31 日还发布新闻宣称 AI GIJIROKU 用户突破 9000 家,无人对此提出质疑。

七、结语  

作为弱势行业,日本 AI 产业在核心算法、数据和市场份额上始终面临来自欧美和中国等全球巨头的巨大压力。这也使得日本本土企业、政府和资本对于新兴 AI 技术与外来技术合作保持高度开放和期待。以字节跳动通过 BytePlus 与 Alt 展开的合作为例,正体现了中国 AI 企业希望借助本土伙伴打开日本市场、实现本地化落地的典型思路。

然而,Alt 的突然崩盘成为 BytePlus 日本计划的意外绊脚石,也为所有试图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 AI 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国企业 " 出海日本 ",绝不能停留在签约、品牌包装和市场概念层面,更不能幻想 " 日本人守规矩所以日本公司一定没问题 ",而必须把合规、治理和合作伙伴选择放在更高优先级。

合作对象的尽职调查不能仅看业绩、产品和客户数据,更要关注其治理结构、管理团队诚信记录,必要时甚至需要进行反社会势力调查。Alt 财务造假案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各方普遍忽视了这些 " 看不见的风险点 ",最终导致 " 一损俱损 "。

事实上,Alt 的创始人 CEO 米倉千貴早在 "Alt" 之前,还创立过一家名为 " 未来少年 " 的公司。许多日本业内人士还记得,十年前 " 未来少年 " 因电子书等内容业务多次拖欠漫画家、插画师酬劳而在业内引起风波。有人指出,该公司曾承诺向创作者付款却多次失约,依靠虚假承诺获利。十年过去,米倉千貴转战 AI 创业,众人对 " 未来少年 " 的争议已渐被遗忘,直到 Alt 的财务丑闻爆发,才让外界惊觉,两家公司竟出自同一位创始人。这一 " 创业履历 " 本可以在合规调查中被及早发现,却因外部对 " 日本企业家形象 " 的刻板信任而被忽略。

跨国合作不仅考验企业的商业眼光,更考验其风险管理能力与舆情应对能力。与本地明星企业深度绑定的确能在短期内带来市场红利和品牌背书,但一旦对方出现重大危机,中国企业也极易被牵连,甚至承担法律与声誉双重风险。对追求长期全球化的中国 AI 企业来说,只有提前做好危机预案、建立多元化、稳健的本地合作网络,才能在波动的海外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1.オルツ官方公告

2. 朝日新聞:《急成長のAI 企業、売り上げ7 割水増しか 決算粉飾の疑いで強制調査》

3.《オルツ不正会計事件の全貌 - 119 億円架空売上の仕組み》

4. 朝日新聞:《上場半年オルツ「AI 議事録」売り上げ過大計上か 株価は4 分の1に》5. 東洋経済オンライン:《監査法人・大手 VC・証券会社・東証 …オルツの「単純な循環取引」を見破れなかった真因》

6.《〖報告書まとめ〗オルツ不正会計事件の全貌》

7. 朝日新聞:《119 億円の過大計上か 上場時に虚偽説明も オルツが報告書公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人工智能 日本 造假 明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