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财经 4小时前
东鹏特饮赴港IPO,“不差钱”表象下的战略深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前不久,东鹏饮料递表港交所,开启了新一轮上市申请,这是东鹏饮料年内第二次递表。其首次递表在 6 个月前的 4 月 3 日,10 月 3 日相关材料失效。

如此紧迫的节奏令人惊讶。

作为手握百亿资金的 " 现金奶牛 ",东鹏饮料 2024 年末货币资金达 56.53 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 48.97 亿元,还坐拥 110 亿元闲置资金理财额度。

在资金如此充裕的情况下,东鹏饮料却急于赴港募集资金。公司对此的解释是,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完善产能布局和推进供应链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全国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等。

一边计划动用不超过 110 亿元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一边却计划通过港股 IPO 融资约 14.93 亿元用于海外扩张,这种 " 边理财边融资 " 的做法引发市场广泛质疑。

东鹏饮料 " 不差钱却要上市 " 的举动看似矛盾,实则暗含深意,其并非简单的融资补充,而是企业在行业转型期的精密布局,也是围绕国际化突围、财务结构优化与股东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战略安排。

双财务异常:" 不差钱 " 的上市冲动

在东鹏饮料再次冲刺港股的背后,是一组令人费解的财务数据。

截至 2024 年末,公司货币资金高达 56.53 亿元,算上理财等现金类资产,总额达 142.23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营收 107.37 亿元,净利润 23.75 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 30%。然而,在同一时期,东鹏饮料的短期借款激增至 61.28 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 61.86%。

这种 " 存贷双高 " 现象引起了市场关注。表面看,企业似乎陷入了 " 左手存钱、右手借钱 " 的低效循环,但若结合港股 IPO 的市场扩张战略,便能窥见深层次的资本逻辑。利用 " 理财保收益、募资缓压力、股权调结构 " 的三维操作,本质上是在利率双轨制市场中的套利布局。

一方面,据财报显示,2024 年,公司向银行短期借款暴增至 65.51 亿元,资产负债率也大幅飙升至 66%,利息净支出 1.03 亿元,而仅仅利息净收入就高达 2.6 亿元。

这种 " 低息借款 + 高息理财 " 的套利组合背后,是企业对资金效率的精细化管理,通过银行授信获取低成本资金维持运营弹性,同时将自有资金投入理财获取额外收益。

另一方面,现金流的 " 虚胖 " 与 " 实缺 " 形成反差。2025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17.4 亿元,相较于 2024 年下降超 20%,而且现金储备中包含大量经销商预付款等 " 被动资金 "。港股募资 14.93 亿元虽规模不及理财资金,但能通过权益资本替代债务融资,降低资产负债率,缓解现金流压力。

再者,股东减持压力或许是东鹏饮料急于赴港上市的又一重要推手。自 2022 年限售解禁以来,东鹏股东累计减持超过 50 亿元。其中,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作为财务投资者,持股比例从最初的 9% 下降至 1%,累计套现约 42 亿元。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实控人林木勤之子林煜鹏控制的鲲鹏投资在 2025 年 3 月 14 日至 5 月 21 日期间,合计减持了 1.4% 的股份。

这些减持动作无疑透露出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复杂心态。

战略选择: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资本铺路

东鹏饮料的上市决策,本质是为破解增长瓶颈提前储备 " 战略弹药 "。在国内饮料市场增速放缓、自身市占率达 26.3% 的背景下,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而这两大战略均需资本市场深度赋能。

国际化布局亟需 " 资本跳板 "。尽管公司 2024 年营收突破 158 亿元,但海外收入占比不足 0.3%。

其东南亚战略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海南基地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物流枢纽,印尼工厂瞄准当地功能饮料市场,越南子公司专攻下沉渠道。但海外扩张面临成本压力,在印尼投资需要 2 亿美元建设本地供应链,而且本地化团队搭建需要大量开支。

港股作为全球资本枢纽,不仅能提供融资支持,更可借助国际投资者网络对接当地供应链资源,这是 A 股市场难以替代的价值。

东鹏饮料多元化转型亟待 " 资金输血 "。长期以来,东鹏饮料依赖能量饮料单一品类,2024 年东鹏特饮贡献 133 亿元营收,占比高达 84%。尽管电解质饮料 " 补水啦 " 实现 280% 增速,年收入达 14.95 亿元,但占比仍不足 10%,茶饮料、咖啡等新品类尚处培育期。

对比同业,农夫山泉通过 20 亿元研发投入构建起水、茶、功能饮料三大矩阵,东鹏 2024 年研发费用仅 6267 万元,不足销售费用的 3%。港股募资一部分资金将用于新品研发,重点突破无糖能量饮料、植物基功能饮品等方向,试图通过资本投入缩短品类培育周期。

另外,渠道变革需要 " 资本赋能 "。公司大部分收入依赖线下渠道,国内线上渠道占比不超过 3%,渠道结构严重错配。

改造渠道需双重投入,一是搭建跨境电商团队与物流体系,二是在东南亚复制 " 冰柜投放 " 模式,这种重资产投入难以通过经营性现金流覆盖,上市募资成为最优解。

风险隐忧:战略激进背后的三重考验

尽管上市逻辑清晰,但东鹏饮料的双市场布局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资金效率问题可能引发市场质疑。公司计划将 14.93 亿元募资用于海外扩张,同期理财资金规模达 110 亿元,远超募资需求。若海外投入短期内难以见效,可能被质疑 " 募资必要性不足 "。

从数据看,海南基地计划 2027 年建成投产,印尼工厂投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这种 " 长周期投入 + 短周期回报 " 的错配,可能加剧投资者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担忧。

双市场估值差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A 股高估值建立在 36% 营收增速与龙头稀缺性之上,但港股投资者更关注盈利确定性。如果东鹏饮料 H 股上市后估值持续低于 A 股 30% 以上,可能引发 A 股股东的 " 用脚投票 "。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适配风险不容忽视。东南亚市场东鹏特饮的 " 质价比 " 策略面临挑战,面对在东南亚耕耘数年的红牛等一众老对手,东鹏需要在口味和包装上,满足本土市场需求,找到有力的合作伙伴开拓市场。

东鹏饮料 " 不差钱仍上市 " 的选择,本质是一场 " 以资本换时间 " 的战略转换。这场转换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资本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东鹏 理财 ipo 融资 港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