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21小时前
快2026年了,这项安全功能竟然还在被减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当雨雪季来临,有些新车竟然没有后视镜加热。

当细雨朦胧了车窗,当寒霜凝结于镜面。相信每个司机都遇过这种揪心时刻:侧头看后视镜,只剩一片模糊,并线、转弯只能凭着感觉来。这时候,外后视镜加热这个简单配置,就是守住安全的关键。

但让人费解的是,这么个成本不高、技术成熟,还直接关系行车安全的功能,如今在国内汽车市场,却被不少车企从标配里悄悄拿掉,变成得加钱选装,或者买高配车型才能拥有的 " 奢侈品 "。这不是无心之失,而是把商业算计放在用户安全之上的短视操作。

翻一翻市面上新款车型的配置表,规律特别明显。" 外后视镜功能 " 这一栏,等级划分得清清楚楚:入门版只写着 " 电动调节 ";中配可能加个 " 电动折叠 ";只有掏最高价买顶配、次顶配,才能看到 " 后视镜加热 "" 锁车自动折叠 " 这些字样。

这套配置逻辑,早就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车企的产品经理把车子的完整功能拆解开,再打包成不同价位的礼包。目的很直白:用低配的 " 低价 " 吸引眼球,让人觉得门槛低;再把那些本该是现代汽车基础配置的功能,放在高配里,逼着消费者多花钱。

外后视镜加热这功能,平时用不上,关键时候能救命,就被精准当成了看着值钱、用得不多的筹码,成了划分车型等级的工具。

更让人担心的是,减配之风没什么禁区。不光以控制成本见长的经济型燃油车这么做,就连主打智能、前沿的新能源车也跟着学。

看到有些售价十几万的电动、混动车型,依然不给后视镜加热标配,真得问问:车企忙着宣传大中控屏能播高清视频、车机语音能听懂多少指令时,怎么就对让司机看清车外路况这个最基本的安全需求,这么抠门?

这种搞反重点的配置思路,暴露了行业在创新口号下的价值跑偏。

给后视镜装一片加热电阻丝,对大规模生产的车企来说,硬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但这笔小钱,乘以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在财务报表上就成了让管理层心动的利润点。于是,减配就成了最省事的增收办法。

可这笔省下来的成本,最后谁来买单?答案是每一位司机,还有整个公共道路环境。后视镜是司机视野的延伸,雨天能快速蒸发镜面上的水珠,冬天能融化冰霜。它的价值不在平时锦上添花,而在恶劣天气里雪中送炭。

少了这个功能,司机侧后方视野大幅缩水,变道、转弯、超车的风险直接翻倍。一个模糊的后视镜,很可能就是一次剐蹭、一场碰撞的导火索。

车企或许会说,司机可以手动擦。但这根本就是把安全责任推给用户的借口。高速上、大雨中,让司机频繁停车擦后视镜,既不现实,本身也藏着安全隐患。本该靠设计解决的问题,却让司机灵活应对,这根本违背了安全第一的原则。

这种精准减配能行得通,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消费观念被误导,另一方面是行业标准有缺失。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车企把宣传重点放在了更有噱头的配置上:更大的屏幕、更花哨的氛围灯、更复杂的语音助手。这些配置一眼就能看到,营销时好展示,容易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反观后视镜加热,这种隐性安全配置,展厅里没法演示,试驾时也难体验,自然在配置排序里被一再往后放。

时间久了,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带偏,形成了配置偏见,忘了那些真正关乎驾驶本质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滞后。我国现行的汽车强制标准里,对安全气囊、ABS 防抱死、ESP 车身稳定系统这些有明确要求,但像外后视镜加热这种细节安全配置,并没纳入强制标配。

这就给车企留了可操作空间。法律和标准是道德的底线,当底线没覆盖到这些关键领域,企业的逐利本性就会驱使它在灰色地带游走,把用户安全放在次要位置。

汽车从诞生那天起,最核心、最永恒的价值,就是安全、可靠地把人从 A 点送到 B 点。不管技术多先进、配置多丰富,都不能偏离这个核心。

所以我们必须呼吁:是时候让汽车配置回归常识,让安全重新回到核心位置了。

好了,搜罗一周车闻,回顾大小车事,车闻轶事尽在【一周车话】,下周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现代汽车 新能源车 规律 燃油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