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 2小时前
海昏侯墓首次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昨日在昌举行。随着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的历史信息被发现。

海昏侯墓首次发现

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海昏侯墓出土 1200 枚《诗经》简,写有 " 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 ",证明海昏简《诗经》是全本诗经,这也是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诗经》竹简

据介绍,海昏侯刘贺墓西藏椁出土的《诗经》简每枚长 23 厘米、宽 0.8 厘米,有三道编绳,容字 20 — 25 个,包括经文、附于正文的训诂和篇末类似诗序的文字,展现了西汉早中期的《诗经》文本形态。《诗经》简结构严谨、分章有序,共 305 篇、1076 章,与今传本《毛诗》 ( 西汉鲁国毛亨与赵国毛苌辑注的古文《诗经》传本 ) 篇数相同,少 66 章。

《诗经》简总目录的格式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排列,《风》的目录按国别分组,《雅》《颂》目录各以 10 篇或 11 篇为 1 组,如《云汉》就是 11 篇为 1 组 ;《鲁颂》4 篇,《商颂》5 篇,均不足 10 篇,二者目录合为 1 组。每组目录各集中书写在数枚简上,构成一相对独立单元。

《诗经》学是汉代的显学,先后有齐、鲁、韩三家诗被立为官学,毛诗则长期在民间传授。到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成为正宗,而三家诗则先后亡佚。海昏侯墓出土的《诗经》简是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考古发现存字数量最多的西汉《诗经》文本。

刘贺的老师太傅王式是西汉《诗经》学的重要传授者,《汉书 · 儒林传》载:" 臣 ( 王式 ) 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 ; 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 ( 无 ) 谏书。" 在王式看来,讲授《诗经》是他劝谏的重要方式。刘贺去世于汉宣帝神爵三年,海昏《诗》的成书时间在此之前,保存了西汉早、中期《诗》学文本的样貌。

海昏侯墓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语》,及《礼记》《春秋》《孝经》等,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广收篇籍的重要体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易占》占卜类文献约 200 枚,前所未见。海昏简中还有一份南方地区唯一的汉代诏书实物——《除国诏书》,其中也明确了刘贺的死亡时间为公元前 59 年 10 月 6 日,正值南昌夏秋之际,该季节产香瓜,与刘贺遗骸中未消化的香瓜子这一现象符合。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研究员介绍,海昏侯墓出土简牍 5795 枚,预计 2026 年完成所有脱水、修复和封护等保护工作。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书香海昏》专题展厅正在提升改造,完成修复的首批简牍将在展厅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论语》简。

刘贺墓园高度居室化和宅院化

彰显 " 汉制 " 墓葬特点

研讨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军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主要收获》为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海昏侯刘贺墓园呈梯形,以刘贺及其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占地面积 4.6 万平方米,由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祠堂、厢房和北、东门及其门阙等墓园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和排水遗存。刘贺墓室的设计模仿墓主生前真实生活场景。它结构复杂,建筑科学,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墓道直通墓底,可抵达椁室的任何地方。杨军表示," 刘贺墓园最大的特点是高度居室化和宅院化,这就是汉武帝期间向全国推动的以‘汉制’为代表的墓葬埋葬制度,与长沙马王堆汉墓‘楚制’有别,对我们研究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制度提供参考。" 作为汉制列侯墓,刘贺墓园的葬制保持西汉早期《葬律》的连贯性,同时也受帝陵影响," 制同京师 "。其聚族而葬、回廊形椁墓、宅地化、地上设施规模扩大等变化也影响了西汉晚期和东汉墓葬。

根据刘贺部分遗骸,包括左侧部分肢骨、股骨,结合牙齿位置,初步推断刘贺遗骸长约 173 至 183 厘米。通过 X 射线探伤等手段,也确定了刘充国遗骸长度在 110 至 120 厘米之间,离世时还是儿童。刘贺墓出土包金丝缕琉璃席,主体部分由 32 排、每排 12 枚共 384 枚琉璃片组成。刘充国墓出土的琉璃席为未包金的丝缕琉璃席,主体部分有 32 排、每排 11 枚,共 352 枚琉璃片。由于两张琉璃席制作工艺相同,均为铅钡玻璃,铅料来源一致,专家认为可能琉璃席为西汉朝廷的赙赠。

海昏侯墓发现

目前密度最高的汉代漆纱

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期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少数纺织品文物。经过提取保护与实验室清理,研究人员发现了目前密度最高的汉代漆纱。

海昏侯墓 1 出土 M:781 漆纱局部图

海昏侯墓经过清理保护出土的纺织品文物有五件 ( 套 ) ,其中包括了漆纱、绢地彩绣、经编组带、平纹织物等多种纺织装饰品类。从织造结构上看,有加漆方孔纱、平纹绢、平纹绢地锁绣、经编纂组织物等,尤以加漆方孔纱的数量最多。颜色以黑色为主,只在平纹绢及平纹绢地锁绣纹饰上,发现有朱砂染的红色和极少黑色的细绢。从用途看,主要是漆纱制品和服饰残件。从朱砂锁绣到经编组带再到漆纱,几乎囊括了目前为止通过考古发掘最常见的汉代纺织品文物品种。

海昏侯出土漆纱残片显微结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之一。漆纱作为首服的制作材料,在中国古代有很长的流传时间,其中流行于两汉时期的漆纱又名漆纚纱," 纚 " 意为束发之帛。海昏侯墓出土漆纱通过与已出土实物做对比,考古人员猜测其为漆纱冠。漆纱冠又名 " 漆纚冠 ",是中国传统一种以丝质织物满饰生漆的束发之冠。汉代大多数漆纱冠虽名为纱,实则并非经纬线交织结构,但海昏侯墓出土漆纱为平纹交织结构。海昏侯墓出土有 3 种不同规格的漆纱残片,织物密度从小到大分别为 5×6 目 / 平方厘米、10×12 目 / 平方厘米和 18×29 目 / 平方厘米,远超同时期其他汉墓出土漆纱,是为密度之最。

经过近十几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人员从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大墓、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江西明代藩王墓发现了众多纺织品文物,由此获得了上启东周下至明清的整条较为完整的纺织品实物链。司志文、赵芮禾撰写的《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纺织品保护研究》提出,江西作为拥有悠久养蚕缫丝历史的区域,出土的丰富纺织品文物将鄱阳湖平原地区的纺织历史架构立体呈现。从距今 2500 年的华夏文化形成期的春秋李洲坳大墓,到天下一统的汉王朝成熟期的海昏侯墓,再到中国经济文化进入全面成熟期的宋明墓葬,江西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千多年来较为完整的纺织实物链。

来源:今视频长天新闻 编辑:任华飞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秦汉 西汉 南昌 西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