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角十分粗壮的牛叫库里牛(Bos taurus longifrons),只生活在非洲的乍得湖地区。它们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以农业残留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经常淌在水中,在沼泽地区或芦苇床上游荡。

库里牛拥有非常粗壮的牛角 | UNESCO
畜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这里牲畜类型很多,包括骆驼、绵羊、山羊、马、驴等,但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尤其在洪水期间,湖区周边很少有理想的放牧场地,许多居民只能随水位迁徙牧场。因此,能够适应湖泊放牧环境的库里牛,是当地最重要的牲畜品种之一。它们的产出效率也很优秀——当地其他品种的牛每天只能产 1~2 升奶,但库里牛每天可以产 4~6 生奶,产量是其他牛的三倍。
然而,库里牛却正面临着种群密度下降的问题。它们的种群兴衰不仅牵动着当地牧民的心,甚至还引起了联合国的关注。

在湖边游荡的库里牛 | UNESCO

水陆两栖背后,是艰难游牧与硝烟弥漫
这要从库里牛所在的乍得湖地区说起。
在撒哈拉沙漠向其南方广阔大陆的过渡带上,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国的交界处,非洲大陆的第四大水体——乍得湖(The Lake Chad basin)犹如一颗水钻点缀于黄黄沙漠之中。
如果你俯下身细细端详,会发现这个面积达 1540 平方公里的湖泊上斑驳着近千座岛屿,它们中有些会随着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定期地沉没或出露。如果你再竖起耳朵仔细聆听,会听到至少四种不同的主要土著语言——来自 70 个不同民族的 4500 万居民,共同组成了以乍得湖为中心的庞大社区。


乍得湖位于四国交界处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最近几十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给当地牧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0 世纪 80 年代,当地发生大干旱,此后土地荒漠化不断加重,牧场范围迅速缩小;农田不断扩张,一些传统放牧道路因此中断,兽群通行践踏农田,又带来了新的冲突隐患。与此同时,乍得湖附近教派斗争硝烟不断,不安全的社会局势不仅中断了许多传统的放牧路线,更直接造成了众多牧民的撤退外迁。
不仅如此,气候变化导致 1960~1985 年期间乍得湖表面积锐减了 95%,流域内各国淡水资源供应量因此锐减;一旦有一方破坏取用水条约拦水建坝,国家冲突与种族对抗一触即发。不受约束的排水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恶化与水污染,乍得湖地区曾约三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水危机造成了人们流离失所,许多经济产业也受到严重打击。

2000 年前,乍得湖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此后,面积有小幅回升 | UNESCO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百年的沧海桑田与弥漫的硝烟并行,在贫穷与战争的裹挟下,一切有如不可撼动的命运诅咒。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为应对生态系统的损失损害与社会冲突带来的巨大挑战,2017 年 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乍得湖流域委员会签署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 "乍得湖生物圈与遗产",即为 BIOPALT 项目。
顾名思义,该项目有两个主要作用对象:生态系统、自然文化遗产。针对环境问题,项目在当地建立对旱洪灾害的早期预警,并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该项目利用三年之期,在当地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以推动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所谓既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针对库里牛养殖的问题,BIOPALT 帮助当地 NGO 组织,在乍得湖流域的非战争区建立工厂,为牧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类支持,足以让当地近 5000 名牧民受益。

BIOPALT 为发展可持续畜牧业提供支持 | UNESCO
另外,世界各地许多美食中都有一种特殊原料叫螺旋藻,这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经济微藻,而食用螺旋藻的传统最初就来自于乍得湖地区。时至今日,收获加工螺旋藻仍是当地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但乍得湖的生态失衡使得关键区域植被丧失,某些生长力很强的香蒲属植物则挤占了螺旋藻的生存空间;而且当地许多农事活动主要由女性从事,这使得女性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因此,BIOPALT 也通过恢复生态系统,提高螺旋藻的产量,进而为当地居民——尤其是女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她们的经济收入。

一位年轻女孩将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铺在地面上晒干 | S é bastien Moriset / UNESCO

保护自然资源
乍得湖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是萨赫勒地区鸟类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欧亚大陆间迁徙鸟类的重要歇脚点,每年有超过 70 种鸟类在此现身。

乍得湖流域为众多鸟类提供庇护 | UNESCO
这片区域也是非洲草原象的重要迁徙地之一,旱季和雨季之间,追寻食物的它们将成群结队从湖区悠悠穿行。这一路上,许多旁观者对它们心思各异:或心怀恐惧,担心它们践踏农田,让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或虎视眈眈,算计着一颗象牙可换来多少荣华富贵。
年复一年,象群的步伐依旧坚定,但身边的伙伴在不断减少——在中非地区,40 年内,75% 的种群已经消失不见。

乍得湖旁走过的象群 | UNESCO
此外,乍得湖还为 43 种大中型哺乳动物、120-140 种鱼类提供居所,低矮的草原植被覆盖了岛屿与湖岸,造就一片葱郁。
在保护恢复生态系统的同时,BIOPALT 项目还帮助乍得湖流域委员会的各成员国申请建立跨境的生物圈保护区(Biosphere reserves),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从而在不同生态、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推进可持续发展。

截止 2020 年,世界上共有 701 个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 124 个国家;时至今日,这一名单已有所更新 | UNESCO

让文化瑰宝再次闪耀
乍得湖地区的灿烂传统文明也营造出一方独特的文化景观。湖中有约 942 座岛屿,其中有不少都承载着人们自己建立的社区,他们依赖河湖资源维持运作,始终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当地人吹奏传统乐器 | UNESCO
清晨的乍得湖边挤着许多利用纸莎草制作的独木舟,居民们深入湖心捕鱼;集市上,人们售卖用天然材料制作的日常家什,大到船只、小到淘米的草篮。乍得湖流传着自己的曲调与音乐,吹弹技巧口口代代相传,笛子的声色回荡百年。这里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神秘传说,例如生长于坟冢之上的神树 Chari Kandra、具有瞬移和隐匿能力的奇石 Kiam Karram,人们在神树与奇石前虔诚献上牛奶和黄油,名为 Ngamaram 的半人半鱼为村镇提供庇佑。

站在独木舟上挥手的渔民 | Wikimedia Commons
BIOPALT 项目协助湖边四国(喀麦隆、尼日尔、尼日利亚和乍得)进行申请,将 " 乍得湖文化景观 "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这一方宝贵的水土故事为更多世人所知。

在喀麦隆 Goulfey 的一处集市上,人们展示各种手工艺品 | S é bastien Moriset / UNESCO
拂去长年累月的硝烟尘迹,无数被掩盖的自然宝藏和文化结晶重新散发出动人的光芒。
2015 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被正式通过。SDGs 呼吁所有国家,无论贫穷、富裕还是中等收入,都有所行动,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保护地球。

联合国确立的 17 个 SDGs,涉及到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类全球性挑战 | UN
BIOPALT 与许多 SDGs 条目不谋而合:项目建立洪旱预警系统,加强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SDG 13);培训 300 名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社区领袖,动员 3 万名湖泊居民共同管理自然(SDG 6/15);恢复退化的各类生态系统(SDG 15);开展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改善民生(SDG 1/8)。所有这些活动都将鼓励流离失所的人民,特别是青年和妇女重返家园,进一步将湖上各社区的命运紧密联系,以和平与发展为目标重建希望,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
而在乍得湖岸,撑着独木舟的居民迎着夕阳满载而归。他们或许并不了解 BIOPALT 和 SDGs,但他们可以不再为库里牛的放牧担忧,螺旋藻有了更稳定的收成,水源变得更加清澈充足——平凡喜乐的生活成为现实,便是对一切最完美的诠释。

乍得湖岸,一位小朋友坐在船头 | UNESCO
参考文献
[ 1 ] https://zh.unesco.org/biopalt
[ 2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1201808/https://worldscience.cn/c/2016-07-14/587434.shtml
[ 3 ] https://sdgs.un.org/partnerships/biosphere-and-heritage-lac-chad-biopalt
[ 4 ] https://en.unesco.org/biosphere/about
作者:思议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UNESCO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