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传媒 16小时前
汽车“三十年河西” 中国品牌“上风上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汽势 Auto-First|特穆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原义是三十年前好的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这个比喻用在当下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发展,再恰当不过:

当鸿蒙智行交付突破百万辆,当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半年翻倍,当固态电池量产进入倒计时,汽车产业正经历大变局。

这场变革不再是单一技术的迭代,而是以 " 智能化、电动化 " 为内核," 开放合作的生态竞争 " 为路径," 全球化并行 " 为格局的全方位重构。

行业竞争已从 " 车型对决 " 升级为 " 生态博弈 ",从 " 区域厮杀 " 演变为 " 全球竞合 ",新秩序正在加速形成。

电动化:从 " 换道超车 " 到 " 赛道定规 "

电动化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汽车产业的生存题。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品牌在电动化赛道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全球市场格局随之改写。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 175.8 万辆,同比激增 89.4%,9 月单月出口 22.2 万辆,同比翻倍增长,成为全球电动化浪潮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突破正在打破电动化的最后壁垒。固态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与丰田的 " 双雄争霸 " 进入冲刺阶段: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30 ℃低温仍能保留 90% 电量,2027 年将实现小批量生产,并与欧洲车企签署百亿欧元合作协议;丰田手握全球 40% 的固态电池专利,计划 2026 年试产,2027-2028 年推出量产版本,充电 10 分钟即可续航 1000 公里。

而在政策端,2026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提高技术门槛,插混车型纯电续航需≥ 100 公里,倒逼企业加速技术升级,行业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时代正式终结。

全球市场的竞争逻辑正在重构。欧洲车企不得不调整战略:Stellantis 放弃 2030 年全电目标,转向多技术并行;大众 MEB+ 平台聚焦 2 万欧元级入门电动车,试图抵御中国品牌的成本优势。而中国品牌凭借 " 本土淬炼 + 全球溢价 " 的策略持续突围,比亚迪 ATTO3(元 PLUS)在海外售价较国内高出 81%-174%,巨大价差为应对关税、搭建服务网络提供了充足缓冲,使其在欧洲市场实现 397% 的同比增长,一度超越特斯拉。电动化的赛道规则,正从 " 谁先起跑 " 变为 " 谁定标准 "。

智能化:生态战打响,数据是新燃油

如果说电动化是重构产业的 " 上半场 ",智能化就是决定终局的 " 下半场 "。这场竞争的核心不再是硬件参数的堆砌,而是 " 软件定义汽车 " 的生态能力比拼,数据则成为驱动智能化演进的核心燃料。

在这场生态角逐中,中国品牌在智能化领域形成独特优势。鸿蒙智行的爆发式增长堪称典范:交付量突破百万辆,问界 M7 上市 36 天交付超 2 万辆,背后是华为与车企深度绑定的生态模式。上汽与华为合作的 "SAIC 尚界 " 作为鸿蒙智行第五 " 界 ",组建超 5000 人团队实现全链条协同,搭载的华为 ADS 智驾辅助系统和智能座舱,成为智能化体验的标杆。与此同时,传统车企加速补课:一汽 - 大众规划 2026 年推出 L2+ 级辅助驾驶,2027-2030 年实现 L3 级以上功能;奇瑞 L4 级 Robotaxi 已能应对无保护左转、早晚高峰等复杂路况,智能化竞争进入 " 贴身肉搏 " 阶段。

面对中国品牌的领先态势,全球巨头也在全力追赶。宝马 NeueKlasse 平台四年磨一剑,搭载的 " 超级大脑 " 高性能计算机将车辆功能整合为四大核心模块,全新一代 iX3 续航达 800 公里,10 分钟充电可行驶 350 公里,试图以架构革新重塑智能化格局。

技术竞速背后,法规保障正在同步跟进:北京明确 L3 系统激活期间车企承担主要责任,欧盟要求车型通过 15 类极端场景测试,日本建立在役监测机制,政策与技术形成正向循环。

开放合作:竞合时代,独行快,众行远

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深度融合,让汽车产业从 " 垂直整合 " 走向 " 生态协同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然过去,开放合作成为破局的关键,不同类型的企业正在组建 " 命运共同体 "。

跨界合作重塑产业价值链。华为以 " 智选车模式 " 搭建起开放生态,与上汽、奇瑞等车企形成 " 技术 + 制造 " 的强强联合,既输出 ADS 智驾辅助、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又借助车企的生产制造和渠道优势快速落地;国家级汽车芯片标准验证平台在深圳投入使用,可验证 30 余项车规级芯片标准,打通芯片国产化的 " 最后一公里 "。

除了企业间的跨界协同,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绑定也愈发紧密,宁德时代与宝马、亿纬锂能共同研发大圆柱电池,比亚迪自建电池回收体系,形成从生产到回收的闭环。

而合作的深层诉求,在于行业标准的统一与规范。11 月 1 日起,商用电动汽车换电安全、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等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为换电模式规模化推广扫清障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规范行业发展方向。

这种 " 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 的格局,让产业链效率大幅提升,也让消费者成为最终受益者。正如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所言:"70 年积淀、1 亿用户资源,只有与顶尖技术伙伴共享,才能在智能化时代站稳脚跟。"

全球化:双向奔赴,重构全球产业地图

在生态协同的基础上,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已进入 "2.0 时代 ",不再是单一品牌的海外扩张,而是技术、产能、市场的双向流动。中国品牌 " 走出去 " 与海外品牌 " 沉下来 " 形成鲜明对照,全球产业地图正在被重新绘制。

中国品牌的全球化路径愈发清晰。欧洲市场成为主战场:2025 年 5 月,中国品牌在欧洲 28 国的市场份额达 5.9%,较 2024 年同期翻倍,吉利、上汽跻身欧洲车企销量前十,比亚迪、奇瑞子品牌 Jaecoo 增速迅猛,超越本田、三菱等日系品牌。

在日本市场,比亚迪针对性推出 K-car 车型,计划 2026 年夏季上市,并与永旺合作搭建销售网络,实现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种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本地化运营的深度布局,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渗透。

与中国品牌 " 走出去 " 形成双向奔赴的,是海外品牌加速 " 沉下来 " 的本土化转型。宝马 Neue Klasse 平台的首款车型 iX3 聚焦中国消费者需求,优化空间设计与智能交互;丰田、日产在华加大混动与纯电产品投放,试图挽回市场份额。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与最领先的技术生态相互赋能,形成 " 中国市场验证技术,全球市场复制成功 " 的良性循环。

瑞银报告指出,中国品牌凭借成本优势与技术迭代速度,有望在 2030 年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 30% 以上份额,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

汽势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汽车产业的变局与终局

曾几何时,全球汽车产业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欧美日韩巨头手中,从发动机技术到底盘调校,从品牌溢价到全球渠道,中国品牌只能在 " 追随者 " 的赛道上艰难追赶。彼时的 " 河东 ",是机械时代的技术壁垒与品牌积淀,是燃油车时代 " 六大集团 " 垄断全球市场的格局,是中国车企 " 以市场换技术 " 却难破核心壁垒的无奈。

而今三十年河西,汽车产业的 " 风水 " 已然逆转。电动化打破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护城河,让中国品牌得以在同一起跑线重构竞争规则;智能化重构了产业价值链,软件与生态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在消费电子、互联网领域的积淀恰好形成赋能;开放合作的生态模式打破了企业边界,让 " 技术 + 制造 " 的协同效应最大化;全球化的 2.0 时代,则让中国品牌得以带着成熟技术与商业模式 " 反向输出 ",在欧洲、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的主场展开角逐。

从 " 河东 " 到 " 河西 ",变的是技术路线与竞争格局,不变的是产业变革的底层逻辑——唯有顺应趋势、拥抱创新,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曾经的海外巨头凭借机械功底驰骋全球,如今却要在智能化生态中补课追赶;曾经的中国品牌苦于核心技术缺失,如今却能以固态电池、高阶辅助智驾等前沿技术定义新标准。这种角色的互换,正是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最生动的产业注脚。

产业迭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十年河东的荣光已成过往,三十年河西的征程正当其时,汽车产业的新秩序,正在这场 " 风水轮流转 " 的变革中,被重新定义。(文内图片由 AI 生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品牌 固态电池 丰田 宁德时代 全球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