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岁寒三友
这几年,随着自己年岁的增加,身边患抑郁症的朋友越来越多。
朋友 A,1982 年生人。他们家族原本在北方某城市做房地产开发,所幸在 2018 年行业还处于高峰时,将手上地块全部卖给了国企。他们家族出身农家,遵从内心号召,套现后进入农业领域,踏踏实实做起了精品水果种植。
熬过三年投入期,2022 年开始,他们家的果园开始挂果。由于选品准、种植方式现代、成品品质优,基本被大型渠道商包园,销售压力很小。
A 为人豪爽,思想活跃,眼界宽,一直与家族做房地产、工程、农业的传统思维有所差异。这次,他广泛调研了南方发达地区做法,想尝试现代农文旅融合方式,但不被家族和身边人认可。
长期积累的思维差异矛盾爆发,他感到失败、失望,继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严重的一段时间,还被拉到精神病院关了几天。那时我们还不相识,不知道他是怎么度过那段艰难日子的 ……
朋友 B 是我的发小,生于 1983 年。他天资聪颖,又吃苦耐劳,一路得遇不少贵人,逐渐成为国内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顶级专家。基于他的天分、品德和努力,职业发展一路顺风顺水,先后做过国企、外企、民企高管,并帮助所在企业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实现了突破,市值大增。
我一直为他高兴。偶尔相聚,看他虽略有疲惫,偶尔抱怨几句工作或家庭生活,但充满激情,整体状态也都还正常。没想到他早被抑郁症困扰。
有一天,我接到他媳妇的电话,他们发生剧烈争吵,B 发生自残行为。我吓了一跳,赶紧赶过去。我在小区的一个角落找到他,好在作为发小,他对我完全信任和开放。那天,我们聊了很多。
其实很多事他之前都跟我讲过,但我认为只是职业和生意上的正常挫折,很多细节就被我疏忽了。
职业上的压力就不多说了,而且 B 向来不是那种讨老板喜欢的亲信类型。还有一个问题,他打小的生活环境,使得他的自尊心很强,也很要强。他一直想证明自己,不仅是技术专家,也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甚至企业家。
他曾投资过一位初中校友创办的企业,原本希望,本乡本土知根知底,能携手向前,可惜事与愿违。这位企业主在双方合资的企业,任人唯亲,最后又因跟不上市场变化、管理不善,越做越差,过程中还玩起资产转移、离婚隔离的伎俩,使得 B 的投资血本无归,还担上连带责任。
后来,B 决定自己做企业。在职业转换期间,先后与不少地方政府、产业基金谈过合作,最后结果都不太好。最大一次阵仗是五六年前,他从一家上市公司副总裁岗位上出来,手上拿了三四千万现金。他决定大干一场,拉着长三角某地方政府一起,撬动了六个亿的资金,厂房都盖好了。这种高端产业,几个亿只够启动,可惜碰上疫情,资本市场遇冷,后继资金跟不上,最后无奈中止,自己的钱也都打了水漂。
不断的失望之下,他逐渐对自己产生怀疑,加上职场现实压力,他患上了抑郁症。
我听他说起过,但他又笑着说,还好,就是失眠,并不严重。他发现身边大量的高管同事都这样。他说,有时他去同事家坐,一打开门,他一嗅到那种 " 味道 ",就知道,同事也正在抑郁。
我没法具体帮他什么,只好宽慰他,有空多陪他聊聊天,以及偶尔带他下乡,参加一些我们的乡村活动。还好他逐渐走了出来 ……
朋友 C,1992 年的一位女士,某 985 大学硕士毕业,曾在上市媒体公司工作,一路做到了一家很火的传媒企业高管,深受老板和同事喜爱。年薪百万 +,现代都市独立女性代表,很优秀。
偶尔聊天,我夸她优秀,她都要郑重地纠正,自己真的不优秀," 我一直很差的 "。开始以为是客气,后来察觉到,她真的是这样想的。
她事业心重,要强、努力,工作上一直很顺利。但内心,应该是缺乏安全感的。她在工作的一线城市市中心买了套豪宅,又在老家省会市中心为父母买了一套大房子。如此,别看百万年薪,扣除个税、社保之后,房贷压力确实不小。但她不愿将就,也不愿将房子分租出去,就一直自己扛着。
据我所知,她感情似乎一直不顺,属于那种 " 吸渣体质 "。她经受过几次打击,并且衍化成经济纠纷,中间还创业失败过。随之,她的身体受到影响,大病小病不断,又花了不少钱,导致经济压力更大。总感觉,似乎有一些不好的 " 霉运 " 伴随着她。
后来知道,她也患上了抑郁症。吃了抗抑郁药物,又难免对身体产生损伤。失眠,长胖,有时情绪不太稳定,对靠近她的人和事充满怀疑,与自己、与外界不断抗争。
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事业,逼着自己更努力。但努力未必换来回报。如此 " 失望-努力-更失望-更努力 " 地循环,令人担心。
二、抑郁症的现实底层逻辑
以上三位朋友,只是庞大抑郁症群体中的代表,比他们更严重的,甚至跳楼的,我听说的大有人在。尤其近年来,社会整体经济形势不理想,人们的各种现实压力不断加大,这一群体基数,只怕有增无减。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群体,但是从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些朋友身上,大致可以总结出一些逻辑。
首先,他们普遍优秀,自尊心强,事业心强。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比如我喜欢且擅长写作,而有人擅长音乐或画画,有人擅长幽默、表演 " 脱口秀 "。甚至一个乡下农民,喜欢喝酒,喝多了就吹牛,这也是一种对外表达和自我解压的方式。
人如果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某种表达方式,一旦遇到挫折,因为难以用自己擅长,而别人又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容易走向内倾。
比如,由于素质更高,他们不可能像 " 泼妇 " 一样骂街。但对 " 骂街 " 的人来说,TA 骂出去,就是想让自己通畅而让别人不舒畅,她的焦点在外部,所以不会走向内倾。
比如,由于更加清醒,自我约束力更强,他们通常不会让自己喝醉,或者喝醉了也依然清醒。但或许,像个酒鬼一样,不断把自己的头脑 " 洗白 ",或者耍耍酒疯,这也是一种释放。
比如,他们自尊和自信心强,不喜欢对外示弱,敏感于外界的 " 怜悯 "。但或许,像个普通人一样,偶尔走下台阶,走进人群,示示弱,与周边的关系反而会更融洽,内在的压力也会消解一些。
比如,由于对事业(其实是对自己)的责任心更强,他们通常不会不管不顾地放空一段时间,或干脆 " 老子不干了 "。但或许,偶尔撂撂挑子,游离出去,换个旁观或上帝视角,更能看清自己与环境的真实关系。
再比如,由于他们比较有教养,但又还没到握有掌控权、能随心所欲的社会层次,很难接受 " 海天盛筵 " 式的狂欢宣泄。试想,在 " 海-天-人 " 的简单、隔绝环境中,人的压力或许也能得到一定的宣泄 ……
综上,这些身处社会中坚的 " 优秀群体 ",责任大,压力大,但身处环境较为封闭。他们素质高,自信和自尊心强,一旦连续遭遇挫折,又没有合适的对外输出和解压方式,就不免逐渐走向内倾,久而久之陷入自我怀疑,并加重对外部的怀疑。而优秀的基底、过往的成功、要强的个性,等等,又会不断与这种 " 自我怀疑 " 产生冲突。
受制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或过往成功经验,他们的解决方案会倾向于 " 更加努力 "。显然,方向不对,越 " 努力 ",越往 " 前 " 进(他们自己认为的 " 前进 " 方向迈进),情况反而可能日趋严重。
如此,一方面,不断的内倾,必然对自己的身心产生影响。失眠、精神不好、打不起兴致、注意力缺失,甚至精神恍惚而发生自残等现象,导致与外界的连接通道不断收窄。
另一方面,内因决定外因,这种 " 内在冲突 " 一旦没有得到调和,势必外化为各种外部冲突,比如在家庭关系、感情、工作方面。随着外在冲突不断出现," 霉运 " 就不断到来。反过来又不断加重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外界的双重对抗 ……
这种难以表述的深层冲突与对抗,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扭转,就会不断走向恶性循环。最终在与外界沟通无果,尤其是在与自己深层的对抗无果的情况下走向毁灭。
就像一只越攥越紧的拳头,最后里面的东西将加快流逝。到最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这个过程中其实失去的更多,而死命攥住的东西,也未必有意义。然后在所有的意义幻灭后,选择一了百了。
这,大概就是抑郁症的现实底层逻辑吧,至于生理和病理上的逻辑,要看医学、心理学等等专业人士了 ……
三、天亮了
我感到欣慰之处,是看到一些真正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往往会跃升一层。
朋友 A,后来接触了禅宗,加上喜欢读书,且不断参与各种佛窟探访或乡村活动,开始将攥紧的拳头逐渐放松。他还转变了经营方式,将公司股权分了出去,采用更宽松的合伙人经营方式,自己则专注市场和品牌塑造。后来,干脆关掉公司,只做个人合伙。
他把手张开,这时他拥抱的就是更广阔的世界。除了年底收获、销售的农忙季,其他时间,他用来读书,云游,参加各种有趣活动。他随心随喜,自由自在,成了圈内大家都羡慕的人。
他依然是个生意人,眼神明亮、诚恳、爽朗。谈合作,乃至拒绝别人,都充满坦率和轻松。此时,被拒绝的人,也不会觉得被冒犯和难堪。他的内在融洽、对低效内耗的拒绝,不断延伸为外部融洽,最后融合成一种,充满中国传统智慧式的内外合一。
朋友 B,他告诉我,我对他的陪伴很重要。
我不记得具体对他说过哪些,印象最深的,是我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他说过——我们大概都有过类似的心路,我从广告公司顺风顺水,到一心想杀到前线,于是加入开发商营销部直接 " 战斗 ",又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
随后,在营销负责人的岗位上离职,一心想 " 往上走 ",而彼时房地产的上游只有金融,于是我和大学同学创业成立金融公司,把自己逼成个销售员,又发现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且并不喜欢金融更加夸张的浮华。
最终从秦圈发表《乡下春天的葬礼》开始,我彻底放弃地产、金融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 " 浮华 ",走向 " 乡村 + 写作 ",并在这个走向 " 低处 " 的过程中,重新理解着社会、国家,并重塑着自己 ……
我说,我们曾经都想过挑战自己、不断证明自己,让自己 " 既 - 又 - 还 ",逼着自己更努力。但本质上,我们只是从底层出来的普通人,很难做到十全十美。
真正的出路是找到自己,继而把自己喜欢又专长的事做到极致,然后放过自己的一些不足、小缺点,或者慢慢在实践中去补强。
譬如西方式的英雄人物,往往是本质正直、强有力,但又有一些小毛病的人。这种人物设定,更符合人性,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反观中国式十全十美的 " 圣人 ",根本不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基因、成长轨迹和偏好。
我说,技术是 B 的热爱和专长,而经营管理不是,那他就应该把技术做精做尖,做到全球级,并真正带动行业和社会发展。这样他的贡献,可能远比创办一家赚钱的企业,要多得多 ……
B 听进去了,偶尔还跟我下乡调研。他放过了自己,不再执着于创办一家大企业,后来又去上班,加入某顶尖汽车企业,担任技术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并帮助企业成功建立起先进的刀片电池生产线,年产值遥遥领先行业。
三年后,老板又找到他,说:" 你最先进的固态技术,短期无法商业化,刀片电池,你已经帮我建好工厂和流水线,团队也都会了。你可以走了。"
尽管老板之前答应的各项股权、待遇都没有兑现,但 B 也清楚,老板投了这么多钱,确实也还没赚到钱。此外,老板经过各种复杂的股权设计,已经把他原本的股权收益变成负债。他不再愤怒,也不再攥紧拳头,他说理解(也确实理解——他说,如果自己是老板,可能也会这么干),然后转身潇洒离开了。
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一度成为先烈。但他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打磨着技术,又基于绝对的技术自信,打通了从技术到管理,从销售再到资本对话的能力,还带出一支全流程、高信赖度的团队。这时,外界的磨砺,让他更具光芒。
今年下半年,固态电池开始迎来风口,B 漫长的坚持开始浮出水面,人生轨迹开始重写。而这次,他已洗尽铅华,从容不迫。
而朋友 C,由于只是多年前工作关系认识,且不在一座城市,没办法线下交流,暂时还不能将我的推导和理解呈现予她。但偶尔的交流,还能清晰地感觉到她对外界的抗力。她的拳头,一直在紧紧地攥着。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她有些帮助。
最后,我还希望,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能不断放松攥紧的拳头,从而不会让人类陷入集体抑郁,乃至大幻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