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无奈的选择。
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想到,如今踊跃卖房的,除了房屋中介,竟还有银行。
近期,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以及各地城商行、农商行,正通过京东、阿里旗下的司法拍卖或资产交易平台密集上线房产,涵盖住宅、写字楼、商铺、公寓、厂房等类型。
从手握万亿资金的 " 金主 " 到无奈接手房产的 " 房东 ",再到急于变现的 " 卖家 ",银行角色的多重转变,折射出房地产市场的深层阵痛,以及引发的连锁反应。
01 银行卖房,"3、2、1,上链接!"
喊着 "3、2、1,上链接!" 的不只有李佳琦。当下,银行正把房产批量摆上货架。
据柒财经观察,11 月 10 日至 12 日,兰州银行一口气在京东资产交易平台上线 30 多套房产,价格从十几万到上亿元不等,竞拍标的所在位置横跨甘肃、辽宁、广东、北京等省市。

▲图源:京东 APP
这里面,既有住宅,也有商铺,还有厂房,全部都是抵债资产,产权均登记在兰州银行名下。
对于这类资产,网友戏称为银行 " 直供房 " 或银行 " 直销房 "。
兰州银行并非个例。像吉林银行、天津银行、中原银行、温州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 … 都在做类似的买卖。
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其实也没落下,只是在农商行、城商行庞大的挂牌房产数量面前,多少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个别省份的农信系统,挂牌出售的房产标的有大几千至一两万。
《经济观察报》曾报道:目前,四川农信系统挂牌出售的房产标的共有 24821 个、广东农信系统有 12386 个、辽宁农信系统有 11369 个、贵州农信系统有 9539 个、吉林农信系统有 2374 个、福建农信系统有 623 个 …
一位股份行某分支机构负责人向柒财经解释道,银行直接出售房产,通常是其处置不良贷款的手段之一,有助于盘活资产、控制风险。这些房产最初是企业或个人申请贷款时提供的抵押物,因债务人未能如期还款而形成不良资产。在此情况下,银行首先需要完成一系列法律与财务程序,理清房产产权关系,然后通过直接销售的方式来回笼资金,尽可能减少损失。
" 这种由银行作为产权所有人,一手推介并销售抵押房产的模式在业内一直存在,并非全新事物。但最近部分银行在这方面的推进力度确实有所加大,涉及的资产规模也呈现上升趋势。" 该负责人补充道。
这一说法得到了市场动向的佐证。柒财经发现,多家银行多管齐下,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了对此类房产的营销推广。
例如,邮储银行江西省分行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发布了多期以 " 法拍房产 · 银行直供 " 为主题的资产推介信息,涉及上饶市、新余市、南昌市、抚州市、等多个地区,彰显出加速处置不良、积极回收债权的态度。

▲图源:邮储银行江西分行官微
02 银行 " 壮士断腕 " 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 " 直供房 " 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普遍比市价低 20%-30%,甚至更多。
以吉林银行持有的珲春市靖和街龙源华府的房子为例,建筑面积 81.51㎡,起始价 21.85 万元,每平米仅卖 2680 元 /㎡,对比安居客上同小区的挂牌均价 3716 元 /㎡,相当于打了 7 折。

▲图源:京东 APP、安居客小程序
再如,湖北孝感农商行持有的鄂州市花湖开发区中央美地小区房产,建筑面积 438.25 万元,起拍价 141.26 万元,计算下来,每平米约 3223 元,远低于贝壳上该小区挂牌均价 4234 元 /㎡。
银行 " 壮士断腕 ",不惜折价也要快速脱手房产,原因并不难理解。
一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部分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恶化,致使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与商业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同步走高。这导致作为风险最终缓释工具的抵押物——各类房产,在银行体系内迅速堆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亟待处置的资产,亦是潜在的、金额不可小觑的减值损失。
天眼查显示,2025 年中期,青农商行的房地产行业不良率由去年末的 7.17% 狂飙至 21.32%,对应不良贷款余额增加约 12 亿元至 20.95 亿元。
其他如郑州银行、重庆银行、杭州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房地产业的不良率也都不低,分别为 9.75%、7.19%、6.44%、5.35%、4.56%、5.38%、5.37%。

▲数据来源:各银行财报
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方面,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国有六大行的该项指标全部上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较 2024 年末分别增加 0.13、0.04、0.13、0.17、0.13 及 0.09 个百分点。
另据柒财经不完全统计,华夏银行、渝农商行、青岛银行等近 10 家银行个贷不良率上行幅度超过 30BP。
二来,传统法拍流程冗长、手续复杂,且目前已面临 " 堰塞湖 " 困局:房产积压、流通受阻,而成交率、折价率持续下滑,叠加回款周期往往超过两年,倒逼银行寻找更快变现通道,而自己出马的效果无疑更高。
中指研究院报告证实,2025 年 1 — 10 月,全国法拍房源最终成交拍品数量为 13.8 万套,同比下降 2.4%,清仓率 22.8%(成交拍品 / 交易截止拍品),总成交金额 2048.7 亿元,同比下降 22.5%;各类法拍房源成交均价 4668 元 / 平方米,同比下降 12.3%,平均折价率为 74.4%。
从单月看,2025 年 6 月,全国法拍房挂牌量 3.2 万套,但成交仅 3215 套,成交率约 10%。
此外,银行被迫接收的这类抵债房产,本身便是沉重的包袱,由于其并不具备跨行业、跨专业的业务运营能力,果断出手,既是及时出清 " 烫手山芋 ",实质上也是一次 " 价值重塑 ",不仅卸下自身重负,优化财务报表,也实现资产的最大化效能——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不过,从终端来看,银行 " 卖房 ",虽然方向是对的,态度是正的,行动是快的,但效果较难定论。
楼市低谷期,观望情绪浓厚,流拍现象愈发普遍。
比如,前文提到的珲春市靖和街龙源华府和鄂州市花湖开发区中央美地小区的房产,前者预告 11 月 13 日二拍,目前尚无一人报名;后者于 11 月 12 日开始二拍,无人报名、无人关注,围观人数只有区区 147 人。

▲图源:京东 APP
更甚者,兰州银行旗下的多套房产,已上架 10 余次,也意味着此前流拍 10 余次。
某种程度上,银行从资金 " 操盘者 " 变身为如今实体资产的 " 持有者 ",乃至直接下场卖房,并非主动的战略选择,而是信用风险暴露,形势所逼的无奈之举。
在这场纾困战中,大家都怀揣着化解风险、救赎不良的美好意愿,但现实很残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