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了一堆汉堡王和星巴克 " 卖身 " 的标题党新闻后,我都快笑死了。

一周之内,两条重磅:11 月 4 号星巴克宣布把中国业务 60% 股权卖给博裕资本;11 月 10 号汉堡王把 83% 股权卖给 CPE 源峰。
然后一堆媒体开始喊 " 外资餐饮大败退 "" 洋品牌水土不服 "。
我看完这些标题,又看了看交易细节,我感觉我又行了。
这哪是败退,这明明是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继续赚钱。
星巴克一次性套现 40 亿美元,手里还握着 40% 股权,未来十年以上每年躺着收品牌授权费,加起来总价值超过 130 亿美元。
汉堡王拿走 3.5 亿美元,保留 17% 股权,还签了 20 年的品牌授权协议。
你们说这是败退?
这是完美退出好吧。
02
先别急着喊口号,咱们算笔账。
以星巴克为例,很多人觉得它把控股权卖了,是不是混不下去了?
朋友,你想多了。
星巴克在中国目前 8000 家店,2025 财年全年营收 31 亿美元。
听起来不错对吧?
但你得知道,这 31 亿美元是怎么赚来的——门店租金、人力成本、供应链投入、营销费用,全是钱。
更要命的是,星巴克还得跟瑞幸死磕。瑞幸现在 27000 家店了,年底冲刺 30000 家,而且价格比星巴克便宜一半还拐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星巴克在中国每开一家店,都要跟本土品牌血拼,不想被淘汰,利润只能越来越薄。
那现在这个交易是怎么玩的?
博裕资本花 40 亿美元买走 60% 股权,星巴克拿到 40 亿现金,还保留 40% 股权(估值 52 亿美元),然后每年还能收品牌授权费和技术服务费。
总价值超过 130 亿美元。
你算算这笔账:
方案 A(继续自己干)投入巨大,利润越来越薄,还要跟本土品牌拼到底;
方案 B(卖掉控股权)一次性套现 40 亿美元,保留 40% 股权躺着分红,还能每年收授权费。
傻子都知道选哪个。
更骚的是,星巴克在官宣里还说:" 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继续作为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翻译一下就是:我把店卖给你了,但招牌是我的,你得继续给我交租。
这不是败退,这是转脸当起了包租婆。
03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星巴克特殊情况,其他品牌呢?
咱们再看看汉堡王。
汉堡王这几年在中国其实挺惨的,从 2012 年开始把特许经营权给了土耳其的 TFI 集团,结果这帮人没经营好,去年门店净减少 100 多家。
今年 2 月份,汉堡王母公司 RBI 花了 1.58 亿美元把经营权收回来,自己直接管了 8 个月。
然后 11 月 10 号,转手就以 3.5 亿美元的初始投入,把 83% 股权卖给了 CPE 源峰。
你看这个操作—— 2 月份花 1.58 亿美元收回来;11 月份以 3.5 亿美元卖出去(还保留 17% 股权);中间 8 个月自己直营,顺便把烂摊子收拾了一下。
CPE 源峰接手后,拿到 20 年独家开发权,未来要承担所有扩张成本、营销费用、运营风险。
而 RBI 呢?保留 17% 股权,躺着分红,还能每年收 20 年的品牌授权费。
这就好像你开了个煎饼摊,十年赚了 500 万,现在有人出 800 万要买你的摊位,你是傻了才不卖。
关键是卖完之后,你每天还能从这个煎饼摊收 " 品牌使用费 ",而且是永久的。
谁是聪明人?那个卖煎饼摊的。
04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局哥:那中国资本为啥要接盘?
这就得说说为什么博裕、CPE 这些公司愿意花大价钱买。
首先,他们不傻。

博裕资本是啥来头?投过 SKP、蜜雪冰城、华润饮料,管理规模超过 345 亿人民币。CPE 源峰投过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
这两个金主爸爸都是玩消费零售的老手。
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外资品牌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产品不行,是效率太老外风格了。
星巴克总部在西雅图,想在中国推个新品、开个店,层层审批,慢到让人怀疑人生。等你审批完了,瑞幸已经开了三百家店了。
还有下沉市场。外资习惯了一、二线城市的高大上打法,但中国真正的增量在三四五线。
你让一个西雅图的老外去理解河南县城消费者要什么?不现实。
更要命的是成本结构。星巴克一家店 200 平米起步,装修豪华,人工成本高。
但现在中国需要的是 40-120 平米的 " 小而美 " 店型,快速开店、快速回本。
外资的体系在面对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环境," 体重 " 跟他们的身材一样,太胖了,转不过弯来。
而中国资本呢?
博裕能搞定商场位置、地产资源,CPE 投过一堆连锁品牌,知道怎么快速开店。更重要的是,董事会在国内,不用跨国汇报,今天开会明天就能拍板。
蜜雪冰城能开 5 万多家店,靠的就是懂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消费者要什么。这些资本手里有这套打法。
所以博裕绝对是高手,算好了接手 8000 家店,三年干到 20000 家,虽然要给星巴克分成,但规模上来了,这生意还是能做。
速度就是钱。
05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那些喊 " 外资大败退 " 的人了。
大家都觉得外资跑了,中国品牌赢了,民族自信心爆棚。
但你仔细想象一个画面——星巴克拿走 40 亿美元现金,还有 52 亿美元的股权,未来每年躺着收授权费。博裕花 40 亿接盘,还得承担所有经营风险,赚的钱还要分给星巴克一份。
汉堡王拿走 3.5 亿美元,CPE 还要签 20 年长期饭票,每年给人家交授权费。
最骚的是,这些外资品牌一边收钱一边说:" 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继续深耕中国。"
你说,到底谁赢了?
这不是外卖败退,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升级了。
从 " 重资产直营 " 升级到 " 轻资产授权 ",从 " 自己开店赚利润 " 升级到 " 让别人开店收租金 "。
麦当劳 2017 年就这么干了,把中国业务 80% 股权卖给中信资本和凯雷投资,价格 20.8 亿美元。
结果呢?麦当劳中国从 2500 家店直接干到超 7000 家店,决策效率提升,下沉市场爆发,反而活得更滋润了。
可口可乐的装瓶厂早就卖给中粮了,人家只负责提供配方和品牌授权,躺着收钱。
这才是跨国公司的终极形态:不只能开店,还能随时收租。
至于那些说 " 水土不服 " 的,局哥只能说,人家是不想服水土了,因为发现有更舒服的赚钱方式。
所以你以为人家不懂中国市场?人家懂,而且懂得很清楚——中国市场太卷了,与其自己下场厮杀,不如把经营权交给本地人,自己当裁判收授权费。
哈根达斯客流量双位数下滑,通用磨坊考虑卖掉中国业务,估值数亿美元。
必胜客全球启动战略评估,Yum! Brands 的 CEO 说得很直白:" 必胜客需要采取额外措施来实现全部价值,这可能在我们之外能更好地执行。"
翻译一下:这生意我干不好,但不代表别人干不好。我不如把它卖给能干好的人,然后我收授权费。
商业就是这么现实。
没有什么民族情怀,没有什么战略撤退,只有一个朴素的真理:谁能赚到钱,生意就给谁做。
现在这个阶段,外资品牌发现自己在中国赚钱越来越难,但他们的品牌还值钱,那最优解就是把品牌卖出去,自己转型做 " 品牌 + 技术输出 "。
中国资本觉得自己懂本土市场,能把这些品牌做大做强,那就花钱买下来。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