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要 " 爆雷 " 了,危险 or 虚惊?
" 沦为 BBB-?明年现金耗尽?" 巴克莱 2025 年 11 月的看空报告一出炉,甲骨文再次被推上风口。
此前因 4550 亿美元订单暴涨 40%,随后又连续回撤 35%,这场 " 过山车 " 让投资者直呼看不懂。
是真要爆雷,还是市场反应过度?答案很简单:预警信号确实存在,但远够不成危机——不过是科技巨头扩张期的 " 成长烦恼 " 罢了。
01 这些预警信号,确实得正视
别先急着反驳看空派,甲骨文当前的痛点,确实戳中了市场的敏感神经。
巴克莱的报告直指财务软肋:AI 合同的资本开支远超自由现金流,只能靠外部融资周转,预测 2026 年 11 月可能耗光现金,信用评级或跌至 BBB-,一脚踩在垃圾债边缘。
更扎心的是 500% 的负债股本比,远超亚马逊(50%)、微软(30%),资产负债表外还有超 1000 亿美元租赁承诺,账面上看确实有点 " 吓人 "。
" 订单暴增却看空 " 的声音也不是空穴来风:4550 亿剩余履约义务(RPO)看着唬人,摩根大通却泼冷水——仅 10% 能在未来 12 个月确认收入,剩下的都是 2027 年后的 " 远期支票 "。
为了兑现这些订单,甲骨文本财年要投入 350 亿美元资本开支,直接导致自由现金流为负,穆迪预测下一年度股息后现金流可能更糟,达 -60 亿美元。
支撑订单的 " 金主 "OpenAI 自身也难保:2024 年收入仅 37 亿美元,每年却要向甲骨文支付 600 亿美元,相当于其年收入的 16 倍;2023 年亏损达 50 亿美元,公司预计要到 2029 年才有望实现现金流转正,这份合作合同难免让人质疑是张 " 空头支票 "。
更尴尬的是当期业绩:2026 财年 Q1 营收、EPS 都略低于预期,12% 的增速和 4550 亿订单的高预期严重脱节,难免让人觉得 " 估值被透支 "。
再加上 1999 年的财务造假黑历史——当年为迎合市场预期,公司提前确认未交付订单收入,虚增收入约 2.5 亿美元,最终被美国证监会(SEC)罚款 2000 万美元,CFO 被迫辞职。这段历史阴影让市场对其财务数据更易敏感。
02 拆解风险:这些 " 雷 ",其实都可控
但把这些问题等同于 " 爆雷危机 ",就像看到乌云就说要下暴雨——忽略了甲骨文的 " 抗风险底气 "。
现金流承压:短期 " 花钱 "≠ 长期 " 没钱 "
巴克莱 " 现金耗尽 " 的预测,犯了个关键错误:将 " 短期现金流波动 " 等同于 " 长期造血能力不足 "。
甲骨文 FY26Q1 现金流为负,不是经营不行,而是为了兑现订单的 " 提前备粮 " ——毕竟 AI 数据中心建设本就是重资产投入,这种 " 产能前置 " 在科技行业太常见了。
硬数据可佐证底气:近 12 个月经营现金流高达 2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现金及等价物稳定在 110 亿美元,覆盖短期运营开支绰绰有余。
4550 亿 RPO 虽多是远期订单,但好歹是 " 锁定的收入 ",相当于给未来现金流装了 " 压舱石 "。那些 1000 亿租赁承诺,多是数据中心长期租约,不是马上要付的钱,慌什么?
更关键的是融资渠道畅通—— 2025 年 9 月发行 180 亿美元债券时,获得近 4 倍超额认购,总需求达 880 亿美元,市场用真金白银认可其基本面。
亚马逊当年搞 AWS、微软扩云业务时,都经历过短期现金流为负,最后不都靠订单转化赚得盆满钵满?甲骨文这波操作,是战术选择,不是战略翻车。
债务高企:账面 " 吓人 "≠ 真实 " 危险 "
500% 的负债股本比,看着像颗炸弹,拆开来才发现是 " 纸老虎 "。
这一比例实则包含 48% 的 " 优质负债 ":121 亿美元递延收入是客户预付费,相当于 " 锁定收入 ",体现客户信任;82 亿美元应付账款是经营往来欠款,无刚性利息压力,均属行业常态。
聚焦 913 亿美元有息债务,短期部分仅 90.79 亿美元,占比不足 10%,且以长期低息借款为主,无集中兑付压力。
再看偿债能力:年经营现金流 215 亿,利息覆盖倍数 5.8 倍,远超 2 倍的 " 安全线 ",轻松就能覆盖利息,怎么会沦落到垃圾债?
市场早就用脚投票了:行业发债潮导致利差扩大,甲骨文的债券还能被疯抢,Vodafone 等巨头主动把核心业务迁过来,这信用能差到哪去?
大客户依赖:绑定头部 ≠ 押注 " 赌徒 "
对 OpenAI 的依赖确实是风险点,但说它 " 把命押在不确定上 ",就太夸张了。
首先,甲骨文不是只靠 OpenAI:还有 Vodafone 这样的传统企业客户,递延收入持续增长 5%,客户结构没那么单一。
其次,深度合作是 " 双向奔赴 ":甲骨文给 OpenAI 提供算力,反过来也能根据头部需求优化技术,形成 " 技术迭代 - 客户粘性 - 壁垒深化 " 的正向循环,不是单纯 " 求着客户 "。
OpenAI 虽持续亏损,但刚完成 400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 3000 亿美元,短期内合作稳定性有保障;即便未来合作调整,甲骨文的 OCI 算力集群、AIDatabase26ai 已形成技术壁垒,具备承接其他 AI 客户订单的能力。
这就像开餐馆绑定了大客户,固然要担心对方不来,但你家菜做得好吃,还怕没其他食客?
业绩与订单错位:远期 " 兑现 "≠ 现在 " 泡沫 "
当期业绩没跟上订单预期,不代表估值泡沫,只能说 " 好事多磨 "。
科技企业的估值,从来不是看当下赚多少,而是看未来能赚多少。4550 亿 RPO 已经覆盖了未来五年云业务的增长规划,成长性是实打实的。
而且投入正在转化为业绩:云基础设施收入同比增长 55%,AIDatabase26ai 已经在客户那里落地赚钱,不是只靠 " 画饼 "。
至于 1999 年的黑历史,确实要警惕,但现在的会计准则更严格,甲骨文不敢再乱搞收入确认,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03 长期逻辑未改:阵痛过后,仍是 AI 时代核心玩家
市场容易被短期情绪带偏,但甲骨文的长期成长逻辑从未动摇,短期波动只是巨头扩张期的 " 成长烦恼 ",绝非 " 爆雷危机 " 的前兆。
从行业来看,AI 革命正进入深水区,企业级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智能数据库成为数字化转型的 " 刚需 " 赛道。甲骨文深耕企业级软件与云服务数十年,技术积累难以被轻易超越:其 OCI 算力集群已承接 OpenAI" 星际之门 " 等头部项目,AIDatabase26ai 可无缝对接主流大模型," 算力 + 数据 + 应用 " 的全栈能力,使其在与亚马逊、微软的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从经营来看,4550 亿美元的剩余履约义务(RPO)是未来增长的 " 定心丸 ",55% 同比增长的云业务成为核心引擎,叠加畅通的融资渠道与优化的债务结构,这些基本面支撑绝非短期股价波动所能改变。回顾科技行业规律,亚马逊布局 AWS、微软扩张智能云业务时,都曾经历类似的 " 阵痛期 ",前瞻性投入最终让它们坐稳行业龙头,甲骨文当前的处境与之高度相似。
对投资者而言,无需跟风恐慌,重点盯紧三个核心信号即可:4550 亿美元 RPO 能否按计划转化为营收,验证收入确定性;短期有息债务能否平稳兑付,印证财务安全性;AI 业务能否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优化客户结构。只要这三个信号向好,甲骨文就能平稳度过扩张阵痛,兑现长期价值。
当然,甲骨文的预警信号确实值得重视,但将其等同于 " 危机 " 则过于焦虑。短期现金流承压、债务高企、大客户依赖,本质是抢占 AI 赛道制高点的 " 必要投入 ",而非无底线的 " 盲目烧钱 "。这就像优等生暂时考砸,不能否定其扎实的底子——甲骨文的技术壁垒、订单储备与融资能力,都是抵御短期风险的 " 硬支撑 "。
综上,甲骨文或许会有短期波动,但长期来看,其在企业级 AI 基础设施领域的卡位优势明确,仍是 AI 时代的重要玩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