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作者:张乐仪、张译之、何立文、许欣南,指导老师:白净,编辑:许欣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2023 年秋季开学季的南大食堂)

2025 年 9 月,经过一轮商业化改造,南京大学第十二食堂完成了品牌更迭。与改造前相比,十二食堂的菜品更加多元、也更受师生青睐,成为了校园就餐讨论的新焦点。
这股高校食堂商业化的浪潮,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校园里的吃饭日常。
为了解十二食堂商业化改造后的真实情况,新潮发放并收集了 100 份问卷,同时在第十二食堂随机采访了部分用餐同学。
在新潮的调查中,研究生占比较大,这可能与十二食堂距研究生宿舍较近有关。在随机调查的 44 位用餐者中,36 人为研究生,占比 81.8%,本科生仅 7 人,另有 1 位教师。
在价格方面,根据问卷数据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57 人,占 57%)单次消费 13 至 18 元,消费在 18 至 30 元区间的有 31 人(占 31%),仅有 6 人消费超过 30 元。
在口味上,十二食堂赢得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可: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对口味满意或不反感。一位喜欢吃拌饭的同学说:" 以前总要出校门才能吃到,现在下楼就有,味道也没差多少。"
十二食堂的套餐,大部分定价在 10 到 20 元之间,也有定价在 20 元以上的——十二食堂推出的 48 元的战斧牛排和意面套餐,是价格比较高的套餐。这种" 中间为主、兼顾高端 "的定价,既能满足学生日常吃饭的需求,又可以吸引 " 改善伙食 " 的学生。

南大第十二食堂就餐情况
当零零后进入校园,对吃饭这件事更高的要求让高校食堂也面临挑战和机遇,推动其寻求变革。南大十二食堂并非孤例,它是一股席卷全国的高校食堂商业化浪潮的缩影。
这股浪潮始于几年前社会餐饮品牌对高校市场的系统性开拓。从 2019 年西安欧亚学院拥有全国第一家入驻高校的肯德基,到 2022 年华中师大拥有蔡林记热干面的首家校内旗舰店,再到 2023 年,全国麦当劳校园店就已经超过 60 家,海底捞在超 50 家高校推出 "mini 店 " 等轻量化模型,成熟品牌正以多种形态嵌入校园,成了学生进餐的新选择。
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高校餐饮研究报告 2025》,在高校的社会餐饮业态中,符合学生消费习惯的小吃快餐和现制饮品占据了主导地位。具体到小吃快餐这一大门类,粉面、米饭快餐和卤味熟食构成了其核心部分。与此同时,烧烤、烘焙甜品、火锅等更具社交和休闲属性的品类也纷纷涌现。如今走进许多高校食堂,丰富的品牌与多元的品类交织,仿佛误入了商场 B1 层的美食广场。
这些高校的尝试,正在努力让校内餐饮渐渐摆脱 " 单调、难吃 " 的刻板印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食堂伙食结构及成本核算指导意见》指出,高校饮食结构应分为基本大伙(保障性伙食)、风味小吃和经营性餐厅。
以南京大学为例,目前校园饮食服务类型可以按主体分为三类:一是后勤服务集团自营的学生食堂,如第五、第八食堂;二是通过招标由社会餐饮企业运营的商业化食堂,如第四、第九、第十二食堂;三是直接向资产处租赁校内商铺的商家,如茶百道、星巴克、麦当劳等。
这三类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管理与支付。自营食堂和商业化食堂都归属后勤服务集团统一管理,经营活动均在食堂进行,支持校园统一支付(如校园码、校园卡等);而独立商铺是商家缴纳租金后进驻,只能使用一般支付方式(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现金等),其性质与校外商业门店无异。

南大后勤的九食堂遴选公告和资产管理处的招租公告,后者为今年 9 月开业的茶百道
作为社会化运营的典型案例,南京大学第十二食堂的运营商为北京万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其官网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字节跳动、美团等企业列为客户,显示出万喜餐饮在食堂承包运营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也意味着,高校食堂的商业化,是专业餐饮服务商对传统后勤模式的补充。
那么,商业化运营的食堂定价权何在?第十二食堂的负责人表示,第十二食堂 "自负盈亏,学校没有补贴。菜品价格则是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产品销量等综合因素,由我们的承包商调整的。" 战斧牛排意面套餐从开业初期的 69 元 / 份降至目前的 48 元 / 份,就是根据不断的商业探索而调整的。

十二食堂定价调整后的西餐窗口价格表
与此相对,学校自营食堂则扮演着 " 压舱石 " 的角色。根据国家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 设立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平抑基金,根据价格上涨情况,适时对学生食堂基本大伙进行补贴,抑制饭菜价格过快上涨,并将当年所用部分在次年补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对自营食堂给予财政补贴,当原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启动平抑基金。因此,学校自营的学生食堂在价格定价时会更为优惠,"1 分钱暖心早餐 ""7/8/10 元小蓝鲸学子套餐 " 等优惠活动和平价菜品就来自于自营食堂。
满足学生的饮食需求,绝非仅靠补贴扶持、优惠让利。自营食堂也在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持续推出特色菜品与多元活动。
2020 年 11 月,看到有学生在后勤平台留言 " 想念家乡的味道 " 后,北京化工大学餐饮中心开始做学生们点名想吃的家乡菜,推出了东北大饭包、贵州糯米饭、荷叶鸡等新菜品,让学生在惊喜与感动之余,感受到学校满满的人文关怀。
2024 年冬,北京林业大学的食堂凭借一根一米多长的糖葫芦冲上了热搜。这所以 " 宠学生 " 闻名的高校,让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提起时,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自豪感。
今年 4 月,南京大学自营食堂推出了 " 你来点菜我来做 " 留言板,并根据学生反馈推出了西湖醋鱼、油焖笋等 13 道菜品,邀请学生参与试吃,最终有 12 道菜品在食堂落地。
南京大学第一食堂结合 " 教授请吃饭 " 活动,推出限量的经典淮扬菜,学生跟随徐兴无教授读扬州诗词,品淮扬美食;第六食堂借势 " 苏超 " 决赛引入并最终常驻泰州早茶,推出五味烫干丝、鱼汤面等经典菜品,口味得到一致好评。
商业化食堂与自营食堂,尽管在定位和经营模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导向,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具弹性的校园餐饮服务体系。前者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选择;后者则依托补贴与创新,坚守平价与健康的底线。
自营和商业化的相互补充,使高校师生在餐饮上具有更丰富的选择。在外卖大战的背景下,高校食堂如果不进行商业化改革,学生不满意、不买账,食堂也就不能实现服务学生的初衷。南大第十二食堂的改革,正是对南大校内餐饮体系的一次补充与拓展。
有南大研究生在受访时表示:" 以前跟外校朋友聊食堂,我只能苦笑。而现在我能给他们推荐好几家窗口,甚至会说‘来我们学校,我带你吃牛排’。" 这些细微的变化,慢慢积累成学校的 " 软实力 " ——学生的归属感更强,高校的形象也更立体、更温暖了。
食堂改革给师生生活带来了实质利好:选择多了,不用出校门就能吃到多样的食物;口味好了,吃饭不再是应付事;甚至环境也变好了,有的食堂像咖啡馆一样,能吃饭、能自习、能聊天,成了校园里新的社交空间。
高校食堂从来不是简单的吃饭地方,它藏着舌尖上的熟悉滋味,藏着深夜里的暖胃关怀,更藏着学校对学生的态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