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从科幻走向现实,成为引领下一代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技术标准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场应用的加速落地,具身智能机器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如何构建坚实可靠的 " 安全底座 ",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梆梆安全「具身智能安全」系列专题第二期,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图片由 AI 生成)
政策导向:擘画发展蓝图,强化治理底线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明确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2023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7 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强调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此基础上,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 行动,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 具身智能 " 正式纳入政策框架,明确提出支持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为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十五五 " 规划进一步明确,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具身智能与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强调,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全面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赋能千行百业。同时,规划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治理,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与伦理准则,加强监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技术标准:构建安全屏障,推动规范发展
标准是关键技术落地和产业成熟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标准体系。2024 年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提出 " 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规范 ",并在标准体系中设立 " 安全 / 治理 " 专项,覆盖从数据、算法到系统、应用的全链条安全要求。2025 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进一步细化,将 " 基础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算法模型安全、应用安全 " 等七大板块纳入标准框架,为具身智能的合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体系(V1.0)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 " 具身智能安全 " 列为关键技术标准之一,明确提出要 " 规范具身智能系统的安全保障框架及具体安全要求 ",涵盖系统架构安全、通信安全、数据存储安全、人机交互安全等多个维度,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指引。
市场发展:应用场景拓宽,安全意识待提升
在市场层面,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据行业统计,截至 2024 年 6 月,中国企业已占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的约 37%,位居全球第一。除优必选、宇树、智元等初创企业外,华为、小米、比亚迪等科技与制造巨头也纷纷布局,推动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物流配送、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领域的试点应用。
然而,随着机器人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环境,其面临的安全挑战也日益复杂。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仍多集中于娱乐表演、商务接待等低风险场景。一旦进入巡检、医疗、反恐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潜在的数据泄露、系统入侵、物理伤害等风险将不容忽视。当前,多数企业仍将研发重心放在功能实现上,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投入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潜在隐患。
迈向 " 可信具身智能 ",系统构建安全底座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已进入 " 政策、技术、市场 " 三重共振的快车道。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智能的真正落地。具体来看,具身智能的安全需从三个层面系统构建:
在物理安全层面,机器人需具备防攻击、防篡改、防失控的能力,特别是在物理执行过程中需具备紧急制动、异常行为识别等机制,防止对人员或环境造成伤害。
在数据与隐私安全层面,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麦克风等传感器设备,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如语音指令、生物特征数据等,需强化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环节的加密与脱敏,制定清晰的隐私政策,并采用隐私计算等技术,防止用户信息泄露与滥用。
在算法与系统安全层面,应推动算法的可解释性、公平性与鲁棒性,防范因模型偏差或外部干扰导致决策失误。同时,需通过仿真测试、人机协同干预、实时反馈学习等手段,提升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梆梆安全长期深耕移动与物联网安全,在终端防护、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漏洞挖掘等核心能力上积累了深厚底蕴。目前,公司正将这些能力赋能于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通过前瞻性的研究与技术攻关,积极应对该领域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与攻击面。
针对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面临的全新安全挑战,梆梆安全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体系化防护能力:
在研发阶段嵌入安全左移机制,引入自动化安全检测工具,在系统设计、代码开发环节识别并修复潜在漏洞,避免安全债积累;
部署主动防御与实时监测体系,通过行为分析、入侵检测、通信加密等技术,防止机器人被远程操控或数据窃取;
建立贯穿生命周期的安全运营与响应能力,结合威胁情报与攻防对抗经验,持续评估系统风险,提升整体安全韧性。
未来,随着国家标准的逐步完善、企业安全意识的提升以及跨领域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在安全可信的轨道上稳步前行,真正成为赋能千行百业、服务人类社会的 " 新质生产力 "。只有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在发展与安全之间筑牢底座,具身智能才能真正从 " 未来概念 " 走向 " 可信现实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