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 4小时前
瑞幸重返华尔街,是这个时代最经典的复仇爽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那个曾经因为财务造假一度声名狼藉的瑞幸,如今确实已经翻身成功了。

撰文丨陈白

多家媒体报道,瑞幸咖啡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在近日举行的 2025 年厦门企业家日大会上表示,公司正筹备重新在美国上市。

郭谨一表示,随着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企业经营态势持续向好,瑞幸咖啡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正积极推动重回美国主板上市进程。不过,后来瑞幸又对这一说法打了个 " 补丁 ",称公司目前对于重返上市没有确定的时间表。

其实到了今天,无论瑞幸是否会重返美股,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那个曾经因为财务造假一度声名狼藉的瑞幸,如今确实已经翻身成功了。

按照最新披露的 Q3 财报数据显示,瑞幸三季度延续了高速扩张的态势,营收同比增长 50%,月均交易客户首次突破 1.123 亿人,同比增长 40.6%,首次突破 1 亿人里程碑。

相信已经没有人有争议,瑞幸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成功的新消费品牌之一,甚至把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也打得应对乏力——后者在前段时间,都已经宣布卖身,把中国区业务打包卖给了中资背景的博裕资本。

从造假、负债生死在一线之间,到今天拥有超过两万家咖啡门店,上市这件事,对瑞幸而言,更多也只是 " 锦上添花 ",而不是事关公司生死的资金流大动脉了。

而我们站在更长周期的视角来看,瑞幸的进与星巴克的退,背后隐藏的是另一重信号:中国新消费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复盘瑞幸的美股 " 过山车 " 之旅,堪称一部经典的商业复仇 " 爽文 "。

2017 年成立的瑞幸,举着 " 互联网咖啡 " 的大旗,凭借激进的补贴、疯狂的开店速度和铺天盖地的营销,在中国市场 " 平地起惊雷 "。

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市场咖啡消费的空白地带——介于速溶咖啡与星巴克代表的 " 第三空间 " 之间的、庞大的白领 " 刚需提神 " 市场。

这种 " 闪电战 " 模式也迅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2019 年 5 月,瑞幸仅用 18 个月就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刷新了全球最快 IPO 纪录。

彼时,它被视为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的典范,是挑战西方巨头的 " 屠龙少年 "。

然而,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

2020 年 4 月,浑水(Muddy Waters)的一份做空报告,揭开了瑞幸财务造假的惊天黑幕。高达 22 亿元人民币的伪造交易,让瑞幸的股价一夜之间从云端跌入谷底。

随之而来的,是集体诉讼、巨额罚款、管理层 " 大换血 ",以及在 2020 年 6 月被纳斯达克强制摘牌。

此后,瑞幸进入了漫长的 " 自救 " 阶段,包括根据美国《破产法》第 15 章申请破产保护,以阻挡债权人在美国的诉讼,并集中精力进行债务重组。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曾经的资本宠儿已经彻底 " 凉了 "。但谁也没想到,在退市后的沉寂中,瑞幸在以郭谨一为首的新管理团队带领下,悄悄完成了运营层面的 " 手术 ":剥离不良资产、精简门店、优化运营效率、停止疯狂补贴,转而用 "9 块 9" 等常态化优惠和持续的产品创新稳住用户。

从生椰拿铁到茅台拿铁,瑞幸的每一次产品营销,都足以成为记入商学院的现象级创新。

而产品侧的爆款迭出,也再一次证明了一件事,专注做好产品,胜过无数的资本腾挪。

在瑞幸 " 死去活来 "、并最终重塑中国咖啡市场格局的这几年,另一股暗涌正在中国新消费市场的更深处涌动。

这股暗涌的主角,是那些曾经在中国市场 " 呼风唤雨 " 的国际消费品牌,以及它们背后的全球资本。最典型的信号是:它们正在加速 " 卖身 ",或寻求 " 中国合伙人 "。

11 月 10 日,私募巨头 CPE 源峰宣布斥资 25 亿元人民币,从汉堡王(Burger King)的土耳其股东 TFI 手中,拿下了汉堡王中国高达 83% 的控股权。

这意味着这家老牌美国快餐连锁店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彻底由中资主导。

关键,这还不是个案。

无论是高端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还是精品咖啡 Peet's Coffee(皮爷咖啡),乃至零售巨头迪卡侬中国和宜家,近年来都在纷纷引入中资战略股东,或干脆将部分股权乃至控股权出售给本土资本。

这些曾经高冷、手握品牌和运营 " 圣经 " 的国际巨头,为何集体选择 " 后退 "?答案很简单:它们都在不同的战场上,遇到了各自的 " 瑞幸 "。

在快餐赛道,汉堡王和麦当劳面对的是塔斯汀(Tastien)等 " 中式汉堡 " 的强势崛起;在茶咖赛道,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等本土品牌早已凭借对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和眼花缭乱的产品创新,构建了超强的本土化壁垒。

这些国际品牌猛然发现,它们过去赖以成功的 " 全球化标准 " 和 " 品牌溢价 ",在中国这个竞争最 " 卷 " 的市场上,正在迅速失效。

它们面对的是一群更懂中国消费者、反应更迅速、运营更高效、成本控制更极致的 " 中国学徒 "。

而如今," 学徒 " 已经出师,此时,选择与更熟悉中国市场打法、拥有更强本土资源的 " 中国合伙人 " 联手甚至 " 卖身 ",成了最不坏的选择。

瑞幸的进击与国际品牌的退守,这 " 一进一退 " 之间,清晰地勾勒出了中美乃至全球资本与中国市场关系重构的 " 变化 " 时刻。

而我们回过头来看,瑞幸的选择更具风向标意义。

瑞幸传出 " 重返美股 " 消息的背景是什么?是中概股整体正遭遇一场深刻的估值危机和信任危机。

受地缘政治、中美监管博弈以及全球资本 " 去风险化 " 叙事的影响,美股中概股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低谷,甚至一度出现 " 退市潮 "。许多优质的中国公司,其估值与它们在本土市场的统治级表现严重倒挂。

在这样 " 逆风 " 的时刻,大多数企业的本能反应是 " 逃离 ",是选择回港股或 A 股等更 " 安全 " 的避风港。

但瑞幸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今天的瑞幸,手握两万家门店和健康的现金流,它早已过了 " 等米下锅 " 的阶段,重返美股的融资意义远小于其战略意义。

那么,瑞幸的战略图谋是什么?

是在 " 跌倒 " 的地方重新站起来,是主动选择在全球最严苛、最透明、流动性最强的资本市场,去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不仅是瑞幸一家的 " 翻身仗 ",更是试图在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即便经历了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和最复杂的外部环境双重冲击之下,一家真正依靠商业模式创新、强大运营效率和庞大本土市场实现 " 重生 " 的中国公司,依然敢于用国际最高标准来衡量其价值。

这反过来也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刻的启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是选择 " 内卷 " 和 " 封闭 ",还是选择更高水平的 " 开放 " 与 " 接轨 "?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面提到的国际品牌 " 卖身 " 退守,固然是中国本土力量的胜利,但如果这导致了外资的全面撤退和市场活力的下降,那将是 " 双输 " 的局面。

一个竞争不再那么充分、不再那么国际化的市场,是否会反过来滋生新的垄断和僵化?这种 " 赢家通吃 " 之后的市场活力如何维持,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瑞幸的案例,恰恰提供了 " 开放 " 的 B 面。

一方面,中国市场应继续向外资开放,欢迎全球资本来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他们的存在,也能够带来 " 鲶鱼 " 式的竞争压力,这也是中国本土品牌进化的最佳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也应该有勇气、有能力向外资开放自己的股权和治理结构,主动拥抱全球最严格的监管和标准。

这种 " 走出去 " 绝非 " 不爱国 ",恰恰相反,这是将中国企业的商业成功,以及转化为全球资本市场都能听懂的 " 价值语言 " 的必经之路。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概股整体面临估值危机、大量资本也在撤出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当下,瑞幸如果最后还是坚定选择赴美股上市,就足以证明这家公司的眼光、格局和长期价值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星巴克 瑞幸 造假 美国 厦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