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5小时前
动力电池的“中间道路”:固液混合技术成业界“新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期,在国内举办的几场电池行业大会上,掀起了关于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大讨论。在资本狂热追逐全固态电池时,固液混合电池(即半固态电池)却成为车企与电池厂眼中更 " 接地气 " 的选择。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认为,全固态电池的资本炒作过热,其距离大规模车载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反,半固态电池技术会长期存在,并在三元领域成为主流的技术。他表示,蜂巢能源为某车企开发的半固态电池本月(11 月)已在量产线上批量生产,并计划明年在中高端车型上大规模应用。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也透露,赣锋锂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约 300Wh/kg)拥有 4GWh 的产线。

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声音,折射出中国新能源行业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理性态度。当全固态电池仍困于实验室与资本泡沫时,半固态电池正以 " 安全可控、成本可接受 " 的姿态,成为车企与电池厂眼中的务实之选。

从理想回归现实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着一个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 300Wh/kg 的理论极限,继续提升的边际成本急剧上升,安全风险也同步增大;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全固态电池虽然前景美好,理论能量密度可达 400Wh/kg 以上,但在材料、工艺、成本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待解的难题。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吴志新,在某场行业会议上给出了时间表:"(固态电池)大概从 2032 年到 2033 年,开始进入到它的商业使用期,我们还要等待至少 7 年到 8 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点远超出许多人的预期,也解释了为什么产业界需要寻找可靠的过渡方案。

固液混合电池之所以受到产业界的广泛青睐,在于其技术特点,,其既通过引入固态电解质提升了电池的本征安全性,又保留了适量液态电解质以保证离子电导率。这种设计理念,使得固液混合电池在安全性和性能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路线能够较好地兼容现有生产工艺,避免了推倒重来的巨大投资。据行业专家估算,改造现有生产线生产固液混合电池的成本,仅为新建全固态电池产线的 30%~40%。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指出:" 在电池固态化领域,中国已成功实现了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吨级出货。" 这一进展为固液混合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与此同时,国内材料企业在氧化物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等多元技术路线上的同步突破,也为固液混合电池的技术优化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用户体验角度考量,搭载固液混合电池的电动汽车已经能够实现 800 公里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快充性能也显著提升,可在 10 分钟内补充 400 公里续航。这些进步,使得固液混合电池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产业化的信号已经愈发清晰。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2026 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预测,2026 年固液混合电池的搭载量将达到十万辆级别,这意味着该技术将正式从示范应用阶段步入规模化推广阶段。这一预测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正在快速提升。

产能布局方面,头部电池企业都在积极行动。据行业统计,目前国内头部企业已经建成约 5GWh 的固液混合电池专用产线,明年的产能规划预计将提升至 20GWh 以上。从应用节奏来看,固液混合电池将首先在售价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上规模化搭载,随后逐步向中端市场渗透。

产业链配套的完善也为固液混合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支撑。在上游材料领域,固态电解质材料的产能建设正在加速,多家企业已经实现了吨级以上的月供货能力。在生产设备环节,虽然固液混合电池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高于传统电池,但主要设备供应商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然而,在产业稳步推进的同时,资本市场却显现出过热迹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 30 家企业宣布了固态电池产线建设计划,这种一拥而上的态势引起了行业的担忧。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公开表示:" 目前固态电池产业还不成熟,技术路线还不清晰,工程化的问题没有解决,成本是当前技术的 3 到 5 倍,怎么可能实现产业化?" 他的发言直指当前投资热潮中的非理性因素。

方建华进一步预测:"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临界点远未到来,即便未来实现规模化,其市场占有率也不会超过 20%。" 他认为,产业界应该更加关注那些能够解决当前产业痛点——安全、降本、增效的 " 微创新 ",而不是盲目追逐技术概念。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在固液混合电池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日本、韩国等传统电池强国虽然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起步较早,但在固液混合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方面相对谨慎。这种差异化的技术路线选择,为中国电池企业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创造了重要的时间窗口。

安全与多元应用并重

在技术路线争论之外,行业对固态电池的未来正在形成更深层次的共识。方建华指出:" 锂电行业有两把火,一是固态电池的‘火’,二是电动汽车‘着火’。" 他认为这两把火都需要适当降温,行业应该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从另一个角度补充道:" 过去的锂电行业依靠争速度和低成本发展。但在下一个阶段,面向海外和全球发展中将更偏向体系的竞争。" 他强调,这个体系包含产品质量、渠道建设、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维度,有时候 " 适度的‘慢一点点’,有可能对企业和行业有更大的好处 "。

安全始终是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命题。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和使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电池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固液混合电池由于减少了液态电解质的用量,降低了漏液、热失控等安全风险,在本质安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行业专家指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固液混合电池是实现安全性显著提升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应用场景的拓展也为固液混合电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对电池性能提出了特殊要求。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亮表示:" 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进商业化、市场化。这需要动力电池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支持。" 他指出,飞行器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要求极为严苛,而这正好与固液混合电池的技术优势相契合。

电池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固液混合电池或许不是最完美的技术方案,但确实是在当前产业条件下最具可行性的选择。从高端电动车到低空飞行器,从续航突破到安全升级,固液混合电池正在以现实主义的姿态,勾勒出未来三到五年动力电池技术的演进蓝图。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固态电池 电解质 动力电池 赣锋锂业 锂电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