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剧起名已经开始走奶茶风了——
《玉茗茶骨》。
这四个毫不相干的字凑在一起,有种任你颠来倒去都记不住的破碎感。
玉骨茶茗?玉茗骨茶?玉骨茗茶?肉骨茶?
简直比马冬梅还马冬梅。
这几年的古偶宇宙,致力于像这样考验无辜观众的记忆力。
小花小生换乘恋爱,来来去去那几张脸间接接吻,再输出一些不痛不痒的金句。
连剧名也菀菀类卿大同小异。
看似古风古意,实则已被AI入侵。

之前《锦月如歌》的剧名就被观众吐槽。
好好的飒爽《女将星》,换成毫无记忆点的四个字,索然无味。
和《锦心似玉》《韶华若锦》《锦绣南歌》玩起了对对碰。

不是孤例。
纵观古偶,名改来改去,十之八九离不开两大潮流趋势:
一是变成面目模糊的AI味儿,合群。
接地气的美食轻喜古言《长安小饭馆》被改成谐音梗又拗口的《宴遇永安》,食缩力爆棚。
抬上来直接和《与晋长安》《永安梦》《宁安如梦》坐一桌。

另一部《回到老公自宫前》,这谁不想看?
结果华丽转身,成了无色无味的《明月录》。
还嫌《梦华录》《簪中录》《朝雪录》的"录"字辈不够兴旺。

《彩云国物语》被浓缩成《云秀行》,加入浩浩荡荡的"行家军"。
《长歌行》《与凤行》《骊歌行》《月歌行》《皓衣行》《雪中悍刀行》……
真没招了行不行。

《伪宋杀手日志》,从名字即可识故事。
偏偏换成抽象的《烽影燃梅香》。
和《雁归西窗月》《皎若云间月》《九霄寒夜暖》《山有木兮木有心》《明月曾照江东寒》一起诗兴大发。

郭敬明版本的电视剧《画皮》,改名为极具玛丽苏气质的《月鳞绮纪》。
比他作品中的角色名,更不知所云。

另一个技能命名,主打对男女主爱情的见证。
一部分读不懂的剧名,用的是同一个最简单的小巧思:
糅合男女主的名字,拼好名。
《一笑随歌》剧与小说同名,女主叫付一笑,男主叫凤随歌,透出几分古早味。
《盛世嫡妃》取男女主叶璃、墨修尧谐音,拼成电视剧新名《莫离》,勉强凑成了词。
《白日提灯》变成《慕胥辞》,由女主贺思慕和段胥各用一字,又是一位嗑学大师。

今日古偶哪管改编、原创,抑或沿用原作名,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都成了八胞胎。

图源:小红书
好像离了那几个排列组合的关键字,古偶就没了古韵。
《陈情令》《山河令》《相思令》《花间令》《千秋令》《锦月令》《玉昭令》……
"令"字辈通货膨胀。

连海报都撞款
《柳舟记》《颜心记》《择天记》《择君记》……
其实都是观众受难记。

《无忧渡》《长风渡》,要渡谁?

《重紫》和《九重紫》,"重"是查重的"重"。

《临江仙》和《定风波》刚播完,《水龙吟》抬上来了。
前有《长相思》,后面的《浣溪沙》和《雨霖铃》还在排队。
留给古偶蹭的词牌名已经不多了。

四字系列的剧名更经典,胡言乱语的集大成者。
《永夜星河》《星河长明》《长月烬明》《明月千里》《星汉灿烂》《四海重明》《天下长河》……
在这玩星星月亮的四字接龙。

古偶就这么像面线一样自我繁殖,毫无新意。
全是虚无缥缈的意象,正适配演员若隐若现的演技,和编剧似有似无的逻辑。
众所周知,古偶已经全面实现间接接吻。
她吻他,他吻她,衬上"星月锦绣"系列的剧名,豆瓣基本不过六分,在古偶流水线上留下一串子涵、梓晗和紫涵。
但剧名无聊,还只是最不值一提的地方。

这几年古偶都打起了国风的大招牌。
这个服饰传扬了文化,那个技艺承袭了非遗。
实则大都是复制同行、拼贴过往,越没什么越要强调什么。

图源《武林外传》
纯AI风味的剧名还能装装古风小生,内里的台词却暴露本质,一个个错漏百出。
下棋"手谈",错成了不知所谓"手盘"。

图源《度华年》
古偶的刀,可以放进剑鞘。

《一代宗师》原对话:"你知道为什么刀得有鞘?" "因为刀的真意不在杀,而在藏"。古偶抄都没抄明白/图源《九重紫》
出生时不足月的男主,被写成了怀胎不足十月的男妈妈。

图源《云之羽》
病句随处可见。
什么"一双阅人无数的双眼""跟孝贤皇后做相较",这通顺吗?


图源《护心》《如懿传》
古代的深宅大院、皇宫大内,在内娱编剧笔下就是保安都没有的小区。
太监来了,跟串门子一样先喊一声"皇贵妃娘娘在吗?"。
也是不知道有几个头可以砍。

图源《如懿传》
皇子生病了,妃子要带他去太医院挂号看病。

图源《如懿传》
皇后日常还要化全妆搭配ootd送孩子上学。
敢情,清朝人享受的不是颐和园,是碧桂园。

图源《如懿传》
常识错误一堆,编剧选择摆烂。
毕竟写古文台词的功底不是流水线上可以练成,于是笔下多的是"半封建半现代"的缝合怪。
在没有穿越元素的前提下,角色人均某博某书两手抓,没少偷偷上网。
开口"小哥哥""小姐姐"已是寻常。

图源《九重紫》
那英的名言,郭敬明就这样生搬硬套。

图源《大梦归离》
古代的公主就有"公主病",命运的齿轮早已转动千百年。


图源《度华年》
他们的现代魂纷纷觉醒,个个跟传教一样到处宣扬"做自己""爱自己"。


图源《九重紫》《雁回时》
台词反复横跳,前面还在玩"打脸""混搭"的流行梗。
到后面,又开始编一些词藻华丽、云里雾里的古风句子:
"不羡天地,唯云知羽。"


图源《云之羽》
不然就是词穷到编不下去,只会"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凑合了事。

病句连篇 /图源《珠帘玉幕》
时文言,时现代,实在荒谬。
看古偶生硬卖弄文采,还不如看"沈明珠屋内不许荡秋千"。

短剧《替君语落阶》

都说这一届的古偶越来越现代了。
穿景区写真古装,化网红爆改妆容,讲热梗段子,产速食CP。
除此以外,大女主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些上流阶层的侯府千金、富家小姐,能治病、会经商、懂权谋,其高光时刻必谈独立,给屏幕前的现代女性支教。
她们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女性被视作财产的古代,高声宣言:
"不靠男人也可以活得很好。"

图源《九重紫》
不同剧里的大女主,各有一番对性别、婚姻的真知灼见,却难掩东拼西凑的尴尬。
一张张类似的脸,说着一段段雷同的金句。
无非是"女性要靠自己"。


图源《雁回时》《锦月如歌》
或者为女性情谊翻案,倡导女性互助。


图源《国色芳华》《水龙吟》
再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对女性的压迫。

"耻辱柱"是一个西方概念,就这样穿越到古代,图源《雁回时》
接着揭示"女冠男戴"、女性失声的历史传统。

图源《雁回时》
情绪到位,便是极具现代感的"知晓我姓名"。

图源《雁回时》
她们在不同的时空统一口径,共用同一个大脑。
都说女子有不同活法,不必比较,各有价值。


图源《九重紫》《朝雪录》
但时不时左右脑互搏,又借他人之口夸奖:大气的独立女性高于内帏的庸脂俗粉。

台词、人设,自相矛盾/图源《朝雪录》
甚至还不忘尊为一档"最高级"的女性:先生。

图源《朝雪录》
眼熟吗?
以上每一句,皆是21世纪20年代的社交平台热点。
一部分现代女性都未必觉醒的观念,就这样被古代人提前输出。
更为先锋的,还有对母系血脉传承的肯定。

图源《雁回时》
以及长出一双看破父权制阴谋的慧眼。
女主活得不耐烦了,在太子面前反君权反父权,留下九族消消乐语录却毫发无伤。

图源《九重紫》
这些生活在古代的大女主,大概从小读的不是《女则》《女诫》,而是《第二性》和《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上野千鹤子遇到她们,都要行礼道一声"万福"。
并非要求古装剧一定要对时代精准复刻,不能有一点超越性的思想。
只是这些漂亮工整又不会出错的句子,总是带着上帝视角,指向宏大的虚无的伦理、结构。
开口都是"女子""尊卑""桎梏""家国"之类空泛的概念。
价值观在剧组如空中楼阁,角色只是输出金句的工具人。
看不见具体的事件或人物。

听多了AI和热点喂养出来的古人说话,很难不产生恐怖谷效应。
在从前吃的细糠里,台词并非立场先行,而是服务于迥异的角色,指向的是具体的人。
同样是讲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金枝欲孽》里的人,说的不是什么"尊卑""女子"。
而是如玥、尔淳、玉莹、安茜这些人在皇宫经历困兽之斗后的疲倦细节。
它讲后宫争斗将活人变成"非人"的凄凉,如玥讲出对皇宫的复杂感受:"这儿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它讲在苦难中传递的女性情谊,但不说什么总结性的"女子不易该当互助"。
而是让安茜在鼓励尔淳出逃时说,"如妃做不到的事,她希望我可以做到,现在我做不到的,我希望你可以做到,离开紫禁城"。

它更讲深宫女性逃离压迫后奔向的自由之处。
不是什么虚无的山川湖海,而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安茜的家乡——
杭州城北莲萍县的八里乡。

《金枝欲孽》的导演戚其义说,剧中对白都是"句中有骨"。
观众也有共鸣,当年热播时"连街上几岁的小孩也能栩栩如生模仿出某个妃子小主的对白和语调"。
因为这是活人在说人话。
再比如,同样是讲反对阶层尊卑和男女婚姻的不平等处境,《还珠格格》里的人也不是AI。
小燕子反对上下尊卑,不让太监宫女自称"奴才",是因为她生长于市井,见多了底层人的艰难,能共情穷人——
"他们也是爹娘生的,爹娘养的,给爹娘捧在掌心里长大的。
只不过是因为家里穷,没办法才被送来伺候人的。"

她反对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要从一而终,拽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说:
人要对自己的感情负责,别弄了一大堆老婆又照顾不过来。

至于爱情超越阶级的伟大之处,借由尔康之口说出来的经典台词,毫不空洞:
"我看重她,爱护她,不是因为她是格格,是因为她是世上唯一的紫薇。
她是贩夫走卒的女儿也好,她是流氓地痞的女儿也好,她是杀人凶手的女儿也好,她是穷酸乞丐的女儿也好,她依然是我的紫薇。"

以上这三组台词,让现在的古偶编剧来写,大概把AI累瘫也只能写个不伦不类。
即使是当年被吐槽莎士比亚风的《大明宫词》,现在去看,那些华丽哀婉的语句,和剧集的气氛其实相衬。
女本位的台词,由一代女皇武则天说出来,才不显悬浮。

主角已是至高无上的武则天,剧作却没有一昧为她唱大女主赞歌,仍描绘了弄权者与权力之间的张力/《大明宫词》
不是说古代人就不能有超前观念,而在于台词和人物的立场、逻辑紧紧相扣,才能说得通。
再看现在的古偶,以为编几句蹩脚诗词就是绝美古风,实则有华丽皮囊,却无结实骨肉。
或者,以为大女主最酷炫的成长之处在商场、战场、朝堂,披着古人的皮,又不忘演谈恋爱的甜甜爽片。

图源《九重紫》
拼凑出的剧本错字连篇,演员着华服站桩念对白。
丢了古典气质,也丢了人物灵魂,实在可悲可叹。
闯荡江湖的侠客,看的不是真正的大好河山,而是布景绿幕。

《九重紫》幕后,图源网络
香闺绣阁的小姐,人人经商致富,而不再讨教诗词歌赋。

图源《红楼梦》
预制的流水线古偶几乎已成一具鲜活的僵尸。
哪怕人物台词处处是漏洞,却依然是年轻流量的走红灵药,庆功宴一场接一场,热度数据花团锦簇,一如从前。
从前只知借尸还魂,现在却是借魂还尸,如何不让人认知失调?
很多人说,看剧就是图一乐,脑子一扔就是看,何必如此较真。
看宝宝古偶,品人工糖精嘛。
似乎一部剧烂尚且值得一说,集体烂成了一窝就该习以为常。
可是,你我都知道,那么多古风古韵的文化宝藏,已被古偶消费得面目全非。
现代人的灵魂被批量空投到剧中,既关乎创作乏力,也显出几分傲慢——
不信旧时代真有值得书写的人事,于是将时代化作背景板。
关汉卿在元代写下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到了现代改编,女主身份都得换掉,还要满足"双洁"的人设。
说封建谁更封建?

图源《梦华录》
传世千百年的诗词古文,似乎只剩下被切割作剧名的价值。
套一个古风的壳子,填上甜宠爽的里子。
卖时再打上"东方美学""中式国风""女性力量""武侠复兴"的招牌,又一个爆款诞生。
至此,古偶绝技,已然练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