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3小时前
从Wintel到达链,联想重估只是时间问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锦缎

01 走出 Wintel 传统周期,迈入达链新周期

1、达链重塑科技增长版图

科技产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全球半导体万亿销售额的增长曲线里,可以清晰看到科技产业从供需两端的算力演化路径:

1)在算力供给侧,摩尔定律将科技螺旋式发展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而得以出圈,市场也藉此准确理解英特尔、英伟达、高通、博通、台积电等实则晦涩难懂 5000 亿美元芯片巨头。

2)近期产业变化最大的在算力需求侧,甚至重塑了整个科技产业的叙事逻辑,而且随着推理时代的到来,还将进一步巨变。

但需求侧过于庞杂,并不好理解和把握。智能终端(PC、手机、汽车、服务器、交换机…)市场规模数万亿美元,如果再算上软硬耦合的云、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形态则可能突破十万亿美元。

从对全球科技巨头的跟踪来看,我们认为分析方式应该锚定需求侧中的核心驱动力。

可以清晰的看到,10 年周期维度,最大风口已然生变—— 20 世纪初的 PC,2010S 的手机,和现在的 AI。换句话说,科技的节拍器,已经从操作系统 + 芯片(Wintel、OS),易主到了 AI(GPU、大模型)。

随之而来,科技版图近 3 年最大的变化是,英伟达们正在重塑基础设施公司增长动能,并衍生出达链这一最具成长性的新板块。

  图:从终端发展把握全球科技成长的脉络

2、来自龙头公司的财报验证

在以英伟达为出发原点的新地图中,我们可以沙盘演绎所有的智算基础设施公司:能够跟上 AI 时代大潮——变身达链的企业,已经或正在从传统业务中华丽转身,营收 & 利润螺旋创出新高,并最终收获市场的认可。

随着临近 11 月底,全球头部智算基础设施公司的最新季度业绩基本披露完毕。我们发现,从美国、到日韩、再到中国,所有企业近期的财报都可以佐证以上论断。

如工业富联(不止是果链,更是达链)、思科(不仅是园区交换机、而是数据高速传输大脑)、博通(通信芯片转型 ASIC)、广达(PC 代工王者到机柜代工巨头)……

这些传统科技产业链龙头,都通过财报撕掉 " 旧标签 ",重获 " 新身份 "。

并不是科技企业在追逐热点,而是龙头中的主观能动者,扮演了 AI 算力拓荒潮的先锋者。而后验的市场先生,则根据财报对这些企业进行叙事重构。

资料来源:各公司最新季报

3、从 Wintel 到达链,联想集团也迈入转型关键期

从最新的财报来看,联想集团 ( HK:00992 ) 也正在积极通过业务结构的转型,告别 " 单押 "Wintel 的历史,更积极转型为达链,逐渐成为一家 AI 含量更高的公司。

在刚刚发布的 2QFY26 财年中,公司 IDG、ISG 和 SSG 三大业务均明显受到 AI 驱动:

IDG(智能设备业务)营收 108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2%,这个分部是被被贴上 PC 标签的业务,其实更大的变化在于 AIPC 的加速。其中 AI 终端的营收占比更是快速增至近 40%。

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营收 293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4%,AI 实现了多个季度的高速增长,如其中 AI 服务器实现高双位数增长;液冷相关的营收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

SSG(解决方案与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18%,连续 18 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混合式 AI 解决方案驱动 AI 服务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正是由于 AI 原生计算框架打破了 " 操作系统 +CPU" 这一中心关系,所有头部的 ICT 企业,在战略重构上都极其类似。对联想集团而言,财报显示其也不再只繁荣于 Wintel 生态,而是成功捕捉到了 AI 基础设施的增长机遇,成为达链生态中核心玩家。

所以从业务定性上来说,我们认为再把联想集团定位成一个 PC 公司确实已不合时宜,更新的认知应该是AI 基础设施提供商

市场更容易关注联想集团的 PC 业务而忽略了其在 AI 时代达链的卡位;实际上公司已深度嵌入数据中心每一环:从服务器→ 网络 → 液冷 → 部署 & 服务。联想集团不再是 " 卖电脑的 ",而是 " 算力基座 " ——从硬件到服务,从端侧推理到云端训练,全栈覆盖。

从业务定量上来看,联想集团 Q2 首次披露 AI 业绩: AI 相关业务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已提升至 30%,同比提升 13 个百分点,增幅接近一倍。

得益于更高 AI 含量的 ISG+SSG 业务增速明显高于 IDG,达链已经明显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带来整体 AI 比例提升;且 IDG 业务中,AIPC 和 AI 手机的占比也在提高。

预计未来 ISG+SSG 业务增速仍将高于 IDG,IDG 中的 AI 化仍在提速,联想集团的 AI 含量将进一步向上擢升。

02 达链的下一步?混合式人工智能

如前述,科技版图近 3 年的重构以英伟达为锚点,ICT 环节也正在全面切向达链。

算力需求已经从大规模训练向本地化推理结构性迁移,AI 走向产业端和个人终端;看未来 3-5 年,科技行业最关切的问题已经转变为:达链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之后,将带动 AI 的下一站通往何方?

我们观察到:实现混合式人工智能,即 toB 和 toC 打通融合,是拓荒者们逐渐形成的共识。

1、 AI 双子星英伟达与 OpenAI 最新动向:打破 To B 与 To C 的边界  

作为 AI 算力的绝对主角,英伟达正将   AI 算力从 B 端的数据中心延伸到各类 C 端设备,从   PC 到汽车、机器人和医疗设备,构建   " 端 - 边 - 云 " 一体化 AI 生态,如:

RTX PC 与工作站:全球超   1 亿台 RTX 设备已成为 AI 终端平台,专用   AI Tensor Core 提供高达 3352 TOPS 算力,支持本地 AI 推理无需联网;

2025 年 7 月发售口袋大小的超级计算机 DGX Spark,提供 1 Petaflop 算力;

Jetson AGX Orin,提供   275 TOPS 算力,专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设计;

……

而作为大模型和 AI 原生应用龙头的 OpenAI,作为另外一级,在偏软的应用中,也描绘了对于未来 AI 应用的畅想——在远期规划的 1250 亿美元营收中,OpenAI 表示自己既要 toB 又要 toC:

ChatGPT:全球最大的 to C 原生型 AI 应用;

API:to B 为主,提供优质大模型的接口,24 年开始起量;

Agent:toB+ToC 融合式人工智能,可以是个人助手,也可以是企业助手,26 年进入爆发期;

新产品:新式全面应用场景,如 Sora App、企业级 AI 工具、AI 浏览器,27 年进入爆发期。

AI 双子星英伟达和 OpenAI 在关于未来的蓝图中,都勾勒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产业趋势——融合式 AI,即 toB+toC 是协同发展的。

资料来源:OpenAI 官网

这跟互联网时代很不一样,在互联网时代,to B 和 to C 有着清晰的分界线:to B 主打专业性,收费高,高价低量的订阅制 SaaS 成为主流,如 SAP、Salesforce 等;to C 则高效简洁,免费 app 如抖音微信实现网络效应,靠广告电商游戏等变现。

当大家用互联网思路套壳推演 AI 时代发展脉络时,则普遍发现举步维艰。正如前文所说,AI 是当前拓展智能边界的最大力量,实现场景的全谱系覆盖自然是其核心目标,to B 和 to C 的界线因此就被模糊了。

所以做更广泛、普适的产品——SmarterAI for all(人工智能普惠),逐渐成为 2025 年来 AI 产业界的前沿共识。

2、 苹果与谷歌破冰的意义:To B 与 To C 必将融合发展

AI 发展中,B 端和 C 端不仅是界线的模糊,更呈现 B 和 C 端加速融合发展的趋势。

因为,强强联合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苹果和谷歌这两个纠纷最大的科技巨头,近期历史性的合作,就是一例明证。

2024 年及以前,这两条路是分开的。最早谷歌、微软、亚马逊等面向 B 端的云企业做大模型,C 端企业苹果等也是自己做模型,并在自己的终端上实现 AI 化。

但实际效果却不好,原因也不难理解,仅云侧或仅端侧,对使用者的满足都有限。

根据最新消息,苹果明年的 AI 手机,将依托于谷歌 Gemini 模型的 B 端能力。我们认为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最强的 B 端智能 + 最强的 C 端智能,形成强强联合的顶尖 AI 产品,消费者才乐意买单。

图:近期苹果与谷歌合作新闻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从底层逻辑上来说,公共智能与私域智能的共存互补、混合并用符合 AI 的技术特征:

公共大模型具有海量知识、使用便捷等优点,但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个性私域等方面先天不足;

将大模型在个人终端或企业数据中心 / 私有云上进行本地化部署,形成私域智能(包括个人智能和企业智能)作为补充。

3、混合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硬件基础设施的解法

不仅是上述几家企业,实际上,混合式人工智能趋势正在席卷全球:如 Meta 死磕智能眼镜(结合硬件拓宽场景),字节发力做火山引擎(向 to B 切),特斯拉从造车到 Robotaxi(C 端消费者到获取 B 端运营数据),等等—— 所有巨头都在向 " 融合   AI" 上狂奔。

在这个浪潮中的 ICT 企业能有什么作为?最好的研究样本就是那些本身横跨了 toB 和 toC 业务的龙头,如华为、联想集团、海康威视、大疆等。

基于数据可得性和转型 AI 的坚决程度,我们以联想集团为例分析混合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硬件企业的解法;答案可以一言以蔽之:顺应并赋能。

在 B 端业务(ISG 和 SSG 业务分部),联想集团切换成达链就是顺应 AI 的时代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务企业就是赋能,具体而言,就是推进联想集团混合式人工智能优势在企业侧落地。

如何赋能 B 端的企业?类似于当年亚马逊的 AWS 业务帮助企业数字化和云化,简单来说联想集团就是帮助各行各业的企业快速高效的实现 AI 化,包括 AI 硬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ISG 业务(主要包括 AI 服务器、高性能存储、液冷 & 交换方案,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一整套云基础设施、企业级 AI 厂房解决方案),同时覆盖云服务商与企业级市场,继续实行云基础设施(CSP)和企业基础设施(E/SMB)并行发展的双轨战略:

对于要建立 AI 能力的企业,如何选配适合自己的硬件方案,其实有很深的学问。如千卡还是万卡,是重算力还是重存储,用风冷还是液冷?对于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在 AI 硬件落地时都是 " 个性化需求 "。

针对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的不同业务模式进行改善乃至再造。比如对零售公司,联想集团落地的案列着重可拓展的边缘 AI 解决方案,适配零售企业的多店模型;对于数据密集型的金融信息企业,则帮助其拓展存储密集节点以支持计算网络增长…

在系统解决方案(SSG)业务中,则依托 "AI 模型工厂、AI 应用库与 AI 服务 " 的核心能力,输出更为系统化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工作场所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联想集团需要在其 AI 工具箱中,找到最适配客户的一款。如为电信公司提供基于 Databricks 的预测性人工智能平台,为投资公司建立支持多云管理的私有云平台,为建筑机械公司提供智能供应链智能体……

我们看到,以行业场景为抓手的 AI 解决方案正在进入可复制、可放大的阶段。Q2 中,联想集团的 SSG 业务分部中 AI 服务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项目与解决方案服务业务及运维服务业务合计在 SSG 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已提升至约 60%;

同时,面向 " 即服务 " 趋势,SSG 在运维服务上继续加速。TruScale 的 DaaS(设备即服务)实现营收同比增长 43%,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收入实现 55% 的强劲增长,并加强模块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而在 toC 业务中,联想集团是最早顺应 AI 趋势的龙头企业。

作为全球第一的 PC 厂,联想集团于 2024 年 4 月率先发布 AI PC,此后又陆续发布了 AI 手机、AI 平板等 AI 终端产品;2025 年 5 月,联想集团在上海发布 " 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 ",已实现终端的全面 AI 化。

最新财报也显示,个人终端业务近 2 年的 " 顺应 AI" 相当成功,也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联想集团 PC 市场份额达到 25%,而其中 Windows AI PC 市场份额更高,达到 31.1%,位居全球首位。此外,智能手机也在积极 AI 化,如 Moto AI 手机在消费端拓展了联想集团的 AI 应用场景。

那如何在 C 端 AI 化中实现联想集团赋能呢?这也不难理解,北美龙头对于终端的理解始终隔靴搔痒,只有贴近终端的厂商才最了解消费者。以联想集团为例,其 4 亿台活跃设备所带来的巨大流量入口和数据沉淀,是终端厂商区别于芯片厂、模型厂和系统厂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系统厂商微软在落地 AI 应用时必须非常重视与联想集团的深度合作,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 Copilot 能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痛点;而英伟达在转型终端时第一批合作厂商就选中了联想集团,近期扩大与联想集团的合作,换言之联想集团 C 端业务的达链属性也在增强。

不仅是赋能系统、模型和应用的北美巨头,联想集团还推进 " 一体多端 " 战略,开放 Smart Connect2.0 生态,进一步促进了第三方设备的接入,赋能其他终端厂商。

总结来看,通过数年的努力(2024 年顺应 AI 浪潮后联想集团的研发费用开始提速),联想集团得以提供完整的混合式人工智能的 ICT 企业解法——构建了从智能终端、到达链、智能体、企业部署的完整的 AI 应用矩阵,并覆盖个人与企业两大核心场景。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03 新叙事下,硬件企业的重估怎么看?

随着 " 智能体 " 超越 OS 成为新叙事,市场势必要对 AI 浪潮下的硬件企业逐一检视。那哪些企业具有重估的潜力?

我们认为,转型达链是必要条件,瞄准混合式人工智能则是充分条件。两者满足之后,其他的交给时间就好。

联想集团显然已经具备了必要充分条件: 从 Wintel 生态的跟随者,跃升为达链核心玩家 ;并且通过前瞻性升级到 " 混合人工智能 " 战略,形成端侧 + 边缘 + 云协同的新算力体系,增强在达链生态中的生态话语权。 

当前其 PE 估值仍只在不到 10 倍的低位徘徊,显得过于保守。

这个困扰,其实两年前的工业富联、一年前的思科和广达,都经历过。之前市场都将这类企业视为传统公司,统一给不超过 10 倍的 PE。这是由于,科技企追随时代前沿的前瞻投入,与市场 " 不见兔子不撒鹰 " 的后验,永远存在的时滞

工业富联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富联的最新标签是 " 英伟达机柜代工龙头 "。其实当市场还在定义其为果链代工的 2017 年,工业富联就已经是全球 AI 服务器龙头了。

随着 AI 出圈,锦缎作为比较早看到其叙事变化的观察者(请参考 2024 年文章《工业富联:从转型挫败到 AI 风口幸运儿》),也足足等待了一年半的时间,才迎来市场轰轰烈烈的重估。

何以偏见至此?就是因为时滞,在 2024 年公司已经有明显业务重点升级的时候,市场仍认为其利润主要来自苹果产业链而持怀疑态度。

直到 2025 年开始,工业富联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增速提速,市场才认识到其作为达链的爆发力——大象也能起舞,根据券商测算,其云计算分部收入占比,将从 2024 年的 52.5%,提升至 2027 年的 84.9%,新身份下,公司的估值也来到接近 40 倍。

工业富联的逆袭早已给出答案,财报数据就是打破市场时滞偏见的最直观的方法。联想集团 Q1 和 Q2 的财报,已经呈现撕下旧标签、亮明新身份的清晰趋势。

因此我们认为,对联想集团的重估也将在时滞消散后确定性发生。类似于工业富联,市场对联想集团 " 转身 " 的认可,也将随着财报的披露而逐季提升,未来将走一条业务转型— > 财报验证— > 身份转变的重估之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联想 英伟达 ai 芯片 基础设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