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7小时前
多少公司被KPI玩僵,而海底捞只靠一个指标就赢麻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短阅读专栏:第 78 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绩效考核常常是的企业指挥棒,想得到什么,就考核什么。

但如果这指挥棒一旦挥得过勤,反而容易把通团队带乱。尤其是那些层层堆叠的考核体系,看似科学、完备,最后往往沦为形式主义:指标越多,员工越容易迷失在唯指标论的泥沼中,忘记了工作的本质。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探索,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

创业之初,张勇和绝大多数老板一样,坚信量化才可控。于是他设立了一整套精密的 KPI:翻台率、服务动作、流程细节……几乎能量化的一切都被设计进考核指标中了。

可结果呢?一大推数据出来,字面上很科学,顾客却越来越不满意。

身处服务行业,我们非常清楚一点:流程再完美无缺,但如果顾客在体验中没有感受到满意,就是失败。再华丽的报表,也无法掩盖体验的空洞。

张勇很快醒悟:指标越多,员工越疲于应付这些考核的指标,反而没人真正去关心顾客。于是他干了一件 " 反常 " 的事——砍掉大多数考核指标,只留下一个最核心的:顾客满意度。换句话说,无论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达成让顾客满意这个目标就行,店员完全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自己决定。

公司怎么去知道顾客满意了呢?张勇的办法出奇简单:派神秘顾客去门店体验,再打分。

根据打分结果,门店分成 A、B、C 三级:A 级表彰,B 级保持,C 级先辅导,不罚款,但若辅导无效,店长会被替换。

这套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既保留了考核的硬度,又释放了温度。员工不是活在惩罚的阴影下,而是被引导去思考:在当前这个场景下,顾客到底该如何感到满意?因此,店员心里想到的不是一系列复杂的指标,而是对人本身的关心。于是,满意度这个指标变成了推动服务本质的杠杆,而不是压在头上的数字包袱。

海底捞的做法,其实传递了一种一指标哲学:少即是多。

最有力量的机制,往往不是靠面面俱到的管控,而是靠一个核心动作,把整个组织的行为逻辑牵引出来。

为什么一个指标能起到 " 四两拨千斤 " 的效果?因为在复杂系统里,总有少数关键因素决定全局。企业最大的陷阱,就是想面面俱到,最后在细节的泥潭里耗尽精力。

海底捞的经验表明:只要顾客满意,翻台率自然上升,服务细节自然改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这就是杠杆思维——找到那个能带动全局的关键点。考核的价值不在于 " 多不多 ",而在于 " 对不对 "。

复杂的体系未必带来进步,反而可能让组织失去灵魂。好的考核,应该让员工看到工作的意义,而不是惧怕数字。KPI 不能成为制造焦虑的鞭子,而应该成为价值路标的引导牌。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二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 " 短阅读,长思考 " 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 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 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 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 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考核 kpi 海底捞 张勇 形式主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