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 6小时前
物质丰裕后,集体的创伤开始在孩子身上爆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简单心理  ,责编:瑜婷,作者:寒冰,题图来自:AI 生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 " 显学 ",一时间,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因为痛苦而无法上学的孩子。

孩子生病,和背后的家庭有很大关系,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关起门来,中国家庭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这代孩子身上开始大规模爆发    心理问题   (且集中体现在学业上)

我带着这些困惑找到了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她是一位家庭治疗师,今年刚刚退休。也是一位母亲,曾主动推动儿子进入青春期,鼓励他不要太 " 听话 "。

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流派,系统式家庭治疗关注个体背后的系统:家庭、社会

在工作中,林红看到家庭内部的冲突如何转化成孩子的病:" 孩子生病通常是整个家庭的共谋 ";也看到家庭外部支持空间的缺乏:" 一个个小家庭在孤军奋战,父母和孩子的痛苦都无处诉说 "。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在丰富物质中成长起来的这代孩子们(00 后、10 后),能够摆脱匮乏感,暂时停下来,去处理那些一直被集体忽视的创伤。在林红看来,也许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 " 往前走 ",封闭的系统中出现新的东西,他们开始往更深处探索,追求人生的意义了。

以下是简单心理和林红的对话:

孩子生病,是整个家庭的 " 共谋 "

孩子生病后,很多父母一下子就被打蒙了,这些孩子生病之前往往特别听话,学习也好,忽然学也不上了,父母一开始是完全接受不了的。

我记得有一个妈妈,费了好大劲才给孩子挂上号,就要进诊室见到医生的时候,妈妈突然自己跑了,把孩子扔那。我没有责怪这个妈妈的意思,可能对她来说,(孩子生病)确实就是无法承受之重。

所以,当这些家庭找到我的时候,我会帮他们一起看到这件所谓 " 坏事 " 背后的 " 好 "。而不是先去找到谁的问题。不上学不一定就是孩子的问题,或者爸爸老不在家,也不一定都是爸爸的问题。

人总是倾向去找别人的毛病,想要别人改变,但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要改变的部分,   没有任何人是唯一的罪魁祸首。

生活中,我们看问题通常是 " 线性因果 ",因为发生了 A,导致了 B。但真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家庭治疗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 循环因果 ":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A 导致 B,B 导致 C,C 又导致 A,形成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圈。

家庭中没有一个成员的行为是纯粹的原因或结果,每个人既是引发者,也是反应者,行为相互触发、相互维持。

所以从系统的视角看,   孩子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如不上学),往往不是要去消灭的问题,在其所处的家庭系统中有其合理性,甚至是有 " 好处 " 的。

我遇见一些全职妈妈,孩子已经上了中学,她还是没有办法回到职场,长时间和社会脱轨,已经没有信心了,于是越发把更多精力,放在一个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干涉的青春期孩子身上。

结果就是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个时候潜意识里反而 " 满意 " 了,因为总算能名正言顺地呆在家里了," 我无法回职场了,因为孩子病了,不能没有我。"

你看,   很多时候孩子生病,是为了让父母有一个合理的理由继续和孩子纠缠在一起。

前些年,大家对系统式家庭治疗还不太了解,很多父母想得也简单," 林大夫,孩子不能上学了,我们就把孩子交给您,您把孩子治好 ",好像就没自己事了。

但并不是我们给一个干预,就能把一个不好的家庭变成一个好的家庭。来了之后我们要谈,谈每个家庭成员各自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会触及到一些很深的伤痛,还要画家谱图,至少画三代。

对很多人来说,这并不容易。爸爸妈妈都能一直参与到治疗中来,已经是很少数的家庭了。大多数家庭还是,孩子不上学,他们来治疗,但一旦能回到学校,不管孩子有多艰难,父母就会觉得已经没事了。

把 " 权力 " 交给孩子

如果把家庭看作一个系统,和人一样,也有不同的阶段:结婚组建新家庭、孩子出生、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离家、中老年晚期、死亡(家庭消失)……

一般来说,家庭    生命周期的转折点,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时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 来寻求帮助的家庭,大都处于这个阶段。

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我意识,要确认我是谁,我喜欢什么,不再盲从于外界的声音。从父母的体验上来说,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这其实是成长的客观规律,但如果父母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冲突就会很大。但这有办法解决的,我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我有一个儿子,我母亲也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们的家庭文化比较传统,大家会相对压抑自己的需求,为别人着想。儿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从小也比较听话,善解人意。

等他快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我意识到,他一直听话下去可能不是好事。有一次他班主任告诉我,学校最近有诗歌朗诵的比赛,他朗诵功底很好,但缺乏气势。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到底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怎样的男性呢?当然不能只听别人的话。   于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决定推动他走入青春期。

平时我们周末出去吃饭,他一般都是随便,听大人安排。我开始试着让他多表达自己的主意," 你说去哪我们就去哪 " ——把权力交给孩子。

但这并不容易,比如孩子说想吃汉堡,我一开始也会觉得不健康啊,还是去一个更好的中餐馆吧。但我意识到既然决定要推动他进入青春期,就要尊重他,让他在自己的事情上说了算,哪怕不喜欢他的决定,我也尽可能高高兴兴地去听他的。

  同时,我还要帮孩子去抵抗来自外界的压力。

记得他上初二的时候,有天早上起来,我母亲做好早餐会习惯性地问他:" 姥姥这早餐做得怎么样?好吃吧?" 我儿子就很耿直地回答:" 反正我不爱吃 "。

我母亲非常生气,希望我站出来批评他,但我当时没说话,因为我觉得儿子在表达他真实的感受。

后来我母亲也很委屈,我试着告诉她:" 我很感谢你为我们做这么多,但我是妈妈,怎么教育孩子是我的责任。你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好与坏我们来承担。而且我是专业人员,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青春期的孩子,让他可以自由在家里表达真实的感受,不压抑他,对成长至关重要。"

虽然母亲当下也接受不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还是听进去了。于是,我们整个家庭也慢慢随着儿子进入青春期,过渡到了新的阶段。

但我其实也清楚," 放手 " 对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还是一件心理上挺困难的事。我们的文化里,父母更愿意为孩子付出,上大学、买房、结婚都要支持,还要帮忙带下一辈,但这样往往也容易导致边界不清。

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我们,独自去闯荡世界。   整个养育的目标,其实是为了未来我们不在他的身边时,他仍然可以保护自己,有决断能力,能够为自己负责,并且会享受人生的美好。

而青春期,就是这条漫长的独立之路的开端。

小家庭需要 " 外部空间 "

现在大部分城市家庭都是独立的 " 小家庭 " 形态,和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紧张感。

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副产品,传统的乡村里有宗族,有父老乡亲,这些都是外部支持。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大杂院,院子里住着好几户人家,有老人,有孩子,我儿子小时候就在室外土地上玩沙子。大家进进出出,看见谁都能聊上几句,现在想来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支持系统。

后来,人们都进了楼房,只有一家三口,有的家庭还有老人,情况变得更复杂了,往往会有很多冲突。   门一关起来,大人是可以肆无忌惮的。

比如我遇到一个孩子,小学二年级就不上学了,父母看起来都很温和。但治疗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孩子的妈妈在情绪崩溃时,会拿菜刀把家里的家具砍上几十上百刀。

这是我最开始完全无法想象的,父母自己很崩溃的时候,可能真的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伤害。这个时候,有个第三方(朋友、亲戚、专业人士),是多么重要。

另一方面,   因为缺乏外部支持系统,现在很多父母,自己的痛苦也没地方说  。往往是孩子病了,把父母也带到医院,父母的痛苦才能被看到。

比如另外一个上初中的孩子,说不想活了,父母很着急。治疗过程中,孩子告诉我,其实是妈妈不想活了。妈妈几年来经常跟她诉苦,爸爸失业,也没有上进心,给了妈妈很大压力。

  孩子很害怕,整天想," 妈妈要死了,我可怎么办呀?"

我后来也问妈妈," 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为什么要跟孩子说这个?" 发现妈妈也很无助,她没有地方诉说,只能找孩子倾倒苦水,但孩子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还有些时候,   是我们自己把家庭变成了一个彻底封闭的系统  。比如有些孩子生病休学后,父母会觉得太丢人了,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

但这样把家庭变成了孤岛,问题就无解了。要尽可能找到资源,找到支持系统,才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我之前去德国学习,有个机构是专门支持离婚家庭孩子的,那里很温暖,有适合小孩子的灶台,可以做饭。负责人跟我说,离婚的夫妻都是怒气冲冲的,但不管闹到什么程度,这个地方可以提供一个空间,让父母带着孩子来这里一起做顿饭、吃顿饭,这就是一个缓冲。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项目我也觉得特别棒,比如父母离婚后孩子被判给妈妈了,但还要定期去爸爸那里,我(孩子)怎么和妈妈说明天要跟爸爸见面,如果妈妈说了一堆爸爸的坏话,我该怎么应对?

对孩子来说,这真的很困难。于是就会有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有一帮这样的孩子,在一起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孩子就不至于夹在父母之间为难。

  很多工作是做在前面的,这样后面的问题就会少一点。 而不至于像我们现在,好像全都变成了上学不上学的事。

爱,普遍建立在外部认可之上

这类专门帮助离婚家庭孩子的专业人士,在中国可能不太好干,因为大多数家庭还是不觉得这(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是个事。

  在中国什么好干?就是帮忙解决孩子不上学的问题——父母最在意这个。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个上初三的孩子,他这么跟我说," 对我妈来说,无论我发高烧还是腿折了都不重要,只要我人在教室,她心里就舒服了 "。

这背后是,   父母对孩子的爱,普遍建立在外部认可之上。 这种认可因为文化的原因同质性又特别强,就是考名校、当大官、挣大钱。如果你成绩不好,可能连父母都瞧不起你,更别提爱你了。

这种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记得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有天晚上我们出去散步,在小区里看到一户人家,狗特别老了,走不动路,他们就把狗放在小车里,推出去溜。小推车旁边围着好几条小狗,好像羡慕嫉妒似地汪汪叫。

我儿子提了一个问题,   " 走不动路不走就好了,为什么这家人这么惯着这条狗?"

我告诉他:" 儿子,这不是惯着,这是爱。这个小狗是他们家庭中的成员,被爱不是因为它活泼、可爱、年轻,或有什么用,只因为它是家人,就值得被爱 "。

后来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无数次地告诉他:" 儿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你,单纯因为血缘关系,还是你确实特别好,反正我就是这么喜欢你。"

我也想过,为什么我能脱口而出这样的话,其实是因为我母亲也是这样对待我的。人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是没办法给别人的。所以,   这种 " 爱的能力 " 也是一种代际的传递。

我在工作中还发现一个悖论,很多父母通常觉得要羞辱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学习好,然后学习好了,再去夸奖。但实际上完全弄反了,你可以先去欣赏孩子,去爱他,这样孩子心情舒畅,表现得才会更好。

像现在临床上遇到的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其实大多数并不是学习能力不够,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太多了,父母、学校、社会,很多因素在干扰他,心力都耗尽了,没精力学习。

现在社会变化是很快的,优异的成绩不一定能转化成好的未来,一些孩子考上了名校,一步入社会就不行了,没有跟其他人相处的能力。加上有 AI 的冲击,对人的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后,父母可能还是要把视角拉回到自己身上,如何提升认知,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帮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一条路。就像我之前遇到的一个孩子,跟父母说:" 你们要有本事,就帮帮我,而不是只会在这里羞辱我。"

  父母的心理往更深处看,其实还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对生命本身是不信任的  。这可能和时代因素有很大关系,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太快了,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更大的鸿沟,所以父母常说:" 我给了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 "。

但孩子会觉得:" 我不觉得那么多物质很重要,我觉得真正重要的东西你都没有给,比如对我的认可,对我的爱,对我探索和理解人生意义的支持。" 表现出来可能就是觉得人生没意义,不想上学,甚至不想活。

让系统保持 " 开放 "

学家庭系统治疗这么多年,我看事情变得更全面,也更中立了。很多人觉得现在这么多孩子不上学,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这说明孩子们有选择了,上一代人可能连这种选择都没有,只能在系统里跟着大部队往前走,没有其他出口。

这样走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有些人看似考上很好的学校,但压抑了自己的情感,人到中年之后,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才发现自己走了另外一条根本不想走的路,但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这个时候甚至有些人会觉得," 行,我满足了家族的期待,社会的期待,但我没有余力再满足自己的期待了,那我就去死吧 ",没了活下去的动力。

虽然这些年孩子生病的年龄越来越早,但其实越早出现问题,我们越容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好好面对,整个家庭会变得更和谐,父母也有机会从中获得成长。

有些孩子选择 " 躺平 ",我也不觉得完全是坏事。传统的抗争很激烈,但这代人,在用他们自己的另一种方式抗争。能抗争,其实反而说明这个孩子还是很有力量。

真正的躺平是什么?是我意识到现在的身心状态不行,没办法上学,那就休息几个月,喘口气,利用这段时间探索探索,我到底想干什么,去满足内心的愿望,而不只是一直关注外在的期待。如果父母也允许,甚至能陪我一起去探索,那这个躺平的价值是巨大的,甚至好过在学校和其他人 " 卷 "。

  更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其实是 " 躺而不平 "。 我不想上学,但又觉得这样不应该,父母也不允许我休学。哪怕在家里呆着,还得按学校进程走。这个时候是最煎熬的,学也没上好,休息也没休息好。

我遇到一个孩子,一开始也是 " 躺而不平 ",后来随着治疗,慢慢没那么煎熬了,他开始能接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后来这孩子决定回学校前跟我说:" 大多数人都在大马路上走,我掉队了,走到了另外一条小路上,这条路上没什么人,和大马路上的风景也不一样,但我看到了一些别人没有看过的风景。" 我还挺感动的。

家庭是一个小系统,民族和国家也是一个大的系统,   对一个系统来说,保持开放性很重要。

孩子小的时候一切都听父母的,慢慢长大开始质疑父母,再往后,他的观点会逐渐超越父母。父母要做的首先就是始终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去模仿和学习。然后尽可能去理解和相信孩子,欣赏你亲手养育的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善意的家。

然后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可以去闯荡世界,为这个已经老了的系统带来外面世界里新的信息。一个家庭和社会,就是这样慢慢进步的。

我也很感谢这些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好起来太重要了,在以前吃不饱的状态下,人没办法探索更多,只能很卑微地活着。如今在丰富物质中成长起来的这代人,他们终于摆脱了匮乏感,能够暂时停下来,处理那些一直被这个集体忽视的创伤。

虽然停下来了,但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 " 往前走 ",他们在往更深处探索,要去追求人生的意义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微信公众号 医生 中国经济 北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