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经济进入调整周期,还天天想着房子会升值,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如果还看不出,狂飙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那更是一种后知后觉。
撰文丨魏英杰
楼市的事情,很多人都不关心了。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多说无益。
不过,前些天有个新闻,读了后还是蛮感慨的,竟有今夕是何年的感觉。说的是,上海某楼盘几套 93 平方的住房,业主挂出 1460 万元左右的相近价格。于是引起了人们猜测,认为这是防止房价踩踏而采取的 " 抱团保价 " 行为。甚至有网友说," 上海房东打响了房价保卫战 "。
一线城市的房价又行了?还是说,这只不过是业主们的一厢情愿?
很快,有媒体对这个传言进行了澄清。第一财经采访了相关门店,门店方表示," 最早是有一个小区业主来挂了这个价格,后来陆陆续续也有其他业主来挂牌,他们参考了之前的挂牌价格 "," 表示互相之间其实不认识 "。
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当然有。
比如我要卖房子,找了中介,一般也会先问,同小区同户型的人家都挂多少钱?有人往高了挂,那当然好。谁不希望房子多卖点钱呢?既然有人挂 1460 万元,那就跟着挂呗。
你说这是抱团,自然不是。但价格相近背后,确实也反映了部分业主的心态。不光是希望卖个好价钱,而且有意无意也透露出了一股乐观气息。
这种乐观气息似乎也有一定支撑。当下楼市结构性分化十分明显,就上海来讲,在一线城市里的总体表现是最好的。特别是高端楼盘,人气很旺,经常出现 " 日光盘 "。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 10 月新房房价环比上涨 0.3%、同比更是大涨 5.7%,1 — 10 月新房房价同比上涨 5.8%。虽然比不上往日光景,但上海楼市表现出较强韧性,领跑全国。
可话说回来,上海二手房的表现要比新房逊色。同样是 10 月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 0.9%,同比下降 3.4%。这意味着,新房市场的逆势上涨行情,并不一定会延续到二手房市场,探底的过程,还需要一段时日。
从这个角度来讲,该楼盘部分业主的挂牌价,确实过于乐观和一厢情愿。
实际上,这么做也无助于现实。市场无时不刻不在博弈。你的挂牌价格高了,固然自己心里好受一些,但购房者又不是傻子,人家也会看真实行情如何。高于市场真实价格,你挂价格再高,也只是有价无市。
何况,即便是 " 抱团保价 ",内部人也会存在博弈情况。毕竟,每个人的价格预期还是不一样,对房子出售的急切程度也各自不同。这种 " 价格联盟 " 脆弱得很,但凡有人降价一点,防线也就土崩瓦解了。
报道也提到,该小区 10 月挂牌均价为 15.74 万元 / 平方米,9 月成交均价为 13.51 万元 / 平方米。这中间差着两万多块钱,买家会不懂?
缺乏坚实支撑的联合保价,只不过是最后的倔强罢了。
单说上海楼市,没啥参照意义。上海楼市价格对标国际大都市,整体来说比较坚挺。相形之下,其他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楼市行情,简直不能看(数据就不转引了)。
再拿我所在的杭州来讲吧,近来楼市的表现也算亮眼。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 10 月 70 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只有 6 个城市,同比上涨城市有 7 个,杭州名列其中,环比涨幅 0.1%,同比涨幅 4%(位居第二)。但是,杭州二手房市场仍在下跌区间,环比跌 0.3%,同比跌 2.4%。
还是举例更形象。
杭州有名的学区房耀江文鼎苑,最高点的时候单价冲到 11 万元,可现在是什么价格?据潮新闻报道,该小区 10 月份的成交价已跌至 39776 元 /㎡。更夸张的是,最近文鼎苑成交了一套位于一楼的毛坯房,单价只有 3.5 万元。这个价格,腰斩还不止,应该是创新低了,比有的老小区都不如。
我住的小区,原来单价在 5 万元左右,现在也跌到了 4.2 万元,回到了大约 2018 年时候的光景。也就是说,一套 120 平方米的房子,前后价差至少近 100 万元了。
别说房子了,连车位都是如此。有人可能还记得我说过一个 30 万元买的车位,结果 20 万元都卖不出去——现在价格又降了,有人才卖 14 万元不到。这是真金白银倒贴了。
上海某楼盘的部分业主还能倔强一把,也算难得了。很多人只能是保本思维,能保住资产不贬值,已经不错了。
这也正是我想说的,经济上行周期,你预期手里的房子不断升值,这很正常。那时候想不到,没有买房子的,可能就错过了。我有一位朋友,20 多年前在上海莘庄地铁边买了一套房子,当时单价可能才五六千元,记得隔了一两年,有一次他很神秘地对我说,房子涨到 8000 多元(单价)了,神情颇为自得。但他肯定不会想到,后来即便是那个地段的房子,单价一度也超过 7 万元。
但是,当经济进入调整周期,还天天想着房子会升值,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如果还看不出,狂飙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那更是一种后知后觉。这一轮周期,和以往不一样的地方,也在这里。以前是,上涨 - 调整 - 再上涨 - 再调整,而这一轮周期,大概率会是一段漫长的调整与筑底的过程。
至少,你得有这种心理预期,以及相对应的现实准备。
重要的不是别的,而是个人判断与应对方式。
在楼市上行周期,很多人意识不到这趟列车跑得有多快、有多远。而在下行周期,又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过程有多长、有多深。一旦判断出了问题,决策和行为自然也会大受影响。有人卖房之所以会 " 逆周期涨价 ",原因正在于此。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种情形有点像炒股。在股票行情看涨的时候,如果你早早就获利了结,可能会让你失去财富倍增机会;而在股票大跌之际,如果你不及时止损,也可能会让你难以翻身。
因此,更好的办法是再往前多看一步。如果说情况比较糟糕,那你就要按照更糟糕的预设,来做好个人和家庭计划。想清楚这一点,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仍然以卖房为例,另一个上海朋友,2 年前他把手上一套房子卖了。小区同户型当时总价最高时约 1500 万元,他卖的时候价格有所下跌,挂牌价在 1450 万元左右,但他挂牌价是 1250 万元,最后成交是 1200 万元。这个价位当时是小区最低价。但到今天,小区同户型的价格已经跌到 900 多万元。从当时的角度,他是卖亏了,但从更长的时间看,他出手不可谓不及时。
同样道理,在生活开支、子女教育(出国留学)等事项上,也不妨按照正常预算再打个七八折来计算。比如,如果一个家庭每月开支约需 1 万元,虽说目前的家庭收入水平完全支撑得了,但不妨在这个基础上,试着把开支降到七八千块钱。
又如,原来你或许打算送孩子到英美等国家读书,那么现在可能需要做更细致的预算,比如把预算提高三四成,评估自身能否承担;如果承担不起,就有必要重新调整方案与预算,比如换一个费用更便宜的国家和地区。
以此类推,在很多事情上也应该这么想。问题是,我们这代人大概是享受了太长的繁荣周期,总有些人对 " 新常态 " 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比如说,房价不会一直涨,甚至可能不断探底,收入也不见得年年涨,反倒可能在 " 缩水 "……如果不理解也没关系,试着把这当作一种 " 常态 ",并从各方面进行调适,总不会错。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说," 我所讲述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确实如此。我们现当下所经历的,就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嬗变。而我们能做的,大抵也就这么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