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榜 3小时前
马云督战,阿里又跑出一个AI新玩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市值榜,作者 |  竹铭,编辑 |  相青

最近,蚂蚁集团推出的 AI 产品 " 灵光 " 火了。

根据官方数据,灵光上线 4 天下载量突破 100 万,冲上 App Store 中国区免费榜六,首个百万下载速度超过 ChatGPT、Sora2、DeepSeek 等全球主流 AI 产品。

灵光发布当天,阿里创始人马云也出现在了蚂蚁园区。蚂蚁集团 CTO 何征宇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马云也关心了灵光的 KPI:" 本来定的目标是 20 万(下载量),马老师说这个目标太低,希望我们‘冲一下’。"

这看起来只是一次寻常的产品上新,但其实是观察蚂蚁集团战略的一个关键节点。在金融业务增长步入平缓期、AI 成为所有巨头必争之地的今天,灵光的亮相绝非一时兴起。

它承载着蚂蚁必须回答的两个核心问题:自家的科技成色究竟如何?未来的增长后劲又在哪里?

产品体验:有亮点,但不够惊艳

灵光没放在支付宝里边,而是单独做了个 App。这个选择本身,就说明蚂蚁想做一个纯粹的 AI 入口,不带支付场景的包袱。

产品界面设计得很简洁,核心就是对话框,鼓励用户直接与 AI 交流。

首批上线的三大核心功能,基本划清了灵光的边界。

" 灵光对话 " 是基础能力,但它不只是简单的文本问答,亮点在于支持 3D 数字模型、音频、图标等全模态信息输出。如果你用 ChatGPT、元宝、豆包等应用,通常它们给出的回答是一大段密密麻麻的文字,对排版有点审美要求的人看着会很头大,而灵光给出的答案自带更精美的排版,有的还会配上图片和图表。

比如你问 " 中国有哪些名山 ",灵光会配上黄山迎客松等图片,还会用表格列出 " 五岳海拔高度 " 对比等等。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聊天看起来更直观和舒服。

" 灵光闪应用 " 可能是目前最具差异化的功能,它想在移动端实现 " 自然语言 30 秒生成小应用 ",实现 " 手搓应用 "。比如,你说 " 做一个明天吃什么的应用 ",它能生成随机抽签的小程序,帮助选择困难症的你决定明天吃什么菜。这背后的想象空间很大——它试图将应用开发的能力,从程序员手中下放到每个普通用户手中。

" 灵光开眼 " 则是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物体、场景或文字,它会实时识别并提供详细信息。比如,识别植物品种、商品品牌型号、建筑风格等,还能解释其特点、用途或相关知识。另外,它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与延伸。比如,你拍摄一道菜,可以获取做法、营养成分。

不过,把灵光放到已经杀成红海的 AI 应用赛场上看,还是显得保守了些,缺少了惊艳感。

其核心功能中," 灵光对话 " 虽然注重答案的美观排版,能穿插图片和表格,但就对话交互的流畅性与思维深度而言,与 ChatGPT、DeepSeek、Claude 等成熟产品相比,体验仍显中规中矩;" 灵光开眼 " 的实物识别与信息延伸功能,在实际使用中的准确性也有提升空间,并未展现出足够差异化的 " 人无我有 "。

最具差异化的 " 闪应用 " 是其破局的希望,然而它能否持续捕获大量普通用户,仍需时间检验。一个核心的挑战在于,它所生成的各类应用,在市面上大多能找到已有的、非常成熟的独立应用,后者往往做得更丰富和强大。

目前," 闪应用 " 最大的卖点在于极致的 " 个性化 " ——能按你随口一句话定制。但 " 个性化 " 的便利能否撼动用户对 " 功能化 " 完备性的依赖,仍然是一个问号。

总的来看,灵光体现了蚂蚁的技术探索,但要从有亮点走向让用户觉得惊艳,它还需要找到更多坚实且普适的立足点。产品摆出来了,背后的战略算计,其实更值得细品。

灵光背后,蚂蚁新的增长叙事

对蚂蚁而言,推出灵光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内外大势驱使下的必答题。

首先,这是一次强化科技标签的举措。过去," 金融 " 这个标签让蚂蚁风光无限,但也限制了它的想象空间。监管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增长的放缓,都逼着它必须讲一个新故事。而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比 AI 更能代表 " 科技 " 二字?

何征宇透露,今年年初 DeepSeek 的爆火给蚂蚁内部带来了兴奋,也带来了紧迫甚至某种程度上的 " 羞愧 "。年后第一天,他们连开三天会,做了战略选择,三月份就在内部组建了一支相对独立的 AGI 团队。

灵光的发布,特别是展示全模态生成和应用开发能力,是蚂蚁在 AI 领域的最新落子。它要证明自己的技术底蕴,足够支撑其在 AI 时代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这是摆脱标签束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一步。

其次,这是一步关键的生态补位。支付宝作为国民级应用,强在 " 效率 " 和 " 信任 ",短板在于 " 停留 " 与 " 延伸 "。

我们打开支付宝,大多时候目标很明确:付款、转账、缴费。办完事,基本就退出。这种 " 强工具、弱内容 " 的属性,在争夺用户时长的今天,是个明显的短板。虽然支付宝近年来也在加码内容,比如引入短视频,试图提升用户停留时间,但在许多人心里它依然是个 " 用完即走 " 的工具。

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流量的竞争,更是用户时间和心智的竞争。从 DeepSeek 的深度思考走红,到字节跳动的豆包,再到阿里从通义到夸克、千问不断调整 AI to C 的布局,中国互联网大厂都在押注 AI to C 入口。但整个行业,至今还没有出现一款日活过亿的 AI 产品。

眼下,蚂蚁希望建立一个能让用户 " 待得住 "、并能自然延伸到更多服务的场景。灵光的独立 App 形态,以及它探索的办公、创意、信息获取等场景,或许正为此而生。它试图在支付宝的交易入口之外,再造一个 " 生产力与认知入口 ",这是其生态防御与拓展的长远布局。

第三,这是蚂蚁对未来边界的探索。蚂蚁的未来增长,不能只困在金融赛道上。它必须去探索更广阔的服务空间。但这些新场景,如果直接硬塞进支付宝,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破坏原有的核心体验。

在蚂蚁集团方面看来,在 AGI 时代必须有一款属于自己的代表产品。可能是 AQ、蚂小财,也可能是灵光。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一款国民级应用。而 AGI 目前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空间巨大,也充满不确定性,其布局的逻辑就像在沙漠里找水," 一定不会把所有人都派到一个方向上 "。

目前看来,灵光成了一个合适的试验田。在这里,蚂蚁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通过 " 闪应用 " 测试低代码开发的用户需求,通过 " 开眼 " 测试信息服务的市场潜力。哪些功能能击中痛点,哪些场景有商业化可能,能在这里得到验证。

所以,灵光看似只是一款产品,实则承载着蚂蚁重塑形象、弥补生态短板、探索未来边界的三重野心。

战略的蓝图已经铺开,但通往未来的路上从来都不平坦。蚂蚁的灵光面前,横着几座不容易迈过的坎。

成功之前还需要迈过三道坎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骨感。灵光的征途,从它出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是一场硬仗,前方至少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外部红海的激烈竞争。当前的 AI 应用赛道,已经不能用拥挤来形容,巨头与创业公司的产品在功能上正急速趋同。DeepSeek、豆包、Kimi、文心一言等大量 AI 应用,都在争夺用户入口。

灵光引以为傲的 " 闪应用 " 功能,固然新颖,但也面临着用户习惯教育的巨大成本。在众多选择中,用户是否愿意为一个 " 生成小程序 " 的需求而专门使用一个 App?它必须快速证明,其功能集成带来的便利,能够超越用户在不同 App 间切换的惯性。否则,容易陷入投入巨大却反响平平的窘境。

第二道坎,是内部体系的协同与博弈。在阿里体系内,AI 产品线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与灵光几乎同时推出的 " 千问 ",被阿里视为跟 ChatGPT 全面竞争的 C 端 AI 产品。此前夸克也被阿里视为在 AI to C 领域的重要布局,定位为 AI 旗舰应用和智能搜索入口。

现在蚂蚁又推出灵光,三者如何实现清晰的市场定位和用户导流,避免 " 左右手互搏 " 和资源内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内部考题。

如果内部都无法理清这场 " 兄弟竞赛 ",那么传递给市场的,只能是混乱和模糊的信号。这考验的,是蚂蚁乃至整个阿里体系高层的战略定力和协调智慧。

第三道坎,是跨越用户习惯的 " 认知鸿沟 ",这是所有新产品都要面对的根本性难题。

灵光的三大功能与全模态输出看似全面,但仔细一想,用户现有的需求已被成熟产品满足:复杂工作可以在电脑上用专业软件,临时查询可以用微信里的 AI 搜索。用户凭什么要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去下载并使用一个全新的 APP?

它如何说服用户,将这些分散在各处的需求,整合到灵光这一个连贯的体验中,并形成高频使用的依赖?从 " 有产品 " 到 " 有人用 ",再到 " 有人爱用 ",是灵光必须跨越,却也最难跨越的难题。

在 AI 这场注定漫长的征途中,蚂蚁亮出了颇具特色的武器,但最残酷的战役才刚刚开始打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