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鲨导读:" 不折腾,毋宁死 "?
编辑 | 卢旭成
" 鸭脖大王 ",居然开起了餐厅。
近日,有媒体报道,绝味食品在深圳科兴科技园开了一家 " 小煲砂锅菜 " 餐饮店名为 " 绝味煲煲 ",一百平方米的空间,客单价 25 元。
这并非绝味食品的第一次尝试。今年 7 月,绝味食品在长沙开出全国首家 " 绝味 plus 休闲餐厅 ",主打 " 炸卤 ",配上特色小吃、啤酒、主食、甜食,产品锁定 8-28 元价格带。门店装修是年轻人喜爱的 ins 风,试图以 " 休闲 " 场景切入,探索餐饮堂食新模式。
实际上,不止绝味食品,近年来,一大批餐饮巨头都在忙着搞 " 副业 ",纷纷推出自己的 " 副牌 "。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2024 年,有 16 个餐企开出 21 个子品牌或副线,涉及咖啡、新茶饮、烧烤、火锅、快餐等多个赛道。
2025 年," 打副牌 " 似乎成为了众多餐饮企业的 " 明牌 "。为何中国餐饮企业要拼命地 " 折腾 "?

" 副牌 " 变 " 明牌 "
中国餐饮企业 " 爱折腾 " 的基因,由来已久。早在 2013 年,全聚德、小南国、外婆家等餐饮企业都开始推出副牌,但真正既叫好又叫座的副牌却并不多。
将副牌 " 玩出花样 " 的还要属海底捞。最初,海底捞凭借 " 服务至上 " 的差异化策略迅速扩张。但随着门店数量激增,品牌定位逐渐模糊,消费者对 " 海底捞 " 与 " 海底捞旗下品牌 " 的认知混淆。
于是,在 2015 年前后,海底捞开启了两个行动:第一,收购了第一个子品牌 U 鼎冒菜,开始了对副牌餐饮生意的试水。U 鼎冒菜主打川味快餐,巅峰时,U 鼎冒菜在全国拥有 45 家门店,但窄门餐眼显示,目前其仅剩一家在营门店。
第二,推出副牌 " 蜀大侠 ",主打 " 川味火锅 + 年轻化 ",定位中端市场,与主品牌形成差异化。最初," 蜀大侠 " 是海底捞品牌的延伸,后来从集团剥离。

(来源:蜀大侠官网)
到了 2019 年,在创始人张勇的主导下,海底捞通过 " 广撒网、快速试错 " 的策略孵化了一批子品牌。据餐企老板内参统计,2019-2021 年,海底捞瞄准炒鸡、面食、小吃等快餐品类,推出了 11 个子品牌。
海底捞以及子品牌的扩张,导致海底捞运营成本激增,在 2021 年录得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亏了整整 42 亿元,促使海底捞暂时放缓了副业探索,关停大批子品牌,把精力聚焦在主品牌上。
等到主品牌逐渐恢复元气,海底捞才继续加码副业。2024 年 8 月,海底捞启动 " 红石榴计划 ",成为其副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不同于传统副牌由总部直接操盘," 红石榴计划 " 鼓励员工内部创业,支持店长跨品牌管理。这一模式既降低了总部试错成本,又能依靠员工对市场的敏感度快速调整,契合餐饮行业 " 小而灵活 " 的创新需求。
" 红石榴计划 " 下,海底捞接连推出了小嗨爱炸、喵塘主麻辣烤鱼、举高高自助小火锅、火焰宫 BarBecue、沸派 · 甄鲜小火锅、嗨妮牛肉麻辣烫等 6 个子品牌。
" 一人食小火锅 " 呷哺呷哺,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2016 年开始,呷哺呷哺拓展了副牌——凑凑,主打 " 火锅 + 茶憩 " 模式,走高端化路线,人均价格在 150 元左右。
凑凑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在 2021 年的发布会上,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首次披露凑凑过去五年的增长数据: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 280%,平均 12 天新开一家餐厅,业内将之称为餐饮赛道上的 " 凑凑速度 "。
但好景不长,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难以经常光顾,不得不关店止损。2022 年,呷哺呷哺再次推出烧烤品牌趁烧,继续押注高端路线,客单价高达 250 元,已于 2024 年末全部关店。
直到 2024 年,呷哺呷哺意识到高端赛道难走,转而推出平价副牌 " 锅韵火锅・茶憩 ",客单价回落至 80-100 元,试图用性价比挽回流失客群。
实际上,不止火锅品牌,新茶饮巨头也在 " 跨界 "。比如蜜雪冰城,2020 年全资收购幸运咖后开放加盟,在下沉市场稳步扩张。截至 2025 年 7 月,其全国签约门店总数已突破 7000 家。

(来源:幸运咖官网)
2025 年 10 月 1 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发了个公告,宣布花 2.97 个亿,拿下了 " 鲜啤福鹿家 "53% 的股权。这个主打 6-10 元 /500ml 的现打平价鲜啤的品牌,目前已经覆盖全国 28 个省份,门店超 1200 家。
茶颜悦色也从 2022 年开始,孵化了四个子品牌,分别为古德墨柠(主打柠檬茶)、鸳央咖啡(主打茶咖)、小神闲茶馆(主打手冲纯茶)、昼夜诗酒茶(主卖茶、鸡尾酒的小酒馆),从单一的茶饮赛道迈向多元化业态。
近期,沪上阿姨旗下新锐茶饮品牌 " 茶瀑布 " 也动作频繁。" 茶瀑布 " 是沪上阿姨于去年 3 月推出的子品牌,客群主要以追求质价比的 Z 时代和学生群体为主,目前其门店签约数已突破 1000 家。旗下另一品牌——沪咖,在 2024 年底已经覆盖了 1700 多家门店。
由此可见,在中国餐饮界,通过孵化新品牌以抢占细分市场的 " 打副牌 " 策略,早已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企业多元化布局的标配。

中餐 " 爱折腾 "?
值得关注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巨头的品牌战略显得较为 " 保守 "。它们更倾向于通过菜单创新和门店升级来维持增长,而非盲目创建全新品牌。
比如麦当劳在与快餐巨头的竞争中,更多聚焦在核心产品的优化上,如汉堡的制作工艺、薯条的口感等方面,而非不断开辟全新赛道。德克士作为中国西式快餐特许加盟第一品牌,始终明确自己的核心定位——脆皮炸鸡,并未大肆扩展多品牌矩阵。
而以中国汉堡出圈的塔斯汀,最初主打中式披萨,曾推出北京烤鸭、梅菜扣肉、辣椒炒肉等口味披萨,因披萨业务不温不火,后来才聚焦中国汉堡。但近期,塔斯汀却在时隔六年正式重返披萨赛道。相比之下,中国餐饮巨头似乎更 " 爱折腾 "?

(来源:塔斯汀官网)
一方面,中国餐饮巨头会基于原有品类,不断孵化不同价位的子品牌,比如海底捞推出平价的 " 小嗨火锅 ",呷哺呷哺推出高端品牌 " 凑凑 " 等。
另一方面,中国餐饮巨头会融合其他餐饮品类拓展消费场景,比如海底捞推出的炒鸡、面食、小吃等快餐品类,茶颜悦色推出艺文主题小酒馆,绝味鸭脖开设休闲餐厅等。
在其背后,是中国餐饮巨头的 " 增长焦虑 " ——当一个品牌成功站稳脚跟、模式趋于成熟后,单店的营收与利润天花板便清晰可见。市场的饱和、消费者的喜新厌旧、以及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让开辟 " 第二增长曲线 " 几乎成了一个必选项。
" 推副牌 ",或许是最佳的解决之道。此举不仅能以全新的品牌身份,轻装上阵地渗透至不同消费圈层,开拓全新市场;更能巧妙地与主品牌形成区隔,在捕捉增量机会的同时,确保核心品牌资产不受稀释与干扰。
比如,当消费者对于海底捞的品牌认知已经固化为 " 火锅专家 " 时,强行拓展火锅品类边际效应有限,不如另起炉灶,用一个全新的身份进行战略尝试。
而对于餐饮巨头来说," 副牌 " 的试错成本也明显可控。比如,开一家自助小火锅的投入远低于海底捞标准店,还可以背靠海底捞成熟的供应链与管理体系,同时保持决策的灵活性。这种 " 小步快跑、快速试错 " 的打法,对于中国餐饮巨头开辟第二曲线十分重要。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餐饮巨头旗下 " 副牌 " 能够形成战略协同——海底捞旗下各个品牌的拓展,都将促使蜀海供应链的产能扩张;而蜜雪冰城、幸运咖、福鹿家组成的品牌舰队,则可以在下沉市场的渠道、运营等方面实现深度共享。
不过," 推副牌 " 这条道路也布满了荆棘。品牌之间如何有效隔离,避免内部蚕食?新的品牌理念能否精准触达目标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组织架构与管理精力能否同时支撑多线作战?
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14 年至今,海底捞集团通过内部孵化和外部收购,共布局了 27 个餐饮品牌。但其中超半数已停业,多数品牌存活时间不足 1 年。
" 推副牌 ",本身就是一场豪赌——成功了,企业将构建起强大的品牌矩阵,形成战略协同的 " 护城河 ",造就一个 " 餐饮帝国 "。当然," 副牌 " 退场也不意味着就是失败,对于餐饮巨头来说,自身就有试错的机制,更有抵抗试错风险的能力。
这种近乎本能的 " 折腾 ",是中国餐饮企业的求生反应,并演变成为异常围绕着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 " 赛马 ",勾勒出当代中国餐饮业最真实、最激烈的竞争图景——餐饮巨头们不再满足于单一品牌的成功,而是通过多品牌布局构建抗风险的 " 舰队生态 ",在一次次试错中,押注未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