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怪盗团 13小时前
有泡沫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泡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过去一个月,至少四次有人问我:" 现在的人工智能牛市有没有泡沫?" 我觉得,当然是有泡沫的——任何一场大牛市都有泡沫,从 2022 年 12 月以来持续长达三年的人工智能牛市(注: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纳斯达克,科创板我不懂,也不想评价)不可能没有泡沫。但是,我们必须避免一种似是而非的心态:把这次的人工智能局部泡沫,与 2000 年初的网络股超级泡沫相提并论。

众所周知,1990 年代后期的美股经历了一轮空前的超级牛市,直到 2000 年 3 月崩盘,然后蹦跶了几下,当年下半年彻底宣告无法治疗,进入长达两年多的蛰伏期。在此期间创下资本神话的第一代互联网公司,许多都倒下了,只留下亚马逊等寥寥几家成为新时代的科技巨头;至于计算机软件、通信设备类的公司,就算幸存,往往也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当年的估值。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微软: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市值突破 5000 亿美元的公司,但是等泡沫破裂之后,它收复 5000 亿美元大关要等到 2017 年了。

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出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心态,反复向我们强调:人工智能行业很快要重演上次泡沫破裂的惨剧了!到那时,现在炙手可热的算力产业链、AI 大模型及应用产业链公司,就要像当初的雅虎、eBay、北电网络之流一样,迎来一个大低潮期了。不过,我觉得上述说法完全缺乏常识,因为它忽略了 2000 年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的两大特征:

1990 年代,美联储实行过度的货币宽松,催化了资本泡沫;

当初的互联网行业根本没找到现实的商业模式。

先说第一条。" 格林斯潘是历史上最称职的美联储主席 ",这句话是历史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在第一次网络股泡沫形成的过程中,格林斯潘一边宣称这是 " 非理性繁荣 ",一边又长期维持低利率,直到泡沫发展到史无前例的严重水平,才姗姗来迟地紧缩银根。时至今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格林斯潘治下的美联储对于当年的 " 非理性繁荣 "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这一次,鲍威尔治下的美联储完全不同。自从 2021 年开始,鲍威尔就以不按常理出牌著称,实施激进的货币紧缩(尽管他之前也犯了加息太晚的错误)。本次人工智能牛市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尚未结束时就启动了,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直到 2025 年,美联储才确定进入降息周期,而且降息速度很慢,让华尔街颇有些失望。无论如何,货币紧缩没有影响美股三大指数连创新高。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次的人工智能泡沫,其起源绝不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990 年代末,在低利率环境中,网络股享受了一段幸福时光,等到美联储大力加息之后,幸福就结束了。现在的情况则相反,人工智能公司在高利率环境中就开始享受幸福时光了,而美联储的降息举动对它们显然是有利的。就算泡沫要破裂,货币政策也可以发挥温和的缓冲作用,而不是像 2000 年那样火上浇油。

再说第二条。2000 年前后,整个硅谷乃至整个世界都不知道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会是什么。当时," 消费互联网 " 这个概念还停留在纸面上,如今呼风唤雨的 " 消费互联网平台 " 要么尚未诞生,要么诞生了但尚未上市。当时,资本市场最热衷的概念有几个:第一是 " 鼠标加水泥 ",第二是门户网站,还有就是 ISP(互联网接入服务)。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它们显然都不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正道。

当年的科技巨头普遍在按照 PC 时代的思维方式做互联网业务,典型案例就是微软发动的 "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 ":它真诚地相信,网络浏览器是互联网时代的入口,就像操作系统是 PC 时代的入口,所以要不惜代价打败网景 ( Netscape ) ,甚至不惜付出遭遇反垄断调查的代价。其他科技巨头也是这么想的,例如美国在线 ( AOL ) 就花费重金收购了网景,试图把浏览器和 ISP 服务结合起来,打造新一代的 " 互联网超级入口 "。附带说一句,后来美国在线还与时代华纳合并,试图打造 " 互联网 + 传统媒体 " 的双重超级入口,最后成就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司合并惨剧。

该图片属于 AI 生成

这个时代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人工智能已经初步找到了合理的商业模式。我们先不说算力产业链,只说应用:数以亿计的用户已经养成了订阅某种大模型聊天服务的习惯,为大模型厂商创造了数百亿美元的年收入(不仅包括 OpenAI,也包括其竞争对手)。企业客户通过调用大模型 API,也贡献了类似规模甚至更大的收入。2025 年,大模型及应用厂商的收入规模,是 2000 年的初代互联网公司完全无法想象的!

请注意:当我们说 "OpenAI 等公司的商业模式尚未彻底跑通 " 时,我们的意思不是 " 它们没有产生大量收入 ",而是 " 它们的收入与综合成本(包括资本开支在内)尚不匹配 "。OpenAI, Anthropic, 以及谷歌旗下的 Gemini, 都可以创造丰厚的营业收入。资本市场担心的是它们收入增长的速度跟不上资本开支增长的速度——这个担心有一定的道理。而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中,几乎没有什么互联网独角兽能拿出像样的收入,哪怕是科技巨头的互联网业务也不例外,比如微软的浏览器业务在商业上完全无足轻重。

因此,在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全球科技行业又经历了大约十年的艰苦探索,才找到了真正适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消费端,是把大量用户创造的内容 ( UGC ) 以及商户结合起来的所谓 " 平台公司 " ( platforms ) ;在企业端,是以云计算和 SaaS(软件即服务)为代表的与互联网融为一体的企业信息服务。这两端都出现了一批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遗憾的是这个探索过程实在太长了。严格地说,2000 年的泡沫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就挤出的比较干净了,接下来的长期蛰伏主要是由于找不到长期增长点,而不是估值太高。

这一次的情况可能会好很多。在局部泡沫不可避免地破裂之后(可能是现在,也可能是几个季度以后),由于人工智能公司普遍已经找到了合理的商业模式," 后泡沫时代 " 的蛰伏期会比较短。当资本市场意识到大模型应用公司能持续带来坚实的收入增长之后,它们对于算力产业链及云服务公司的疑虑也会一并打消。届时,我们可能又会迎来长达数年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公司价值重估——这一次不是泡沫,而是像 2011-2019 年那样的漫长而温和的长期增长。

那将是历代价值投资者最期待的 " 长坡厚雪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改造是切实而深远的,历时必然很长。如果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 100 分,那人工智能至少是 300 分,或许 1000 分。人工智能与新能源、太空探索、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交融,则将创造高达 2000 分乃至 10000 分的影响。这一切都将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这是非常值得期待、非常欢乐的事情!

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是有局部泡沫的。谁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在短期过度乐观了。长期乐观和短期乐观往往不能并存,此时此刻就是这样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牛市 美联储 格林斯潘 纳斯达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