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兽传媒 10小时前
地方“土菜”出圈,却难走向全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既要保持现炒现做的品质,又要实现规模化扩张,还要控制成本——这三者很难同时做到。

烟火气里的土菜狂欢

" 我们现在点餐都会特意问,是不是现炒的。" 在北京工作的李琳(化名)对《灵兽》称," 西贝那次事件之后,感觉身边的人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更明显了。"

在 " 谈预制菜色变 " 的当下,充满烟火气、现炒现做的地方土菜开始集体出圈。

这场 " 现炒革命 " 的背后,是各地土菜的强势崛起。

从湘菜、云贵菜、到江西小炒,从区域品牌到全国连锁,地方餐饮持续火爆。据抖音生活发布的国庆假期消费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地方菜抖音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 76%,徽菜、云贵菜、江浙菜、西北菜等地方菜的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超 1 倍。

从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餐饮热门赛道洞察报告》来看,2024 年抖音平台 " 江西小炒 " 话题视频播放量超 10 亿次," 湘式小炒 "、" 川式小炒 "、" 陕西小炒 "、" 贵州小炒 " 等话题播放量也达到千万级别。

在长沙," 光脑壳 " 这家小店虽然装修简单,却凭借高性价比的湘菜吸引众多游客每日争抢位置。在兰州,吾穆勒蓬灰牛肉面馆 320 平方米的门店,日销牛肉达一千斤。在广州恩宁路,湛记餐馆店内仅 5 张圆桌,满座时容纳约 30 人,却慕名者众多。

这些地方土菜的共同特点是:食材新鲜、明火现炒、性价比高。据红餐大数据,2024 年随着消费者对餐饮消费的态度日趋理性以及对烟火气的追求,各式地方小炒受到热捧。综合来看,人均消费在 50-80 元的各式地方小炒受到消费者热捧。

在南京经营一家江西小炒馆的刘老板称,他的店开业才半年,现在中午晚上都要排队。很多顾客就是冲着 " 现炒 " 两个字来的,看着厨师在明档炒菜,消费者称觉得踏实。

土菜的流行并非偶然,它是消费情绪变化的必然产物。

首先,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度重视。西贝预制菜风波之后,消费者对餐饮业的信任度降至冰点。根据招商银行研究院的测算分析,中央厨房可带来 10%-12% 的利润率提升空间。其中,集中采购提升议价并降低损耗,贡献约 4%;简化后厨操作可减少相关成本约 35%,贡献 4%-5%;后厨面积缩减 60%,贡献 2%-3%。

然而,这种效率追求与消费者体验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当消费者支付了现烹菜品的溢价,却发现吃到的是复热菜品时," 不值 " 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看得见的新鲜 " 成了最有力的信任背书。

其次,是对 " 锅气 " 和 " 烟火气 " 的情感需求。" 今天到处都是预制菜,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带走了生活气。" 一位美食博主在小红书上写道。业内人士指出,很多人哪怕排队一两个小时,也要等一份在章丘铁锅里冒着热气的辣椒炒肉,这种看起来很费时间的行为,其实就是对生活气的期待。

再者,是性价比的回归。2024 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 39.8 元,同比下降 6.6%。在价格战席卷全行业的背景下,地方土菜凭借 " 家常菜价格 + 餐厅品质 " 的定位,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痛点。

最后,是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成都砂锅菜、贵州酸汤火锅等地方特色美食在近两年火爆出圈,带动了餐饮多个热门赛道的发展。消费者不仅是在吃一顿饭,更是在体验一种地域文化。

全国化的 " 不可能三角 "

虽然受到消费者追捧,但地方土菜却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难以走向全国化。

今年 9 月,一位上海网友发文称," 吃饭皇帝大 " 在上海的所有门店已全部闭店。经核实,该品牌在上海的三家门店页面均显示歇业状态,拨打门店电话也都无法接通。这家曾经在长沙火爆一时的湘菜品牌,在走向全国的道路上折戟沉沙。

" 吃饭皇帝大 " 并非个例。业内人士观点认为,地方土菜在全国化扩张过程中,普遍面临着 " 不可能三角 ":既要保持现炒现做的品质,又要实现规模化扩张,还要控制成本——这三者很难同时做到。

首先,是标准化与手工化的矛盾。

地方土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 师傅的手艺 "。一位在北京开川菜馆的老板坦言:" 我们家的回锅肉好吃,就是因为师傅的火候掌握得好。但这个‘好’很难用标准量化,换个厨师可能就不是那个味了。"

例如,真功夫自主研发电脑程控蒸汽柜,率先攻克中餐 " 标准化 " 难题。但这种标准化,恰恰是以牺牲 " 锅气 " 为代价的。对于主打现炒的地方土菜而言,一旦标准化,就失去了灵魂。

其次,是供应链的区域局限性。

地方土菜之所以 " 正宗 ",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特有的食材。湖南辣椒、四川豆瓣酱、江西米粉——这些食材的区域属性决定了供应链的复杂性。

费大厨为了保证辣椒炒肉的品质,与湖南大学合作种植了 900 亩不同品种的辣椒,最终筛选出一个最合适辣椒炒肉的品种。猪肉则选择宁乡地区的土猪肉。这种对食材的极致追求,固然保证了品质,却也意味着难以快速复制。

" 我们想在北京开分店,但发现很多食材运过来成本太高,品质也打折扣。" 一位贵州酸汤火锅品牌的创始人称,后来只能在北京本地找替代食材,但味道就差了一截。

据相关行研报告,跨区域扩张的地方土菜品牌,普遍面临供应链、管理半径、口味差异等障碍。

再者,是人才培养与规模扩张的矛盾。

一位餐饮经营人士称,培养一个合格的炒锅师傅至少需要 3-5 年。一个 30 家的连锁店,每家店至少需要 3 个炒锅师傅,也就是说需要 90 个师傅。但符合门店标准的师傅,市面上根本一下子招不到这么多。

更重要的是,现炒模式本身就意味着高人力成本。一个预制菜餐厅可能只需要 2-3 个后厨人员,但一个主打现炒的餐厅至少需要 5-8 个厨师。

最后,是口味偏好的地域差异。

一位湘菜馆经营者称,店里在长沙卖得很火的剁椒鱼头,到了上海就卖的费力。上海人觉得太辣了,如果改淡一点,长沙来的顾客又说不正宗。

中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千差万别。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不仅是口味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一道地道的川菜,可能在成都大受欢迎,但到了广州就水土不服。

突围之路在何方

虽然困难重重,但并非没有突围的可能。

业内人士指出,地方土菜要走向全国,关键在于找到 " 标准化 " 与 " 手工化 " 的平衡点。

一种思路是 " 半标准化 "。即将部分可以标准化的环节前置,比如食材预处理、酱料调配等,但关键的烹饪环节仍然保持现炒。

另一种思路是 " 区域深耕 "。与其盲目扩张,不如先在区域市场做深做透。例如,费大厨在全国门店总数已超 200 家,但布局高度集中在长沙、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及部分新一线城市,其中长沙、深圳门店数量最多,其并未进行盲目下沉式扩张。这种克制的扩张策略,反而保证了品质的稳定。

还有一种思路是 " 品类聚焦 "。费大厨专注辣椒炒肉,虽然菜单上也有其他菜品,但 80% 以上的营收来自这一道菜。这种极致的聚焦,既降低了对厨师技能的要求,也便于供应链管理。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地方土菜的全国化,本质上是在保持特色与实现规模之间找平衡。那些能够成功的品牌,往往不是最正宗的,而是最能适应不同市场的。

" 未来的餐饮市场,一定是多元化的。既有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标准化巨头,也有费大厨、光脑壳这样的特色品牌。地方土菜不需要都变成全国连锁,只要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做到极致,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上述业内人士称。

事实上,过度追求规模化,可能反而会伤害品牌。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全国餐饮企业的注册量为 357.4 万家,同比减少了 13.7%,是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整个行业都在收缩的背景下,活下去比做大更重要。

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在 2025 年年会上坦言:"2025 年如果不能突破,南城香将宣告破产。" 在总流水上涨 9%、总销售额 16 亿元的情况下,去年利润下降了 35%。而这位餐饮老兵的焦虑,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困境。

从西贝预制菜风波,到费大厨的排队盛况,再到地方土菜的集体出圈,这场餐饮业的变革本质上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消费者要的很简单:真材实料、现炒现做、价格合理。但对餐饮企业来说,要同时满足这三点却并不容易。

在 " 价格战 " 与 " 品质战 " 的夹击下,餐饮业正在经历一次大洗牌。

那些专注做好一两道菜,坚持现炒现做,不盲目扩张的餐厅,在这个寒冬里活得还算滋润。

地方土菜的出圈,是对餐饮本质的回归。一锅热气腾腾的菜,一间充满烟火气的小店 , 一群认真做饭的人,或许这才是餐饮业最该有的样子。至于能不能走向全国,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正如一位在北京开店的餐饮老板所说:" 与其做一个平庸的全国连锁,不如做一家让本地人念念不忘的小店。"

2024 年,中国餐饮收入达到 5.6 万亿元,同比增长 5.3%。这个庞大的市场,足以容纳各种业态的共存。地方土菜不需要都变成 " 下一个海底捞 ",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在这个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毕竟,烟火气这东西,从来就不是靠规模化能复制出来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江西 抖音 团购 牛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