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9小时前
六小龙的乌镇信号:AI创业从拼模型进入拼场景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AI 大模型工场,作者 | 西梅汁,编辑|星奈

烟雨朦胧的乌镇,总是科技叙事的好背景。2025 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再次在这里启幕,而今年最受关注的不是哪家巨头的新发布,而是一场 " 六小龙乌镇对话 " 的圆桌。

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六家被称为 " 杭州六小龙 " 的企业,同台出现。这是它们第一次在公众视野集体发声,也是在 AI 浪潮退去虚火后,中国创业者最值得关注的一次集体亮相。

这六家公司横跨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空间智能、大模型与游戏文化五个领域,看似各行其道,实则共享同一逻辑:让 AI 重新理解世界。

从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堆叠,走向智能时代的认知建构,从流量逻辑转向智能逻辑,这是杭州这座城市,也是国内 AI 创业生态的真正转折点。而杭州,这个被称为 " 数字中国原点 " 的城市,正在经历从互联网向智能制造的第二次跃迁。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4944 亿元,同比增长 22%。研发费用达 390 亿元,同比增长 14%,关键技术持续突破。

这场 " 六小龙 " 的同台,不只是六家公司的故事,它是一座城市、一代创业者、一种创新机制在 AI 时代的集体写照。

六条路径在乌镇交汇

宇树科技的故事几乎是中国具身智能崛起的缩影。从 2016 年公司刚成立时只有 3 个人,如今已经发展到 1000 多号人。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 王兴兴回顾了机器人的快速进化:" 今年,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很多机器人都可以跳舞或者表演。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全球共同努力在机器人领域做出了很多优秀成果。"

机器人行业的突破来自于 " 全球共创 "。王兴兴指出,我国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如今,宇树科技的产品被卖向全球,许多顶尖实验室、高校、公司纷纷开始在其机器人上开发软件。

行业数据印证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机器人行业收入同比增长 29.5%,生产了 59.5 万台工业机器人和 1350 万台服务机器人,这两项数据均已超过 2024 年全年总量。

王兴兴认为 "AI 加速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具身智能领域 " 已经有点像‘做梦一样’,很多科幻片中的事实已经变成现实 "。面对未来,他充满信心地预测:" 可以想到,明年或后年,机器人行业的惊喜可能比今年还要多一点。"

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的创业之旅始于哈佛大学。" 我当时经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 ",他和团队 " 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脑机接口,后面发现这项技术真的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比如帮助说不了话的孩子重新说话。"

2018 年,韩璧丞决定将公司从美国迁回杭州,企业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他从解决最迫切的需求切入,沿着从 " 痛 " 到 " 大 " 的技术路线来规划产品。

" 痛 " 就是从残疾人等最需要脑机接口技术的人群切入。强脑科技研发的神经控制假肢技术,已经能帮助肢体残疾人通过 " 意念 " 控制假肢完成写字、弹琴等精细动作。" 大 " 则是要拓展更大领域,比如该公司将推出睡眠产品,帮助失眠的人睡得更好。

中国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将 " 脑机接口 " 列入要大力发展的六大未来产业里。韩璧丞表示:" 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去把这个事情做好。"

对于脑机接口的未来,他展望道:" 很多著名的人工智能理论都受到了神经科学的启发。现在我们用 AI 帮助人类攻克难以解决的脑科学问题,这形成了一个美妙的闭环。"

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煌看到了空间智能将是继大语言模型之后的一大重要领域,是机器人应用于物理世界的重要基础设施。

" 互联网的数据规模会走到尽头,AI 便是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新阶段。" 在黄晓煌看来,未来将会是一个充满机器人的世界,每个人甚至会有多个机器佣人提供服务。" 那时不仅在生活环境中,在工作环境中也将有大量机器人,更需要空间智能技术来统一管理、指挥机器人,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

据了解,群核科技团队在几年前就发现大语言模型的规模化法则在空间推理中依然适用,但当时还没有太多应用场景和产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正叩响空间智能技术加速应用的大门。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对过去 10 年的最大感受就是 " 变化 "。他回忆道:"10 年前带着机器狗参加展会完全是个新鲜事,现在机器狗在展会上已随处可见。" 如今,他们不仅制造机器狗,还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朱秋国说:" 今年我们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最终目标是在一些危险场景代替人、帮助人。"

产品研发遵循着 " 以终为始 " 的理念,紧密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就在今年,云深处科技发布了全球首台可以走到室外的行业级人形机器人。

朱秋国强调:" 人形机器人最终是要在危险、恶劣、复杂的场景中代替人,帮助人解决问题。未来,机器人会变得更具有防护能力,更多地走向室外,哪怕刮风、下雨或者倒在水沟里,都能扛得住。"

游戏科学创始人、CEO 冯骥打造的《黑神话:悟空》全球热销,成为 2024 年现象级的文化产品。但在他看来,游戏科学的成功是站在 " 巨人的肩膀 " 上取得的。

冯骥提到,追溯整个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在长达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中国已经发展为全球用户数最多、市场规模最大的游戏市场,这个产业培育了大量的用户和人才。

他特别分享了一组自己观察到的数据:去年全球最赚钱的 10 款游戏中,有 4 款由中国团队研发,另有 3 款有中国投资或参与。" 我们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一朵‘浪花’。" 冯骥表示,也许游戏科学选对了题材,找对了时间和商业模式,但也不能忘记,中国还有很多做得好的游戏公司,是所有企业的共同创新推动了产业发展。

深度求索自创立之初,就选择了开源路线,以追求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DeepSeek 通过开源策略,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了可复现、可负担的 " 以软补硬 " 技术方案。

DeepSeek 资深研究员陈德里在对话中强调了开源的价值:" 在与社区的技术开发者交流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有意义的反馈,这反过来也推动了 DeepSeek 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始终相信,技术开源能带来更好的合作和共享。"

对于 AI 发展的未来图景,陈德里认为:" 在本轮 AI 革命中,我们还处在上半场,甚至是上半场的早期。" 他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存在诸多问题与瓶颈,但技术的发展往往具有 " 加速度 "。" 如果将目光放远至 10-20 年后,在通往 AGI 的过程中,一旦跨过某些关键节点,AI 技术将迎来爆发。"

技术狂欢后的考题

过去几年,中国 AI 创业者在高强度竞争中完成了从 0 到 1 的艰难突破。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突破 424.3 万家。2025 年 1 至 10 月,AI 领域亿元级融资达 139 笔,总额突破 600 亿元。

但当技术的光芒开始触及现实的天花板,今年的乌镇圆桌上," 六小龙 " 的负责人们不再谈论参数和算力,而是开始思考,当技术的狂欢落幕,什么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力量?

AI 投资的逻辑也在发生转变。IT 桔子数据显示,今年亿元级融资中,具身智能已超越大模型,成为最吸金的板块,73 家企业斩获超 200 亿元融资,占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资本正从盲目追逐概念,转向对有收入、有订单、有量产能力企业的青睐。

头部效应愈发显著。月之暗面、智谱、Minimax 三家公司揽获超 20 亿元融资,坐拥约 200 亿元估值。更多创业公司则必须证明自身的商业化能力。

IO 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占祥表示:" 无论是能马上落地的成熟路线,还是像存算一体、光子计算这样更前沿的方向,都是值得关注的。"

而在乌镇对话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提到,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内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还得益于机器人大模型的开源算法。

这代表了创业公司定位的转变,从技术孤岛到生态共建。

云深处科技的转变更具代表性。其创始人朱秋国坦言,2018 年前后团队曾沉迷于解决机器狗橡胶垫磨损、发热等技术问题,如今则更关注如何适配真实应用场景。" 我们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最终目标是在一些危险场景代替人、帮助人。"

" 沿途下蛋 " 成为很多公司普遍的发展哲学。这意味着不会等待所有技术都完美成熟,而是优先将已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垂直行业中解决实际问题。

" 六小龙 " 的崛起并非偶然。杭州产投董事长潘晓晖表示," 我们什么都没做,‘六小龙’是自己出来的。" 浙江大学一位院士曾这样总结杭州的竞争力:" 校长不管院长,院长不管教授 "。这种信任专业、赋能个体的文化,正是创新得以自由生长的核心。

开源共创成为生态构建的关键。DeepSeek 自创立之初就走开源路线,陈德里坦言:" 在与社区的技术开发者交流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有意义的反馈,这反过来也推动了 DeepSeek 自身的发展。"

群核科技的经历同样印证了开源的价值。公司 2021 年开源了空间数据集,也为之后在空间智能领域的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产品方案负责人杨斌表达了类似的生态观:" 阿里云做的事情,就是做最好的模型,然后开源出来让大家应用。"

尽管前景可期,具身智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王兴兴以数据采集为例指出,相比大语言模型有充足的互联网数据,机器人领域则面临模型结构与数据量不足的问题,各厂家机器人不同导致采集数据不一致,同时在触觉、视觉应用及摄像头安装位置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商业化是另一个瓶颈。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 NANDA 项目发布了一份题为《生成式 AI 鸿沟:2025 年商业 AI 现状》的报告。报告指出,尽管企业在生成式 AI 项目上投入了 300 至 400 亿美元,但 95% 的组织并未获得任何商业回报。

面对 AI 的迅猛发展,科创企业也清醒意识到技术规范的重要性。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分析,AI 革命一方面赋能个人,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导致科技优势过度集中的风险。

陈德里从时间维度分析:" 短期看,人机协同可实现 1+1 大于 2 的效果;但中长期来看,某些工种确实会被 AI 替代,科技公司应扮演好守护者角色。"

智谱 CEO 张鹏坦言行业存在泡沫,但他认为 AI 技术的天花板足够高,甚至可能是 " 人类最后一次通用技术革命 "。他真正担心的是两种更深层次的风险:内源性风险,即技术本身的颠覆;外源性风险,即安全和伦理问题。

尽管如此,乌镇圆桌上的 AI 创业者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当技术迈过关键节点后,会迎来跨越式发展。" 多位与会者表示,AI 发展进程势不可挡,推动可信 AI 需要技术与监管协同发力。

当 AI 从理解语言走向理解世界

在乌镇的对话上,六小龙聊的是公司故事,但它们的路径指向同一个方向:AI 要走出文本世界,进入物理世界。

而就在乌镇峰会结束没多久,斯坦福大学教授、"AI 教母 " 李飞飞发表了一篇长文博客,并在文中详细解读了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并称 AI 的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就是构建真正具备空间智能的机器。

文中还论述了 AI 发展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迁移的本质,AI 不能只理解语言,它必须理解世界;不能只生成内容,它必须能够行动。如果说 GPT 类语言模型推动了 " 认知层 " 的革命,那么世界模型则指向 " 理解—预测—行动 " 的全链能力。

六小龙在此刻也显得格外具有象征意义。李飞飞提出,世界模型的关键由空间理解、动作能力、环境交互三部分组成。如果将这一架构放到杭州的六家企业身上,会发现一个意外但合理的对应。

群核科技在构建 AI 的空间理解,宇树和云深处在构建行动能力,强脑科技在构建人类意图的感知解码,游戏科学打造虚拟世界作为训练环境,DeepSeek 则通过开源模型提供知识底座。

这六条路径看似分散,实则共同构成一个更具物理性的未来 AI 框架。中国 AI 创业者也似乎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逼近 " 世界模型 " 所要求的能力边界。行业从 " 理解文本 " 走向 " 理解世界 " 的迁移。

从技术视角看,世界模型的概念并非才出现。但真正将其推向产业化条件的,是三个变化:

第一,文本世界的数据已经逼近天花板。正如群核创始人黄晓煌所说:" 互联网的数据终会走到尽头。" 要继续突破,AI 必须进入物理世界、空间世界。

第二,具身智能的大规模商用正在打开数据源。宇树、云深处的机器人正在形成 " 真实世界交互数据 " 的采集能力,这一点是纯 NLP 模型永远无法获得的。

第三,中国的智能制造与游戏产业为世界模型提供了天然的 " 双轨环境 "。一边是高度成熟的制造链,另一边是超大规模的虚拟世界供训练。

所以,六小龙并不是 " 凑在一起 ",而是 " 自然长出来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的原点,其产业结构本就更接近 " 物理世界 ",更强的制造能力、更密集的工程师文化、更快的市场反馈机制,使这里成为世界模型落地的最佳试验场。

李飞飞提出的 " 空间智能是 AI 的下一前沿 ",在乌镇被六小龙用现实证明,下一阶段的 AI,不是参数再翻十倍,而是与世界发生更深的耦合。

如果说上一轮 AI 竞争是 " 谁跑得更快 ",这一轮竞争就是 " 谁走得更深 "。从数据到物理世界,从内容到行动系统,从互联网逻辑到工业逻辑,中国的 AI 创业正在完成一次时代跃迁。

李飞飞给出了理论解释,六小龙提供了产业证据,而杭州作为城市,成为这一跃迁的现实舞台。这可能是 2025 年乌镇峰会真正的信号:AI 行业正从 " 拼模型的上半场 " 进入 " 拼世界理解的下半场 "。下一代智能,不是更大的模型,而是更深的世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机器人 乌镇 王兴 杭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