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5小时前
如何成为华为的“好”朋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华为的朋友有很多,但销量好的不一定也有很多。

2025 广州车展开幕前的前三天,华为对于汽车产业的渗透,以一种由浅至深的渗透就已经开始显现。11 月 18 日的岚图泰山上市、19 日的启境沟通会、20 日的华为乾崑生态大会、21 日广州车展上多个汽车品牌展台上的华为元素 .......

华为在此刻,真正展示了全盘的布局。尤其是在广州车展上,鸿蒙智行有单独的展台,华为乾崑也有单独的展台。前者展示了 "5 界 " 的全产品矩阵,后者展示了最新的启境和奕境 "2 境 " 以及华为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所有技术。

很多人都在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华为在鸿蒙智行的 "5 界 " 之后,还要推出华为乾崑的 "2 境 " 或者之后的更多境字辈品牌?鸿蒙智行和华为乾崑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传闻中的内部红蓝军赛马吗?

其实,无论是对于华为来说,还是对于与之合作的车企来说,这是一个最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只要是 " 境 "" 界 " 的相关车型,一定会搭载华为最新的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双方都是从源头开始就产生了深度合作,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再回到过去几年,业界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哪家车企的 " 含华量 " 最高。这个问题和上面那个问题本质上是想通的,很多车企都说自己的 " 含华量 " 最高。但是今年这个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在华为的迅速扩张下,大家的 " 含华量 " 基本上是一致的。

当大家站在统一起跑线,这种 " 车均华为 " 的设定成为所有车企心照不宣的默契。但有一点可以关注的是,除了华为的智驾和智舱真的能够带来体验上的领先优势外。在华为的赋能下,这些车企的曝光度和热度一定比非华为系的品牌更高。

当然,从今年广州车展上华为所展示的 " 野心 " 来看,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上推测出,为何华为如此 " 激进 " 的去推出鸿蒙智行的产品扩容,为何还要打造新的 " 境 " 字辈的品牌,以及华为乾崑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

占领用户心智

在 2025 年广州车展上,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布局揭示了智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华为鸿蒙智行展台与宁德时代比邻而居。这代表了一场正在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双向奔赴,智能化与电动化两大核心供应商,正不约而同地从幕后走向台前,共同重塑消费者的购车决策逻辑。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其近年来持续在车展等消费者场景中强势亮相,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晰:通过在 C 端市场建立 " 买新能源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 " 的认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者层面的品牌认同。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购车决策,使电池品牌成为消费者评估电动车价值的重要维度。

无独有偶,华为乾崑与鸿蒙智行此次车展的独立展台及其呈现的完整生态,正遵循着与宁德时代相似的逻辑。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以往日的技术供应商身份,以生态形象集中亮相,其传递的信息不言而喻:智能化体验,已成为继电池之后,定义一款电动车优劣的又一核心标准。

华为此次的展示规模空前,不仅鸿蒙智行 " 五界 "(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首次同台,更联合了从阿维塔、深蓝到东风日产等众多合作伙伴,将华为乾崑智驾 ADS 与鸿蒙座舱的技术魅力直接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这种展示,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用户心智教育: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具备怎样无缝、流畅、智慧的体验。

面对华为与宁德时代这种前台化趋势,车企们的态度并非被动接受,而更多是主动拥抱与合作。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市场,当蔚小理等新势力已建立起鲜明的智能标签,传统车企及转型中的品牌亟需一个能够迅速获得市场认可与技术公信力的通行证。

于是,我们看到本届车展上颇具意味的一幕:众多车企非但不掩饰其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反而将 " 华为乾崑智驾 "、" 鸿蒙座舱 " 作为核心卖点,醒目地标注在展车最显眼的位置。阿维塔、深蓝、智界等品牌,乃至东风日产天籁这样的燃油车,都毫不避讳地展示其华为基因。

这种借势,源于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智能化军备竞赛中,自研技术体系虽好,但其漫长的时间窗口、高昂的研发成本与不确定的成功率,是许多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与之相比,华为提供了一套经过市场验证、且持续迭代的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

选择与华为合作,意味着车企可以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快速推出具备一线智能水准的产品,将自身有限的资源更聚焦于整车制造、底盘调校、设计美学与用户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这是一种在激烈竞争下的理性分工与优势互补。

在这个生态内,华为确保了底层智能体验的一致性,而各车企伙伴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进行产品定义与差异化竞争。这种模式,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行业正从单一产品的竞争,迈入一个更为复杂的体系与生态竞争时代。

然而,任何深度的合作都伴随着挑战。业界也关心车企在拥抱华为强大技术的同时,如何守护自身品牌的核心特色与定义权?当不同品牌的产品都共享着高度相似的华为智能座舱与智驾体验时,车企又该如何打造自己不可复制的护城河?

成靠华为,败则自省

在 20 日晚的华为乾崑生态大会后,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华为的朋友们有很多。包括鸿蒙智行的五界,启境、奕境等新品牌,加上之前的的阿维塔、猛士、深蓝、奥迪等等品牌,目前已与 14 家车企进行合作,覆盖 33 款量产车型。

而本文也整理了目前这 33 款车型的销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像岚图梦想家、方程豹豹 5/ 豹 8、奥迪 A5L、东风日产天籁 · 鸿蒙座舱等这些车型,仅有部分车型搭载了华为的智驾或智舱,但作为参考在销量上就不做具体区别,统一归到该车系中。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在华为的赋能下,由多个品牌共同构成的 " 华为系 " 车型阵营已初具规模。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逐渐显现:在问界、智界、阿维塔、岚图等华为合作品牌中,只有问界系列实现了规模化畅销,其他多数车型销量则相对平淡。

问界能够脱颖而出,首先得益于其品牌认知的先发优势,作为华为与赛力斯最早推出的合作品牌,自 2021 年面世以来历经近四年的市场培育,依托华为强大的品牌背书与渠道资源,成功建立起广泛的用户认知,而智界、享界等后来者则难以在短期内追赶。

渠道资源的差异化投入同样关键,华为将问界纳入全国超千家线下体验店销售,极大降低了市场触达成本,这种支持力度并非所有合作品牌都能平等享有。

更重要的是,问界在产品定位上与主流市场需求高度契合,M5、M7、M9 系列覆盖 25-50 万元 SUV 区间,特别是 M7 以 " 大五座 SUV" 精准切入家庭用户痛点,而其他合作车型如智界 S7、享界 S9 等或因定位小众、定价偏高,难以复制问界的市场规模。

换个角度来看,华为的技术赋能虽为合作车型带来显著竞争力,但其本身并非万能解药,技术优势并不直接等同于市场买单,即便搭载先进的鸿蒙座舱与 ADS2.0 系统,汽车消费仍是多元化决策过程,涉及品牌、设计、驾乘、价格等多重因素。

正如深蓝 S07、传祺 M8 等车型即便有华为技术加持仍出现销量大幅下滑,说明单靠技术难以逆市而行。在华为向多家车企输出相似技术的情况下,差异化竞争能力尤为关键,岚图 FREE、岚图知音等车型之所以能实现显著增长,正在于其在华为技术之外找到了独特定位。

此外,华为内部资源分配不均也影响各品牌表现,随着合作车型增多,有限的渠道、营销与研发资源自然向问界这类 " 嫡系 " 倾斜,其他品牌则面临支持不足的困境。透过这些现象,我们最终看到车企自身能力才是决定市场表现的根本。

产品定义能力首当其冲,问界 M7 成功把握家庭用户需求,以空间、舒适与智能化的结合精准打动目标群体,而不少销量不佳的车型问题恰恰出在定位模糊。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力同样至关重要,问界能实现规模交付离不开赛力斯的制造与供应链积累,而多款车型交付低迷也部分源于产能或成本管控不足。

体系化服务能力则是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问界不仅借助华为渠道,也构建起自有的服务与技术团队,形成全程体验闭环,缺乏完善服务的品牌即便有华为赋能也难以维持用户长期满意。问界通过早期车型的市场验证逐步积累口碑,后发品牌则难在短期内超越。

这也就意味着,华为为合作车企提供了技术加速器,却非市场成功的保证书,从问界的相对成功与其他车型的平淡表现可见,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技术赋能固然重要,但车企的产品定义、成本控制、服务体系与品牌建设等传统核心能力,仍是决定市场成败的最终因素。

对华为众多合作伙伴而言,如何避免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在借力华为的同时强化自身能力、明确差异化定位,才是从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根本路径。未来的汽车竞争必将是体系化较量,单靠技术外包难以构筑可持续优势,华为合作车型的销量分化,正是这一规律的最佳印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广州车展 鸿蒙 宁德时代 起跑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