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商日旅 2小时前
日本药妆店,难再收割中国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商日旅,作者:KYOKU,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日元贬值,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普及,免税柜台的开设,以及中文店员的增加,使得松本清、大国等药妆店理所当然成为中国游客的爆买目标。

不过,近期带中国来的好友去药妆店,没想到却买得很少,并且一直念叨:回去淘宝买,回去看看评价再考虑。

究竟是理智占了上风,还是药妆店的吸引力下降了?

笔者认为,日本药妆店很难再收割一批批中国人的钱了,或者至少难以为继。

确切地说,那些花花绿绿的开架化妆品、护肤品、保健品、药品、零食,虽然风采依旧,但是奇货可居的时代结束了,收割的时代也结束了。

药妆店的意义,是 " 药 "+" 妆 "?

我们后面会聊到 JACDS(日本チェーンドラッグストア協会,日本连锁药妆店协会)对药妆店概念的定义。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 药妆店 " 这个名字就代表了这种特殊的业态。

药?其实中国大陆游客没有特别感冒。

虽然小林制药退热贴、EVE 止痛药都是耳熟能详的爆款,但是咱们并非它的主力人群。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訪日外国人の消費動向》提到,购买日本药品最多的前两名分别是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尤其是台湾人,人均购入单价是 22492 日元,相当于 1000 多人民币。

他们到药妆店,是来 " 进货 " 的。

那么 " 妆 " 呢?同样是日本官方统计,购买化妆品最多的,便是中国大陆。

在《訪日外国人の消費動向 -2024 年年次報告書》里显示,中国大陆旅客购买化妆品的比例最高(54%),远高于中国香港(38%)、中国台湾(33%)、韩国(21%)、美国(17%)。

但这并不代表药妆店能够生意兴隆。叫得出名字的化妆品品牌,多数只能在商场专柜购买,买不知名或开架化妆品的,才会直奔药妆店。

笔者认为,开架化妆品对中国人只会越来越鸡肋。日本的药妆店化妆品,除了 Kate、珂润、美丽芳丝等进驻过中国的品牌,还有日本版完美日记的 " 砍妹儿 "(Canmake),奇士美(KissMe)眼线笔等爆款产品线,其他大多没有在全球流通起来。名称、功能甚至品牌名都是日语,在日生活的外国人都未必能看懂的前提下,游客真会大量购买吗?

其实单论 " 药 " 或 " 妆 ",都无法触及到药妆店吸引中国人的最大问题:药妆店日货在中国已经完全被替代,或者说从未成为主流,从未进入日常。

想一下 2016~2019 年中国人赴日旅游的高峰期,多少人把日本药妆作为送得出手的伴手礼?

当年的爆买驱动力有三:

对日本品质的信任与神话(功效+卫生+包装)

价格落差(汇率+免税)

国内缺货或尚未引进

但现在,首先,国内已并非缺货。目前花王、小林制药、Kisme 奇士美、太田胃散、安热沙、Canmake、Kate 等都有天猫旗舰店,连药妆店一哥松本清也有自己的中国区旗舰店。

与其付出额外旅行成本,还不如在国内买。而且取决于具体种类规格、汇率、运费、促销时段等情况,在中国买反而可能更便宜。以花王美舒律蒸汽眼罩为例,笔者在药妆店看到的价格是 12 片含税 1408 日元(人民币大约 64 元),国内的价格是美舒律旗舰店两盒 101,天猫国际 4 盒 229。跨境电商唯一的 Bug 是:量大才能从优。

其次,日货,难道非买不可?保洁和联合利华等老牌,难道不能替代?中国自有品牌的生命力如此之旺,如今产品规格如此之多,不香吗?

网上有个玩笑:当一个人从频繁找你聊天到突然转向沉默,通常不是此人忙了起来,而是 ta 的聊天对象转移了 ‌。换句话说,欲望被其他地方填补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也是同样的。

短视频平台兴起之后,中国新一波消费品牌大多靠流量兴起,即使是小作坊也可以小步快跑,啥都别管,一把就是干。毕竟,大家既不像当年娃哈哈、农夫山泉那样需要参与铺市率之战,也不需要砸广告费而决一生死,如今谁都能低成本营销,小赚一笔。

据 " 聚美丽 " 报道,2024 年天猫双十一美妆类目 Top10 里,唯一的日货是在 2017~2019 年位列第五的 SK Ⅱ,如今掉到第八;抖音电商发布的护肤总榜显示,头部日系美妆 CPB、资生堂都只是在 18 和 20 名;快手电商平台则是日系未进入前 20。而真正的前 20,不是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等大品牌,就是百雀羚、毛戈平、HBN、丸美、谷雨等国货。

还有一个日货曾独有的优势:种类与规格多。10 年前笔者在药妆店看到一整面墙的牙膏,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在日本,喜欢的女孩类型像 AKB48 那样至少有 48 类,牙膏也能给你凑到 48 种。

但是今天,创意的爆发从供给端转移到了中国。

笔者由于需要运营自己公司的微信小程序,观察到小红书上新火爆起来的品类,例如洗头皂,六堡茶等等。越是小品牌,越是从稀有品类切入,越是奇特且灵活,通过概念、品类、营销、传播等各种方式焕发生机。

况且,很多中国品牌的崛起,就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双十一被爆买的花西子、泊雅、HBN、润百颜、溪木源等,外观、理念都有日系的影子。以前觉得日本药妆像未来,现在觉得它像过去。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口罩事件,让咱们把日本药妆品牌从日常必备清单里面直接划掉。

2019 年双十一天猫销售额 2684 亿元,2020 和 2021 年居然飙升到 4982 亿和 5403 亿元。虽然日货不错,但是大家憋在国内,买不到日货,难道需求就抑制住了吗?曾经的国人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日本买眼药水、东南亚买膏药。现在呢?用国产也不错。炒得火热的 EVE 止痛药,成分不也是布洛芬吗?

不 " 日常 ",就回归了体验、猎奇,日货虽不会崩盘,但是可持续力堪忧。

药妆店是日本线下零售的代表,都说日本零售异常发达,代表企业都有谁?咱们把药妆店、便利店、超市、百元店、堂吉诃德对比着看看。

据笔者观察,有关于 " 日本的过去 "(如失去的 30 年)的文章,比 " 日本的现在 " 似乎流量更高。但笔者认为本不该如此。笔者身在日本,倾向于对于商业长期观察。唯有用发展的眼光看日本商业,才会看到他们如何应对危与机。

"ドラッグストア"(Drug-store)是从 1980 年代左右开始的。那时候日本的药房开始转型,引入了健康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JACDS(日本连锁药妆店协会)的定义里,药妆店卖的是:

医薬品(药品)和医薬部外品(准药品)

化粧品(包括基础、彩妆、敏感肌品牌等)

健康食品(保健品、机能性表示食品)

日用品(洗护、纸巾、清洁剂等)

婴童用品

口腔、护理用品

食品,部分门店甚至开始销售生鲜食品

不是每家药妆店都能买到处方药,有 " 调剂窗口 " 的才行。非处方药(OTC 药)可以在药妆店开架购买。日本把 OTC 分三类,风险越高,管理越严格,有时候光买药还不够,店里的药剂师会来嘱咐几句。

请注意,日本根本没有 " 药妆 " 这个品类,这只是中文世界的概念。药妆店是药(医薬品)、医薬部外品(准药品)和化妆品三类并存。化妆品一般不含药,但 " 医薬部外品 " 会含有经过许可的功能性成分,所以消费者会感觉似药非药的混合体验。

这两年,日本的药妆店业界新闻很多,而且是大事。

2024 年日本药妆店总销售额首次突破 10 万亿日元,比日本连锁药妆店协会(JACDS)设定的中期目标提前了一年实现。2023、2024 年药妆店新增分别 957 家和 682 家,很明显,到了扩张的顶峰。

2025 年 4 月 30 日,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批准了 Welcia 控股与鹤羽控股的经营整合计划,Welcia 在著名的 Aeon 永旺旗下,使得这两大品牌都位于 Aeon 的羽翼之下,直接超越了最知名的松本清。

药妆店彼此之间也是有定位差别的。

松本清以都心 / 旅游区门店著称,营销能力强、品牌识别高,2021 年与 Cocokara 合并,后者的特点是在社区 / 郊区门店网络更强,偏向本地居民的日常需求。

鹤羽与 Welcia"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鹤羽在区域集中开店,非常注重医疗服务,有在线资格确认、电子处方系统、电子病历整合等服务;Welcia 重视 " 医疗 + 社区 ",7 成门店有处方药 ( 调剂 ) 功能。

大国非常吸引游客,门店主要就是在观光区密集地点,而且在大阪起家,大阪市及兵库县分店最多。外语店员多,也有免税柜台。

Sundrug,更多面向本地居民和社区消费,价格合理,功能性食品丰富。

Sugi,会员体系特别强大(积分黏性高),在中部地区,如名古屋所在的爱知县特别突出。

各品牌联手把销售额干到了 10 万亿日元,绝不是因为幸运。日本的药妆店有两幅面孔:景点附近的店铺,选品是旅客爆款和纪念品,大多都能找到一两位中国人店员。

而在稍稍远离景点的地方,药妆店已经更像是个小超市了,不仅有面包、冷冻食品,而且价格比超市还低。笔者上周末在先逛松本清再逛西友超市,结果反倒是在松本清买了鸡肉丸子,冷冻毛豆,去西友就只买了蔬菜。

但其实有些药妆店也开始卖盒饭了,例如松本清的食品强化门店。

很明显,这些非景区药妆店绝不是面对外国游客的,它们面对的是本地人,而且把人们的需求挖得极为细致。日本的人口结构在逐渐变化,以东京这样的城市来说,社区数量增加,居民希望一口气买齐日用品,但超市常常距离较远,便利店则是面积不够大,陈列数量有限。药妆店这时闪亮再登场。

除食物以外,处方药,功能性保健食品也都是药妆店这几年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人类快要阻止不了药妆店的经营范畴了。

药妆店里卖的是日货,咱们最后浅聊几句,日货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其实它们走的是一条另类出海路线。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早年间,除了汽车等强势产业,其他行业,例如日化,并没有花太大精力在 " 出海 " 上,而是自给自足,自成闭环。战后日本汽车产业迅速崛起,石油危机推动国际市场对节油车的需求,日本车企正好踩在浪尖上。

除了汽车,日本在战后也有不少行业出口:电子消费产品(索尼、松下等)、机械设备、精密仪器等。但日常消费品的 " 出海 " 并不像汽车那样系统化。

日货火爆起来,是因为游客在买,并且带回本国,产品因为自身特点(包装、效果、规格种类多、精细化)等带来了流量。一开始是私域的 " 民间流传 ",逐渐在社交媒体上带来关键词搜索,代购们也添了一把柴火,如今小红书这类平台作为放大器,可以精准放大它们的影响力。

所以,日货不是出口,胜似出口。

其实很多日本企业一开始压根没有出海的计划,包装上不带英文,直接立起了一道沟壑,让外国人难以辨认和选择。JPOP 歌曲几乎都是日语名,KPOP 却首首都是英文名,可见一斑。

涝的涝死旱的旱死,日货无心插柳柳成荫,自成一派,精准击中国人的需求 / 伪需求。

酵素 → 不想运动不想节食却想减肥的;

大麦若叶青汁 → 不爱吃蔬菜却想补充膳食纤维的人;

小林退热贴 → 在中国找不到相似产品的妈妈;

热敷眼罩、消臭元 → 轻微养生,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

Canmake → 喜欢挑选品类和色号的学生党。

小林制药的退热贴、胃腸薬、消臭元都有极强的概念性,替代者也不多。但是红麴事件被爆出,这款保健品导致食用者发生肾损伤,与该保健品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 119 人,小林制药累计损失了超过 4.75 亿元人民币。

这直接让全体日货暴了雷:

药妆店日货强调功能性,真的有用么?

这些便宜的保健品,虽说吃不死人但也帮不了人,现在却有人因红麴致死,还有没有下限?

EVE 止痛药虽然管用,但是在其他国家禁用,这怎么回事?

食物很多都带铁、叶酸、GABA 等成分,喝个酸奶就能助眠了,一举两得,但这可取吗?

也有评测号特意号召大家谨慎购买日本药妆,因为在其他国家,药是药,妆是妆,而且日本准许添加的成分太多,可能会不安全。

在这里,笔者的观点是,第一,药妆这个品类只是我们中文的概念,本身无罪,但是日本产品似药非药,千万不能有过高期待,第二,中国药品的禁用成分有一千多种,远多于日本的 30 多种,这并非代表日本更宽松或不安全,而是两个思路不同:

中国是采用 " 成分禁用清单 " 思路,明确列出禁止成分;日本是反证法," 正面清单 + 事前许可制 "(有点像我们之前写过的日本干细胞),其他成分必须证明安全才能用,而非明令禁止。实际上,在日本能用的成分反倒更少。

例如,厚生労働省《化粧品基準》《医薬部外品原料規格》要求日本的化妆品添加剂实行正面清单制:防腐剂 8 种,紫外线吸收剂 30 种,着色剂 76 种;一旦涉及到新功效成分,就要提交毒理数据,等厚生劳动省审批,而审批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日本市场的特殊性便在于,日本人痴迷于 " 功能性食品 " 和 " 医薬部外品 "(准药品)。再归根结底,是老龄化的严重,以及日本政府迫切希望 " 食品功能化 ",减轻自己的医疗负担。

功能性食品不需要像药一样审批,可在超市、便利店大量销售。

含 GABA 就是减轻压力、助眠;

含维生素、铁、叶酸的酸奶到处都有;

饮料、饼干轻而易举地添加乳酸菌;

含 " 脂肪吸收抑制 " 成分的乌龙茶,比正常茶贵一倍。

日本人痴迷于 " 功能性食品 " 和 " 医薬部外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医薬部外品这个品类?因为日本在 1960 年代认为,有些东西功效弱,不能算药,但完全当化妆品管也不安全。医薬部外品应运而生,对它们的要求比化妆品更严:

原料必须在药政体系内备案

功效成分有最高允许浓度

包装、文案不能乱写(会被罚)

对消费者来说有明确用途,不用猜

但是这些产品功效强度远弱于真正的 OTC 药物,企业大张旗鼓地宣称功能,带来似药非药的混合体验,也容易让消费者有不对等的误解。

日本消费者对本国品牌的忠诚度评分在所调研国家中名列前茅。但无论如何," 安全 " 的这层窗户纸一旦被捅破,对于药妆就是灭顶之灾。对于咱们国人来说,就更无须冒险了。

当购物袋变轻了,游客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也更真实了。

药妆收割的是谁呢?首次来日本的大陆游客,大概率被割。

作为 80 后的笔者,十几年之前来日本旅游时也是韭菜之一,进了药妆店,久旱逢甘霖。

当年,在 KPOP 和 RunningMan 的影响下,中国年轻人结伴去韩国,看乱打秀,在乐天免税店扫货。为啥现在韩国旅行不香了?首尔和济州岛是唯二的选择,旅游资源储备不够。

日本的整体旅游储备足够,足以让人们一去再去,但是笔者认为,这反而会让药妆店产品越来越不受宠。

如今已经 N 刷日本的朋友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打卡,而是开始去小众景点。越期待深度游,越不容易被未知搜索迷惑,越喜欢购买限量和特产。《訪日外国人の消費動向 -2024 年年次報告書》统计,药妆店这几年的热门,已从眼药水、退热贴、蒸汽眼罩、面膜,逐渐转向于限定包装的食品(比如抹茶味、柚子味)和地方联名商品。

带回去 → 在当地体验

购物炫耀 → 照片炫耀、吃喝体验炫耀

药妆收割 → 银座大牌、地方手作、限定体验

我们那一代经历了国人消费起飞,赴日旅行自由化,汇率从高到低(到 " 底 " 了),社交媒体信息不对称,如今对日货路转粉,又粉转路。

而且我们也老了,35 岁之后购物愈发谨慎。不需要的、功效不明确的,一概不买。

年轻一代呢,他们去药妆店进货吗?不,他们进的 " 货 " 是动漫周边。我在早大的 95 后同学回到日本只因 " 吃日谷 "(粉丝或玩家买日本的手办、海报、徽章、限定周边等),一边进货,一边承认,物美价廉还得看中国。药妆店,压根不是年轻一代出行的主要目的。

人类有了钱就有物欲,物欲也总需要被满足。但人们的选择多了,也便不需要痴情于一个渠道或者一种方式了。

以笔者在日本几年的观察,中国商业的迭代速度像天上一天,日本像地上一年。当中国产品的推陈出新越来越快,消费者的认知速度越来越快,日本旅游供给越来越深,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会走向更平衡的状态:

不是 " 狂热 ",不是 " 迷信 ",也不是 " 收割 ",而是各取所需、按需付费、用脚投票。

这才是一个成熟的跨境消费时代。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化妆品 中国人 日本 香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