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经 3小时前
当“大空头”关掉基金,开了付费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懂经,作者:经叔,原文标题:《游戏真的变了,当 " 大空头 " 关掉基金开了付费群》,头图来自:AI 生成

如果连 " 大空头 " 都开了付费群,说明游戏真的变了

2025 年的深秋,华尔街发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

迈克尔 · 伯里(Michael Burry),这位在电影《大空头》中由克里斯蒂安 · 贝尔饰演的传奇人物,一个戴着耳机、性格古怪、和整个华尔街唱反调的基金经理,是很多人眼里的 " 反骨英雄 "。

现实中的他一直也差不多:厌恶媒体、懒得受访、靠几条晦涩推文就能让市场紧张十天半个月。

结果 2025 年接近年尾,他性情大变,先是公开骂 AI 泡沫、做空英伟达,接着突然官宣:关掉基金,只管自己的钱;

然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转头在 Substack 上推出一个付费通讯"Cassandra Unchained"(被解放的卡桑德拉),按月 39 美元、按年 379 美元订阅。

没有路演,没有募资 PPT,他只是留下了一句话:" 我没有退休,但这(写作)现在是我的全部重心。"

短短几天,就已经吸引了两万多名付费订阅者,有媒体估算订户数正在逼近甚至突破 6 万。如果按年费算,年化流水已经是千万美元级别的 " 现金牛 "

一个靠做空成名、讨厌被围观的人,关掉基金,跑去当全职写作者,还把所有真正的观点放进一个付费墙后面这不是简单的 " 卖课割韭菜 "。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

从小特朗普开设 50 万美元入会费的私密俱乐部,到风险投资机构 a16z 建立庞大的媒体帝国,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底层逻辑的剧变:

在 AI 制造的无限噪音中,真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叙事;不是仓位,而是频道。最昂贵的资产不再是资金(AUM),而是信任与注意力。

这不是大佬们突然爱上 " 知识变现 ",而是他们比普通人更早意识到:在 AI 时代,媒体不再是附属品,而是一类非常硬的资本。媒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形态。

旧世界的 " 金融资本 " 正在贬值,而一种新的 " 叙事资本 " 正在加冕称王。Burry 关的是基金,守住的是现金和自由;他开的,不只是一个付费群,更是一条新的资产线。

一、权力的三次相变:不只是 " 搞点稳定现金流 " 那么简单

很多人会吐槽:" 他们不是早就财富自由了吗?至于出来赚这点订阅费吗?" 一个简单的答案是:你看到的是净资产,人家盯的是现金流。

投资的世界,是高度不确定的:再厉害的投资人,也会看错周期、踩错风口;基金有回撤,有赎回,有监管,有 LP 的情绪。

而付费订阅、会员制、付费群是什么?是每个月都是实打实的收入;不用承担市盈率压缩带来的股价腰斩;不用给 LP 写一大堆解释风险的信。

从商业逻辑上看,大佬们只是做了一件朴素到近乎冷酷的事:把 " 眼球 " 从免费送人,变成一个可以复利的收入来源;把自己几十年的世界观、判断力、失败教训,变成一种可被订阅的产品;用这条稳定的收入线,去对冲外部世界的剧烈波动。

但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开付费群,为什么大佬纷纷在搞自媒体?

要理解伯里为什么宁愿当个 " 群主 " 也不愿当基金经理,我们必须看清人类权力演进的底层逻辑。正如历史的草蛇灰线,权力的定义在过去五百年里经历了三次剧烈的相变 。

第一次相变发生在 16 世纪:权力等于 " 被记录 "。

西班牙国王菲利二世曾说:" 任何人或物,只要没有被文献记录下来,就相当于不存在。" 那是档案馆和纸张的时代,每一艘从美洲返航的运银船都伴随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只有被记录在案,你才拥有存在的合法性 。

第二次相变发生在 2010 年代:权力等于 " 可见性 "。

硅谷的工程师用代码重写了定律:" 不被谷歌索引,就等于不存在。" 信息从原子变成了比特。在这个阶段,流量为王,注意力经济主宰一切。谁能占据屏幕的时间越长,谁就拥有最大的权力 。

而现在,站在 2026 年的门槛上,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也是最残酷的相变:权力等于 " 定义意义 "。

为什么 " 可见性 " 不再重要了?因为 AI 彻底摧毁了内容的稀缺性。当 GPT-5 和谷歌的 nano banana 可以在一秒钟内生成一万篇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分析文章、一千张精美绝伦的图片时,内容的边际生产成本归零了。

我们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 " 内容恶性通胀 "。在无限供给的信息面前,人类有限的注意力被稀释得一文不值。信息流里已不再是人,而是挤满了机器人和内容,一种由 AI 生成的语义淤泥 。

在这种环境下,仅仅 " 被看见 " 已经毫无意义,你只会被淹没在噪音中。唯有那些能提供意义、建立共识、定义叙事的声音,才能穿透这层厚厚的淤泥。

这就是伯里转型的深层逻辑。投资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资本支出(CapEx),即便强如伯里,也面临着看空特斯拉被打爆仓的风险。

但构建一个付费的信仰社区,却是在经营一种叙事和共识,甚至 " 意图经济 ",不仅安全,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强力杠杆。

在这个新时代,稀缺的不是股票代码,而是对未来的解释权。当伯里通过《Cassandra Unchained》向你输送一种 " 世界观 " 时,他不仅是在收割你的订阅费,更是在预编程你的投资决策。他不想做在市场波动中冲浪的交易员,他要做那个制造海浪的人。

二、媒体不再 " 附属于生意 ",它本身就是资产负债表的一行

Burry 只是最戏剧化的一个例子。真正的趋势,是整条 " 搞钱最聪明的那条链路那群人 ",都在集体媒体化。例如,顶级风投 a16z、彼得蒂尔旗下的 Founders Fund、All-In Podcast、以及马斯克本人 ……

为什么?

因为他们发现,在 AI 时代,叙事不再是点缀,而是基础设施。传统的风投是靠 " 渠道 " 吃饭(谁认识创始人),现在的风投是靠 " 注意力 " 吃饭(创始人认识谁) 。

当 Founders Fund 通过犀利的哲学宣言定义了 " 什么是硬科技 " 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给整个行业的认知系统重新编程。当 a16z 通过播客定义了 "Web3 是未来 " 时,他们是在为自己的投资组合进行大规模的 " 意图植入 " 。

这是一种新型的 " 叙事股权 "(Narrative Equity)。

它和你在公司持有的金融股权一样,可以持续增值、可以抵押信任、可以撬动百倍的资源杠杆。在这个新模型下,媒体不再是企业的公关部门,媒体就是企业本身。

把上述大佬或顶尖机构放在一起看,他们有几个共同特征:

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做 " 中间商 "

• a16z 自建完整内容矩阵,从播客到长文、研究报告一应俱全,还挖来《Wired》主编做内容。

• Founders Fund 靠几篇宣言级长文(比如那句 " 我们想要飞车,却只得到 140 个字符 "),就能为整个硬科技投资周期定调。

• 马斯克干脆解散特斯拉公关部门,做起来创始人 IP,用自己的 X 账号当全球发布会。

内容不靠广告变现,而是反向喂养资产

• 投资机构的 " 叙事输出 ",直接抬高 / 托底自己所投赛道的估值。

• 播客、专栏带来的品牌权重,变成项目源、政府关系、监管谈判桌上的软实力。

个人 IP 与机构品牌高度绑定

• All-In 四个人一周闲聊两小时,等于给整个风投行业做了一次实时 " 共识更新 "。

• 他们不需要流量报价单,只需要让市场习惯用他们的语言描述世界。

媒体,在他们手里不再只是 " 宣传渠道 ",而是一套完整的协同系统:上游影响舆论和政策;中游塑造赛道故事和估值想象;下游用内容吸引创业者和 LP。

他们不是在顺便搞搞媒体,而是在用媒体,给自己的资本加上一个更厚的护城河。

媒体即资本,不是一句标语,而是一张正在展开的新资产负债表:

左边是服务器、电费、模型算力;

右边是订阅、赞助、付费群,以及一层层被重新切割的信息阶级。

真正的问题不是 "Burry 怎么又来唱空了 ",而是:在他和一整批顶级聪明人,把自己都武装成媒体之后你是选择做这张表里的资产,还是学着做一点点自己的资本?

三、AI 把公共平台变成粪坑,好内容开始私有化

促使伯里、a16z 以及无数认知精英退回 " 付费群 " 的另一个推手,是我们所处的公共互联网环境的全面崩塌。

早在几年前," 死网理论 "(Dead Internet Theory)还被当做阴谋论,但现在,它已成为每个人都能感知的肉身现实。

请看一眼现在的公共社交媒体,无论是 X(推特)、Facebook 还是国内的微博、抖音,正在发生什么?

Facebook、X 的平均互动率已经跌到 0.15%;Instagram 年度互动率下滑 24%;TikTok 的增长进入平台期;信息流充斥着 AI 拼接的假新闻、色情漏斗、无穷无尽的 " 免费图片 "" 效率秘诀 ",真正的真人内容被算法边缘化。

刷 X、抖音、小红书,你会发现:

人脸越来越假,文案越来越像是一个模板改出来的;同一个梗,被不同的账号重复碾碎、反复榨干;夹在一堆 " 免费图片 "" 效率秘籍 ""XX 只需三步 " 的内容中间,你几乎分不清哪些是人写的,哪些是模型拼出来的。

这不是错觉。AI 大幅降低了内容生产成本,结果是:垃圾信息的产量呈指数级爆炸;平台的推荐算法,只对 " 停留时长 " 和 " 情绪反应 " 负责,不对 " 真实 " 和 " 准确 " 负责;你越刷,越难分辨自己是在获取信息,还是在被信息消化。

在这样的主广场里,真话和优质内容的边际回报迅速下降:

你认真写 3000 字深度分析,和别人用 Midjourney 拼几张图 +ChatGPT 生成一段鸡汤,算法眼里差别不大;但只要你试图讲真相、讲复杂度,就会在 " 沉默的大多数 " 和 " 训练有素的喷子 " 之间被撕扯。

于是,好内容开始用脚投票:作者跑去 Substack、Patreon、播客、私密到 Telegram 频道;读者逃进小群、Discord、付费社区、会员俱乐部;大平台自己也开始转向小圈子:Instagram 强调私信,X 推 subscriber-only 圈子,TikTok 测试私域社群。

过去互联网之所以看起来 " 免费 ",只是因为真实成本被广告和数据补贴隐藏了。当你用一个又一个 " 免费服务 ",你本人就变成了商品。

如今,这个补贴正在退潮;获得优质信息的成本,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高

过去免费的 " 优质媒体 ",开始纷纷竖起付费墙;Substack 类平台把一个个作者拆散,想追十个你喜欢的人,就得付十次钱;还有一整层 " 元成本 ":在 AI 垃圾内容海里,先找到 " 值得关注谁 " 的那个过程。

AI 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很讽刺:它让内容生产的成本趋零,却让 " 问对问题、找到人 " 的成本飙升。

这就是为什么伯里要设下 379 美元的门槛,为什么小特朗普要收 50 万美元的入会费。

付费,就是最好的防火墙。

这道墙,挡住了爬虫,挡住了 AI 机器人,挡住了无脑的喷子,也挡住了算法的窥视。在墙内,人们寻找的是一种久违的 " 语境 " 和 " 信任 " 。

伯里的付费群,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代码的地方,它本质上是一个 " 认知防空洞 "。在这里,被算法驱逐的真实人类,试图在末日废墟中重建连接。

四、信息阶层固化与新时代的 " 部落酋长 "

然而,这场从公共广场向私密花园的大迁徙,正在带来一个必然但可悲的后果:信息消费的阶级固化。

在过去二十年,互联网许诺了一个信息平权的乌托邦。巴菲特的股东信和普通散户的分析文章,在物理上是可以被同等获取的。但现在,这一承诺正在破产。

世界正在分裂成两个平行的信息宇宙。

底层:沉溺于 " 奶头乐 " 的数据电池

对于绝大多数不愿意或支付不起高昂 " 信息过滤费 " 的大众,他们将被遗弃在公共互联网的废墟中。他们每天消费的是免费的、由 AI 无限生成的 " 算法饲料 "。

这些内容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刺激多巴胺,引发愤怒或成瘾,但没有任何营养价值。他们实际上成为了训练 AI 模型的 " 数据电池 ",在无意识的滑动中被系统收割。

顶层:掌握 " 真理 " 或叙事的部落联盟

而那些拥有资本、认知和资源的精英,正在撤退到一个个封闭的 " 围墙花园 " 中。在伯里的付费群里,在硅谷的私密晚宴上,在顶级风投的内部通讯中,流动着真正的一手信息、深度的逻辑推演和未被污染的市场洞察 。

如今,公开市场越来越像‘二手信息池’,真正的机会只在封闭圈层流动。这标志着 " 后社交媒体时代 " 的阶级结构正式成型,信息的流动方式正在重构:

公共平台:像一个巨大的商场或粪坑,吵闹、便宜、信息爆炸。你走进去,永远处于被推销状态。

小花园:这是你愿意花钱、花时间维护的那几个小圈子:某个 newsletter、一个播客、一个你信得过的写作者的小群。它们规模不大,但你大致知道:这里说话的人是认真的。

新部落:再往上,就是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某个基金经理、某个自媒体大咖、某个思想家式人物。

像迈克尔 · 伯里、马斯克、彼得 · 蒂尔这样的人,就像部落酋长,他们拥有极高的 " 叙事资本 ",负责定义意义、解释世界。他们不再需要大众媒体的加持,他们自己就是媒体,是神谕的发布者。

他们的受众,既是读者,也是部落成员;他们的观点,不只是观点,而是这个群体理解世界的 " 操作系统 "。

以前大家说 " 每个人都是媒体 ",听起来很民主。现在慢慢变成:只有少数人有能力持续当媒体,大多数人只是决定自己跟谁。

部落结构重新出现了:少数人负责讲故事、给方向;一群人围着他,形成一个信息共同体;共同体之间互相对喷,互不说服,却各自构造出一个自洽的宇宙。

在这个格局里,媒体这个东西,已经不再是 " 发发稿、做做视频 " 的技能,而是一种组织人的能力。

如果说上一代的贫富差距来自于资产价格(你有房我没房),那么下一代的差距将来自于 " 信息壁垒 "(我在伯里的群里,你在刷 Tiktok 的 AI 视频) 。

如果从阶层角度看,后面的分化会更加残酷。粗暴一点,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层:被 AI 内容喂养的大多数

• 每天的信息主要来自短视频、热点推送、平台推荐;

• AI 生成的内容,和真人内容混在一起,分不清,也懒得分;

• 决策依靠情绪和故事,投资靠 " 听说 " 和 " 这次不一样 "。

第二层:咬牙付钱买信息的中间层

• 开始给几份认真做事的媒体付费;

• 会挑一两个值得信任的作者或播客长跟;

• 偶尔买一些偏专业的报告、数据服务,尽量不做 " 信息难民 "。

第三层:用信息赚钱的认知少数派

• 自己就是信息生产者、叙事制造者;

• 他们一边投资,一边写作、录播客、开群,把自己的世界观打包售卖;

• 收到的钱,不只是内容费,更是别人用真金白银交出的信任," 请你当我看世界的向导 "。

Burry 从基金经理变成付费通讯作者,本质就是从第二层,往第三层移动的一次公开操作。

而对绝大多数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你是愿意一直泡在 AI 内容的海里;还是愿意每年拿出一小部分钱和时间,为你的 " 信息上游 " 做几次更认真的选择?

这里没有道德评判,只有后果:

• 长期吃垃圾信息的人,世界观会变得又碎又薄,遇到风险时只剩下两个按钮——跟风,或放弃;

• 肯为好内容付费、肯主动筛选信息源的人,慢慢会拥有一套自己的判断系统,而不是每次都等别人告诉你 " 现在该恐慌,还是该兴奋 "。

你不一定要去订 Burry 的专栏,也不一定要加入哪个昂贵的私享会。但至少,需要认真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现在每天摄入的信息,是谁喂给我的?

我愿不愿意为 " 少量但真实的东西 ",付出一点代价?

五、普通人的突围路径:投资自己的注意力,用媒体思维看世界

面对这样残酷的图景,普通人该何去何从?是绝望地沉沦在 AI 的淤泥里,还是有突围的可能?答案或许藏在那些看似矛盾的趋势中。

首先,承认 "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

过去,我们以为用隐私换取免费服务是划算的。如今,我们发现免费的代价是认知的全面污染。

在这个时代,为了获取真实、优质的信息付费,不是消费,而是一种必要的 " 认知安保支出 "。

其次,放弃 " 流量思维 ",拥抱 " 共识思维 "。

不要试图去和 AI 比拼内容的生成速度。你永远卷不过一周 7 天、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的 GPU 集群 。

如果你想在这个时代发出声音,不要追求做大众的扩音器,而要追求做小众的 " 意义建筑师 "。

最后,用媒体思维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当我们说 " 媒体即资本 " 的时候,说的不是某一种行业,而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 对大佬来说,媒体是一条可以定价的收益曲线,是一块新的资产,是一种谈判筹码;

• 对普通人来说,媒体是自己的信息水源地,决定了你头脑里这张 " 世界地图 " 有没有严重失真。

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别再把自己的注意力,当成一块免费送人的东西;别再把 " 随手刷到的一切 ",当成默认的信息来源。

当迈克尔 · 伯里敲下键盘,发送《Cassandra Unchained》的第一篇付费文章时,他实际上是在向旧时代告别。

他告诉我们,那个依靠传统金融牌照、依靠信息不对称、依靠在大众媒体上喊话的时代结束了。

未来的游戏规则属于那些能够构建 " 信任壁垒 "、能够通过" 叙事 "凝聚共识、并敢于在喧嚣的机器轰鸣中建立" 安静花园 " 的人。

在这个 " 死网 " 的黄昏,不要做那个在淤泥中挣扎的数据节点。

去寻找你的部落,或者去建立你的部落。

因为在 AI 时代,唯有真实的连接,是最后的避难所;唯有被定义的意义,是最后的黄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基金 空头 ai 华尔街 英伟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