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连接 2小时前
我在秋招当“伪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面连接,作者:雷欣谣、陈怡睿,编辑:张苹,顾问:王天挺,视觉:pandanap,插画:陈禹,创意:Vicson,出品人 / 监制:曾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的秋招,晚了。8 月 8 日,北京还是夏天,我第一次和朋友聊起秋招。他告诉我,已经有很多公司可以投了。紧接着是一句更可怕的话," 甚至有的大厂已经结束接收简历了 "。

秋招确实提前了。今年,头部互联网公司如京东、小红书等,开启秋招的时间提前了 10 到 20 天左右。在东莞的一家制造厂,秋招开启时间从去年的九月,提前到了八月。去年 5 月,只有 20 多家企业发布了提前批通知,今年这个数字变成 80 家。

你以为职业生涯是一条长长的雪道,以为它会在你毕业时徐徐展开,你要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滴滴出行的 HR 回忆,最先提前的是阿里,因为面试官要全力准备双十一,只能将秋招提前。其他企业为了抢人,也纷纷将时间线前移,另一位大厂的 HR 说:" 越来越卷,下次直接预订娘胎。"

除了提前,秋招的每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AI 面试更普及,企业笔试题像考公的 " 行测 "。行测题更 " 卷 ",文科生要回答潜水设备应用的问题,理科生要理解 " 明清绘画史潮流 "。除此之外,意味不明的性格测试题也越来越多。比如," 倾向程度选择:我经常能听见有人在我耳边说话 "," 二选一:1、我喜欢听性内容的笑话。2、如果有人侮辱我,我就要报复 "。

如果说往年秋招的 " 卷 ",是在极端的报录比下筛选出最优秀的人。今年的秋招," 卷 " 的表象之下是一种脆弱的氛围——校招名额紧缩,用人方和学生都更谨慎地筛选,不敢出错。双方都没有安全感,都在伪装,算计。

互联网上,应届生和企业的对立明显:HR 挑选学生,把学生 " 泡池子 ";学生也在 " 避雷 " 公司,发帖说拿到了 " 屎一样的 offer",拿到 offer 的学生 " 拖三方 ",延迟 offer 确认时间,占着的名额无法放给其他学生。秋招开始后,我和我的舍友(同时也是我的竞争者),默契地不问彼此的进度。只有骂企业时,我们的矛头才 " 一致向外 "。

伪装

参与秋招,表面上的流程是:网申填写信息,投递简历,笔试(最常见的是行测、性格测试和职场模拟),多轮面试,确定录用后谈薪和签订 " 三方 " 协议。

但实际上,秋招的核心是伪装。用人方隐藏意图,用花样百出的题目测试学生的真实能力;学生则要揣测用人方的好恶,打造对方需要的人设。

在线性格测试通常有超过 250 道题,要在 30 分钟内做完。第一次做题时,我一头雾水。一些题目看起来和求职毫无关系:" 请选择符合程度:我能感觉到有不可见的东西在周围。"" 有神秘人通过电视、手机等在暗暗地给我发信号。"" 我觉得有某种力量在控制我的身体。"

没有人知道这些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有人说这些题来自精神量表,是企业为了筛掉可能有焦虑、双相、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同学,所以必须选 " 非常不符合 "。有人说如果你应聘营销岗,就要选择符合,因为 "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恰恰说明你能发现商机。

有同学发帖," 秋招真的在折磨我,这种题一定要二选一吗?" 题目是:如下的二选一问题,我倾向选择:(1)我喜欢听性内容的笑话。(2)如果有人侮辱我,我就要报复。

她选了(2)。评论里,有人说正确答案是(1)。因为 " 选黄色笑话代表能融入职场,且底线比较低;选报复则代表会对上司产生人身威胁 "。

有的题目测试性别观念:" 你认为胖猫事件中谭竹是捞女吗?"" 你是女权主义者吗?怎么看待女权?"

还有的题目暗示公司期望的行为:" 即使领导不要求,我也会主动加班。"" 我乐于接受领导安排的额外工作。"" 看到无人负责的工作,我会主动承担。"

编辑部的同事告诉我,11 年前她毕业后找第一份记者工作时,求职是一件流程简单的事。拿着简历去报社,完成被分配的选题(起底贪官落马)," 做得成就留下,做不成就滚蛋 "。

很难说 11 年前的招聘和现在的秋招哪个更难。往年的秋招很 " 卷 ",用人方提高筛选难度,只为选出那个 " 最优秀 " 的人。如今,秋招的筛选机制不再明确。我做题的时候,搞不清楚企业到底想要测试什么能力。

有一道追踪小球的题:屏幕上八个球,随机标记三到五个,几秒后标记消失。八个球开始乱飞,速度越来越快。答题者必须在十几秒后指出哪几个是最初被标记的球。这样的题会重复十几次。

这道题在 5 年前就已经出现过,并不新鲜。新鲜的是学生 " 进化 " 出了应对这种题的满分技巧:把保鲜膜覆盖在电脑屏幕上,用口红在保鲜膜上画出小球的轨迹。每一道题换一张保鲜膜,既高效,又不伤电脑。

笔试完还要 AI 面试。AI 面试官有时看起来与真人无异的虚拟人,有时是穿着职业套装的卡通人,有时甚至只是像 Siri 的一颗蓝色小球。我要穿戴整齐,化妆,把它当作真人面试官。有时滔滔不绝五分钟,它用平静的语气说:" 你好像没有进行回答。请开始作答。" 所谓 " 追问 ",只是把问题换了一种说法,我却得硬着头皮再说一遍。

有人 AI 面试被 "4 面 4 刷 ",更多人学着 " 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摄像头之外,悄悄竖起另一台电子设备,让另一个 AI 来应对它。我问 HR,你们真的相信 AI 吗?他们说,他们不会信任 AI 的判断,只把它视为一道筛人的关卡。

参加笔试只是基础,为了最终通过企业的考核,应届生们还需要伪装自己。

我的 MBTI(人格类型),INFP,被全网 " 避雷 " 了。互联网上有种说法,这是用人单位必刷掉的类型。"I" 代表内向,"P" 代表没有规划,INFP 被认为懒惰、不受控制。实际上,INFP 被称为 " 治疗师 ",是理想主义者四种类型之一。

小红书上说,INFP 最适合伪装成效率高、工作能力强的 " 天选牛马人 "ISTJ,这个类型处于 "HR 认可的 MBTI" 金字塔的顶尖之一。我学着攻略伪装自己,话术包括:我喜欢做日程表,把工作流程规划得很清晰,而不是拖到最后才赶工;比起关注抽象的概念,我更在意事实,代表我在工作中能够踏实。

" 立人设 " 是最重要的一步,但没有万无一失的人设。有人打算立 " 乐观 social 有狼性有远见 " 人设,缺点是这种人设会被认为合作意识差,没有团队精神。大多数人想立 " 牛马 " 人设,但也有风险。有人说,立牛马人设会被派到更艰苦的地方,或者更忙的部门,估算的薪资和待遇也会更低。

算计

网申投递的时候,一些企业出现了这样的提问:你是否能够提前实习?请填写最早到岗时间。

我和许多应届生都对这项新的规则感到疑惑。以前,在秋招拿到 offer,意味着可以安心准备毕业论文,等到毕业后直接入职。而现在," 提前实习 " 意味着最早 11 月就要以实习生身份入职,并一直工作到来年 6 月毕业。

在小红书,有人发帖呼吁:" 不要接受秋招提前实习 ",放上自己语气坚定拒绝 HR 的微信截图,并将那些接受提前实习的应届生称为 " 工贼 "。

随着秋招的推进," 工贼 " 越来越多。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不敢选择 " 否 ",因为我怕在网申简历关就被刷掉。最终我在网申表格里填下:" 能够提前实习。最早到岗时间服从公司安排。" 至少,那些公司标明了 " 需要提前实习 ",没有挖坑。

更大的 " 坑 " 是:招聘介绍写的是 " 正职 ",面试到最后,HR 掏出了实习合同,开实习生的薪资,并且不保证毕业后转正。

王倩是我访谈的另一位应届生。她投递某互联网大厂时,标明是正职岗位,面试时也三番五次确认,最后企业给她开的却是 " 提前实习 " 合同。

等王倩拒绝后,HR 才告诉她:" 我们的招聘比较灵活,如果面试官觉得你足够优秀,可以转成秋招的岗位。"

秋招前的 " 暑期实习 ",被视为秋招的 " 保底 ",但暑期实习也面对着相同的境况。公司往往承诺有转正机会。但在实际情况中,转正名额 " 狼多肉少 ",且不会公开指标。" 实习生以为是 8 进 4,实际上可能是 8 进 2,甚至是 8 进 0。因为那个名额可能本来就没有。" 王倩说。

王倩朋友所在的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有转正名额,全组人都瞒着那个暑期实习生。朋友心里过意不去,但最终选择了沉默," 因为(她)也只是一个新人。"

究竟有没有入职名额?没有人能给我准确的答案。或者说,名额是 " 薛定谔的名额 ",在打开盒子之前,我只能围着它团团转。

企业留给校招的岗位确实变少了。我访谈的一位 HR 说,从 2023 年开始,他所在的公司缩减了校园招聘的名额,录用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原因是公司本来就在降本增效,用人单位在校招生身上需要投入比社招生更多的培训成本。在 HR 看来,校招生很不稳定,很多学生过了试用期就走了。

岗位减少,流动率变高,用人方更加 " 谨慎 " 地挑人。秋招变成了一场算计。用人方希望学生能通过 " 提前实习 " 适应工作内容,减少培养成本。一位制造厂的 HR 说,他打算明年加上在线测评,增加笔面试的流程," 增加(学生的)沉没成本 " ——这样拿到 offer 的学生会更珍视这个机会。

另一位 HR 告诉我,如果真的不能提前实习,对校招录用影响也不大。但很少有学生敢冒这个风险。

作为应届生,我们只能和其他应届生暗暗算计。王倩在小红书发帖写求职进度,经常收到其他应届生发来的私信,语气往往很亲切,开头便是:" 宝,你现在到什么流程啦?"

王倩总结出一套微妙的规律:如果对方的流程比她快,这段对话很快便会结束。如果流程比她慢一点,对方就会流露出危机感,开始追问她是哪个学校的,之前是什么实习,对两人所处的 " 位置 " 进行判断。

进入秋招后,我和我的同学成为竞争对手。岗位明确标注只招聘 1 人,我们便无法给予对方真正的支持。在宿舍,我和舍友对秋招闭口不谈。唯一热络的聊天是一起骂用人方,只有这时,我们才会 " 统一战线 "。

互害

有一种说法是,秋招 90% 的 offer 集中到了 10% 的人身上,被称为 " 一九定律 "。

我的小红书首页常常把两种秋招的帖子放到一起:要么是 0 offer,要么是手握四五个 offer 待挑选。企业想选择最好的学生,应届生也想选择最好的企业。

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没有多少能用的 " 武器 ",其中一个是 " 发帖 "。互联网上,应届生和企业对立尖锐。企业要求提前实习,转正名额不确定,招聘流程不透明等行为消耗着应届生的信任。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共享信息,同时也发泄情绪。

每当有学生在网上讲述自己求职的负面经历,会迅速变成对该企业或 HR 的集体声讨。广东一家制造业大厂的 HR 高朗,好几次刷到自己给出的 offer 被列表格对比的帖子。

一些学生发帖子说自己收到 " 屎一样的 offer"。高朗强调," 这就是学生们的原话,封面用了屎的 emoji 表情 "。他还看到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讨论," 薪资 7000 以上的 offer 才算 offer,7000 以下是 worker(劳工),5000 以下是 joker(小丑),3000 以下是 loser(输者),2000 以下是 volunteer(义工),1000 以下叫 mer(牛)。"

高朗作为 HR 也不方便下场去和学生沟通。" 挺好的,这不是言论自由吗?黑红也是红。"

另一个武器是 " 拖三方 "。" 三方 " 是就业协议书,涉及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确保学生毕业后顺利入职。一旦签约,毁约可能会涉及违约金。

一些应届生认为,现在学校已经无法真正地给予学生保障," 三方 " 反倒成为一种枷锁。" 三方 " 保障的是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入职,但现在 " 企业单方面违约 " 的风险上升,学校和协议本身并没有办法强制让企业雇佣学生。企业毁约的成本只是一笔赔偿金,有时甚至想办法规避。

因此," 三方 " 更像是学生的 " 卖身契 ",签了三方,意味着学生要放弃之后所有的求职机会。有应届生发帖说,遇到了更满意的 offer,愿意支付解约金,学校却只能等到明年三月统一解约。

于是,应届生们用各种手段 " 拖三方 "。例如学校没开放签订、延后体检流程、邮寄故意选择最慢的渠道等。

这让好几位 HR 都感到头疼:offer 确认速度太慢、反悔率太高了。

"80%学生都在拖三方。" 有的时候,高朗联系到学院,老师却回答 " 早就开了,可以签约 "。面对这样拖延的情况,高朗也没有办法。

" 拖三方 " 也导致一些学生对另一些学生的挤压。手握多个 offer 的学生占着名额不释放,HR 无法去筛选新的应届生。" 部门招 10 个人,发了 9 个 offer,但是签三方的只有 4 个,还有 5 个未确定。" 高朗说," 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想把大家泡池子。"

学生确认最终意向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并且超出了 HR 可控制的范围。比如,8 月初确认的 offer 在 10 月才给予回绝,而那个时候,对应岗位的投递渠道已经关闭,这样的空缺让 HR 们措手不及。

我联系 HR 刘勇的时候,他正陷入被频繁毁约的焦虑之中," 平均一天一个人毁我 "。某岗位三个接受 offer 的同学在一周内同时毁约。

毁约的理由是:离家太远、薪资不够高、不符合期望。刘勇猜测很多学生是用 AI 写的回复,因为互不相识的候选人发来的道歉文段中,出现了一字不差的语句—— " 非常抱歉。这边综合考量后,因为考虑到我的综合未来规划方面,所以我觉得公司岗位跟我不是特别匹配。"

垂直

我本科和硕士都读了新闻系,分别在华中一所 985 和北京一所 211,此前一直在文字媒体实习。

今年秋招,除了媒体,我也投递了一些游戏文案策划的岗位。我不停地向身边的朋友、前辈询问意见,想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份工作。后来我发现,这些担忧都太早了,因为我根本拿不到入场门票。

企业对实习匹配度的要求很高。岗位需要相同," 运营 " 和 " 策划 " 不能跨,不同策划也不互通;游戏品类需要一致,写作风格也要一致,武侠、西幻或者日系,是完全不同的三条赛道。

即使我是游戏发烧友,也有累计上百万字的小说创作和不错的阅读数据,但是,经验迁移已经不管用了。工作之间是 " 有壁的 "。

三年前,和我一起写作的朋友用相似的写作经历,无实习跨行,拿下了国内游戏大厂的文案策划 offer。

今年秋招,近一半的游戏公司在简历筛选环节就刷掉了我,部分公司把我泡在 " 池子 " 里。

走得最远的一家,笔试筛人率高,而我通过了。我很受鼓舞,在和面试官聊了一个小时之后,我收到了拒信,理由是背景与岗位不符。

我立即接受了这件事。在我心里,一份相关实习都没有的我,在简历关就应该被筛掉。

秋招中,院校背景是门槛," 垂直简历 " 则是硬通货,是应届生默认都懂的规则。简历被刷、面试不过、终面 " 横向 " 对比被刷,理由大多可以归结于 " 不够垂直 "。

用更网络化的语言解释:如果之前在肯德基炸薯条,那么就不能去麦当劳做炸鸡。

一份合格的 " 垂直简历 ",至少要有两段强相关的实习,才算够用。对实习企业的 " 档次 " 也有要求,层级分明。如果你想进大厂,那么需要先进中厂,再往前需要先进小厂,像 " 合成大西瓜 " 游戏。

你以为职业生涯是一条长长的雪道,以为它会在你毕业时徐徐展开,你要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因为你会看到无数同学已经滚动了很远的距离,那些才是看上去更有竞争力的简历。

如果是一名本科应届生,大三的暑假就要投递秋招。" 提前批 " 和 " 暑期实习 " 更早,在春季开始。这意味在大三寒假的时候,简历上需要写好两段实习经历。往前倒推,至少大二暑假就要开始实习。

什么样的人在秋招拿到了 offer?王倩目前拿到了 5 个 offer。她告诉我,自己本科期间做了 4 段内容运营实习,硕士期间做了 3 段产品经理实习。为了到大厂当实习生,她马不停蹄地飞往广州、上海,再回到北京,几乎持续了一整年。

她回忆起校园生活," 基本都是零 "。宿舍变成旅馆,舍友们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规划,太垂直以至于分野明显。考公、读博、求职,互相之间没有话题可聊。

校园生活被压缩得越来越短。王倩曾经有一位实习生同事,今年才大二,实习要求每天到岗,她翘掉了学校的课。而这已经是她的第二段实习。

那条陈旧的道理已不适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对于秋招而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只是以前,如果从现在才开始种树,你只能等待春招。

真话

在某一场面试的开头,面试官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你在学校里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是什么?"

我懵了,没答上来。我很重视这场面试,做了充足的准备。我按照小红书上的攻略," 深挖 " 了我的简历,把做过的实习和项目梳理清楚,模拟了我对公司相应业务的理解和创作,并把自我介绍背得滚瓜烂熟。我唯一忘掉的事情是,我仍是一个学生。

学生们没有把自己当成学生,反倒大部分 HR,会把学生们当成学生。我访谈的 5 个 HR 都告诉我:其实没有人信任校招生写在简历上的实习,大多都有水分。实习能学到什么真东西?要看学生在面试展现出来的能力。他们又说:其实我们也不看专业能力,因为肯定没有吧,所以更多看的是学生们的态度。

很多时候,我们在尽力揣测、扮演企业要的 " 态度 "。人工智能初筛时,我们在答题中扮演别的人格。闯过数字化筛选的关卡,我们获得与真人接触的机会,又得扮演面试官偏好的人格。

我以为大多数面试官希望应届生成熟、稳定,可以 " 即插即用 "。但我又看到有大厂品牌经理分享说,企业高管面试的时候,最看重 " 活人感 ",他们希望学生有鲜明的性格,讨厌 " 流水线 " 塑造出来的学生。

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标准,我只能接受。因为面试官负责的是自己的那一关,而我需要满足每一关,才能拿到 offer。

但在一些时候,我也会想说真话。

10 月 27 日,我秋招的最后一场面试,面试官让我介绍一本最近喜欢的书。我很清楚,说出来的答案应该切合岗位需求,规避隐含的 " 风险 ",比如游戏公司并不喜欢提到女性主义。我看向屏幕方框对面的女性面试官,她正在一张很大的白桌子上伏案写下我的发言。她 30 岁左右,没有化妆,戴眼镜,扎低马尾,穿着黑色外套。她低头写字时,只在镜头里面占到三分之一的画面,显得更加瘦小。

那时候已经是下午 6 点,面试持续了 1 个小时。她看起来很疲惫,面试的时候,一直保持着礼貌的点头,没有太多回话。我试探地说着答案,用余光观察她的反应,起初,我是想判断答案的 " 对错 ",后来的一个瞬间,我提到最近在写《罗小黑战记 2》的创作,她多点了几次头,幅度变大一些,挪了挪身子。

我意识到,她不仅是职场面试官,更是一位在文字创作岗工作的女性。结束面试后,她或许还要再工作几个小时,才能下班。在她自己的时间里,她或许会看和我一样的电影、读一样的书。她或许也经历过这样的秋招,坐在面试官对面,惴惴不安,又心存被看见的侥幸。

忽然间,我想向她分享一本我真正喜欢的书。我回答:是《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一刻,我没有把面试的结果放在最前面。

我说:书里面的女主角叫莱农,是一个写作者。书中事无巨细地讲述了她和好友莉拉从童年到老年的生活,工作、结婚、生育、衰老。在我二十出头的这个年龄,恐惧着未来的很多事。但这些讲述给我提供了女性生活的范本,它让我看到,原来我能这样活着,这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启迪,给我带来了珍贵的想象力和勇气。

这是我整场面试回答得最流畅的问题。那些话,我不仅没有背诵过,甚至在之前的生活中也没有细想。我看到,那位女性面试官吸了口气,好像恢复了一些神采,她冲我微笑。我的秋招从八月开始,经历了人生中最混乱的一个秋天后,我没有收到任何一个 offer。我不确定这场面试能否通过,但我希望她听到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滴滴出行 ai offer 职场 曾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