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 2小时前
AI眼镜,一场需要“三重共振”的马拉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 AI 眼镜市场数据繁荣背后,是高退货率与 " 极客玩具 " 的窘境。行业困于技术 " 不可能三角 "、供应链碎片化及场景模糊三大硬伤,陷入 " 厂商赶潮、用户失望 " 的虚火。AI 眼镜破局无法依赖单点突破,关键在于实现技术、刚需场景与产业生态的 " 三重共振 ",这是一场需各方协同的马拉松,而非速成的狂欢。

2025 年,被行业热切期盼的 "AI 眼镜元年 " 来了,但似乎又未完全来。

小米、百度、夸克等科技巨头密集召开发布会,雷鸟、Rokid 等深耕 XR 领域的创业品牌加速迭代新品,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传统运营商也携 eSIM 方案入局。

近 70 家厂商的身影填满了这条赛道,各类产品价格带也从 999 元的入门款延伸至 3999 元的中高端机型,覆盖音频交互、拍摄记录、近眼显示等多重形态。

IDC 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5 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 406.5 万台,同比增长 64.2%;天猫销售数据显示,今年双 11 期间,平台智能眼镜品类成交额同比暴涨 2500%;京东的 3C 数码品类战报也称,平台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飙升 346%。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冷寂——小米 AI 眼镜开售首周销量破 7 万副的辉煌,很快被抖音平台 40% 的退货率泼了冷水。今年第二季度,京东、天猫等平台 AI 眼镜退货率约 30%,抖音平台更是高达 40%-50%。

被寄予厚望的 " 百镜大战 " 并未如期爆发,多数产品仍被困在 " 极客玩具 " 的属性,难以触及大众消费市场。

一边是巨头押注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梦想,一边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现实落差,AI 眼镜这条被预测五年后全球销量将达 14 亿副的万亿赛道,究竟卡在了哪里?谁又能真正打破僵局,带飞整个行业?

01 虚火:巨头赶潮,高增长难掩高退货

"2024 年是大模型元年,2025 年就是 AI 眼镜元年。" 这是去年底科技行业流传的一句共识。如今站在所谓的元年年尾回望,这场狂欢更像是一场集体赶潮——玩家们匆忙入场、快速发布,但真正能留住用户的产品寥寥无几。

AI 眼镜赛道的玩家图谱,早已呈现多元化格局。从技术路径到商业逻辑,不同阵营的玩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打法,但最终都汇入了这场 " 赶潮 " 运动。

互联网巨头们带着生态野心而来。阿里旗下的夸克在 2025 年 WAIC 大会上发布首款自研 AI 眼镜,直接拉满硬件配置:高通 AR1 旗舰芯片、恒玄 BES2800 协处理器的双芯架构。更核心的竞争力藏在生态整合中,深度打通高德近眼导航、支付宝 " 看一看 " 支付、淘宝实时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阿里系产品,试图用场景闭环构建护城河。

百度则另辟蹊径,推出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小度 AI 眼镜,聚焦实时翻译、环境识别等本土化场景优化,主打原生大模型。

硬件派玩家则延续了性价比与技术迭代的逻辑。小米作为手机厂商代表,以 1999 元的起售价拉低行业门槛;深耕 XR 领域的 Rokid 则推出重量仅 49 克的 Glasses 系列,主打轻量化设计和全天候无感佩体;雷鸟创新则通过与博士眼镜联合研发,在 AI 拍摄眼镜赛道站稳脚跟。

跨界玩家与价格屠夫进一步加剧了赛道拥挤。闪极科技联合眼镜品牌 LOHO 推出仅 999 元的 AI 拍拍镜,接入十余家主流大模型,以 " 千元价格尝鲜 AI" 的口号快速抢占下沉市场。李未可更是将产品价格压至 699 元,比普通墨镜还要便宜。

近 70 家厂商的密集布局,催生了短期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但高退货率却揭开了行业虚火的真相并且这种失望情绪在行业内普遍存在。

一位行业分析师透露:" 很多厂商为了赶在‘元年’发布产品,采用现成的模组拼装,研发周期不足 6 个月,根本没时间打磨体验,自然难以满足用户预期。" 用户投诉也多集中在 " 功能与宣传不符 ""AI 交互智障 "" 佩戴沉重不适 " 等问题上。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进一步放大了用户们的不满。目前 AI 眼镜市场没有明确的性能评价体系,而标准缺失的背后,是整个品类发展的仓促与盲目。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早期的国内厂商普遍对标 Ray-Ban Meta,但只学到了 " 音频 + 摄像头 " 的硬件形态,却忽略了其在工业设计、用户体验上的长期积累。Meta 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绑定雷朋的时尚基因,更在于其经过多代产品迭代形成的成熟交互逻辑,而国内厂商大多急于商业化,将核心精力放在 " 堆参数 " 上,却忽视了基础体验的打磨。

更为实际且关键的问题是价格。拿夸克 AI 眼镜 S1 举例,虽然是业内主流的高端配置,但 3999 的售价,对比同样搭载通义大模型、光波导显示且其他配置相似的 Rokid Glasses,后者天猫售价仅为 2969 元起。

" 现在的 AI 眼镜市场,就像 2010 年前后的智能手机行业,品牌众多但乱象丛生。" 一位见证过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行业老兵感慨," 但区别在于,当年智能手机有触摸屏这个核心创新点,而现在 AI 眼镜还没有找到那个能让用户‘非买不可’的理由。"

02 硬伤:技术卡脖,场景模糊难以破圈

AI 眼镜市场的冷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技术瓶颈、供应链短板、场景模糊等多重问题交织的结果。

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未能逃脱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魔咒,厂商描绘的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宏大蓝图,而消费者需要的只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行业追求的是技术参数的突破,而市场考验的是产品体验的落地。

核心困境首先卡在了技术层面。这款几乎需要 24 小时佩戴的智能设备,必须同时满足 " 轻量化、长续航、高性能 " 三大要求,但目前行业尚未能破解这一不可能三角。

续航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硬伤。早期的 Google Glass 因续航不足草草收场,如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内多数产品的官方续航数据在 4-7 小时,但实际使用中开启 AI 交互、拍摄等功能后,续航会大幅缩水。

图 /Google Glass 

为解决这一痛点,厂商们各显神通:闪极科技将电池容量提升至 450 毫安,是 Ray-Ban Meta 的三倍;Rokid 推出快充眼镜盒,20 分钟即可充满电;夸克 AI 眼镜更是创新采用双电池 + 热插拔设计,通过更换镜腿电池实现全天候使用,但这也增加了产品复杂度和成本。

国联证券研报指出,提升 AI 眼镜续航只有两条路径:要么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扩大电池容量,要么研发低功耗专用 SoC 芯片,目前行业主流方案是 " 旗舰芯片 + 协处理器 " 的组合,如夸克采用高通 AR1+ 恒玄 BES2800,小米使用瑞芯微 RK3588,但即使是这样的配置,也难以在算力与功耗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此外,光学显示技术则面临效果与成本的两难抉择。目前 AI 眼镜的显示方案主要分为 MicroOLED 和光波导两大路线,光波导镜片单片成本高达 30 美元;而 MicroOLED 依托成熟半导体生产线,单屏成本可控制在 20 美元以内,但视场角不足的问题始终影响用户体验。

如果说技术瓶颈是行业共同的难题,那么供应链的碎片化则让单个厂商的突破难上加难。AI 眼镜是典型的跨领域产品,涉及材料、光学、硬件、软件、系统、算法等多个环节,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供应链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配日益凸显。

技术与供应链的短板之外,场景的缺乏穿透力同样是 AI 眼镜难以破圈的原因之一。厂商们热衷于宣传下一代计算平台、全天候智能终端等概念,但始终未能找到让普通消费者非买不可的理由。

目前 AI 眼镜的主流功能,基本上都存在可替代性。接打电话、听音乐可以用蓝牙耳机实现,拍照录像有手机和运动相机,导航、翻译等 AI 功能手机 APP 也能完成,且体验更成熟。厂商们推广的场景,往往与消费者日常中的高频强需求脱节。

与 C 端的接不了地气相比,B 端场景的潜力空间显得更大,但尚未形成规模化落地范式。目前 AI 眼镜在工业巡检、医疗培训、物流仓储等领域已有应用,但普遍面临定制化需求高、部署成本高、数据安全要求高等问题,多数停留在尝鲜阶段,未能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场景模糊的根源,在于厂商的技术导向而非用户导向。多数厂商先研发技术,再为技术寻找应用场景,导致产品功能堆砌严重,缺乏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洞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翁冬冬指出:"AI 眼镜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解放双手、拓展视野’,但现在很多产品只是把手机功能搬到眼镜上,没有真正发挥近眼显示、第一视角交互的优势。"

03 破局:生态共振,方能终结 " 玩具 " 宿命

AI 眼镜行业的困局,也并非无解可破。

纵观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转型,从 VR 泡沫到元宇宙热潮的起伏,科技产品的普及往往需要技术、场景、生态的三重共振。

对于 AI 眼镜而言,破局的关键不在于单个厂商的单点突破,而在于能否解决 " 技术瓶颈、场景刚需、生态协同 " 三大核心问题。只是其复杂性决定了,很难依靠单一厂商单打独斗成功。未来能真正带飞行业的玩家,必须具备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串联起芯片、光学、代工、软件、服务等各个环节,构建协同共赢的产业格局。

站在当下的节点回望,AI 眼镜行业的发展路径,与早期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有着惊人的相似,初期玩家蜂拥而入、技术瓶颈凸显、市场反馈冷淡,但随着核心技术突破、刚需场景落地、产业生态成熟,最终实现从泡沫到风口的转变。

这个过程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芯片厂商持续攻关低功耗技术,需要光学企业突破良率与成本的瓶颈,需要场景方挖掘真正的刚需需求,需要互联网厂商构建完善的生态服务,更需要整个行业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如此一个漫长的多方突破,快则需要 2-3 年,甚至更长时间,但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这个过程不可逾越。

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需要多一些耐心,给技术迭代留足空间;对于厂商而言,则需要少一些浮躁,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深耕场景、协同创新;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理性看待行业波动,聚焦真正有技术实力和场景洞察力的企业。

扎克伯格曾说:" 人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却低估其长期潜力。"AI 眼镜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其市场潜力毋庸置疑。但谁能最终带飞 AI 眼镜?答案或许不是某一家巨头,而是整个行业的协同创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智能眼镜 天猫 小米 马拉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