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呼吁提名女性候选人担任秘书长,这一突破性举措引发全球关注。
11 月 25 日,联合国正式启动下一任秘书长遴选程序,向 193 个成员国发出提名邀请,遴选结果将决定谁接替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开启新任期。

新秘书长将于 2027 年 1 月 1 日正式上任,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
这不仅是一场权力更迭,更是一次关于性别平等与区域代表性的重要博弈。

联合国成立 80 年来,从未有女性担任秘书长,这一现状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
为此,联合国大会主席安娜莱娜 · 贝尔伯克与现任安理会主席迈克尔 · 伊姆兰 · 卡努联合发出信函,首次在遴选启动阶段明确呼吁提名女性候选人。
信函指出,秘书长职位承载着全球信任,需要达到最高的能力与诚信标准,同时必须推动性别平等。
联合国的这一表态被视为打破性别壁垒的重要信号,许多国际组织对此表示支持,期待此次遴选能够诞生首位女性秘书长。
与此同时,地理轮换传统使拉美地区候选人备受关注。
按照惯例,联合国秘书长的遴选通常遵循地区轮换原则。
拉美地区的候选人在本次遴选中竞争力显著,目前已有多位资深人士进入潜在候选人名单。
智利前总统米歇尔 · 巴切莱特以其丰富的从政经历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的经验备受瞩目;阿根廷人拉斐尔 · 格罗西因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领导表现和核安全治理领域的贡献成为热门人选;
此外,哥斯达黎加人丽贝卡 · 格林斯潘也因其在全球发展议题上的成就受到关注。
然而,性别平等与地理轮换之间的平衡成为此次遴选的焦点之一。
拉美地区候选人的传统优势与女性候选人提名的性别平等诉求可能产生冲突,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各成员国关注的核心议题。
此外,近年来联合国秘书长遴选程序的透明化改革也备受关注。
2016 年古特雷斯当选前,联合国首次引入公开面试制度,让候选人通过公开问答展示理念与能力,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提升遴选透明度的重要尝试。
然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俄、英、法——仍然在遴选中握有关键话语权。
根据遴选规则,候选人需由成员国提名,并提交详细的愿景声明和资金来源说明。
安理会将通过内部协商提出候选人建议名单,再提交联合国大会投票选举。
这意味着,无论透明化改革如何推进,大国共识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
此次遴选的意义超越了职位本身。
推动首位女性秘书长的诞生,是联合国在性别平等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而确保地区多样性,则是对联合国全球代表性的进一步完善。
在未来几个月,各成员国将陆续展开提名工作,女性候选人是否能够打破联合国历史上的性别壁垒,拉美地区是否能够再次产生秘书长,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遴选注定将在联合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性别平等、多样性与透明化改革的交织,将为未来的国际治理提供更多启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