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99 元起,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夸克 AI 眼镜 S1 正式发布,这个价格并不便宜。这和之前阿里巴巴做硬件的思路并不一致,譬如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精灵智能音箱,以及天猫魔盒电视盒子,都是以极低的价格切入市场,然后试图在硬件后端的软件和服务上赚钱。
3799 元起的夸克 AI 眼镜 S1,1899 元起的夸克 AI 眼镜 G1,没有明显的那种硬件亏本,大量出货,然后服务赚钱的互联网公司思路,而是看起来属于「硬件的归硬件,AI 的归 AI」。

第一代夸克 AI 眼镜,足够好,更好的方向在哪里?
当然,消费者侧的感受,和夸克这边的感受未必一致,比如说,阿里智能终端业务的负责人宋刚就说:
我们依托于当前的产业链能够做出这样极致的产品,已经是行业的天花板。
这是发布会后采访里,阿里巴巴这边划的第一个重点,言下之意就是,3799 元不便宜,但以目前行业的情况,是物有所值的。他还有补充:
今天国内 AI 眼镜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产业链当前的投入。我刚才说了光机、光波导人家投了十来年才找到一个机会能够发展,这个阶段确实是需要投入的方式来做,但是我们认为它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一定是能够把价格降下来的。行业的量达到一定水准,百万级以上和千万级,成本肯定是能够持续下降的,这个是硬件的规律。
这也意味着,3799 元起的价格不便宜,但在没有起量的情况下,也未必赚钱,甚至在算产业链账单的情况,也可能是亏本的。
夸克 AI 眼镜 S1 的硬件规格是这样的:高通骁龙 AR1 加恒玄 BES2800 双芯片方案,双光机双目显示,国内首创合像距可调,亮度可达 4000nits,二维衍射波导方案及高折射率镜片加镀膜工艺,五个麦克风阵列加骨传导;0.6 秒极速抓拍,Super Raw 暗光增强技术,3K 视频录制,超分超帧后可输出 4K 视频;定制研发小型化扬声器,镜腿仅 7.5 毫米宽。
相比于手机,AI 眼镜是一个更需要做「取舍」的产品,受制于产品形态,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很难在寸土寸金的眼镜里埋入大量的元器件以及大容量的电池。
功能,性能,重量和续航之间矛盾重重。
初代 Meta Ray-Ban 眼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做减法的上相当成功,首先它是一个合格的,不突兀的眼镜,然后它是一个还可以的拍摄眼镜,以及稍微有点用的 AI 眼镜,因为拍摄和 AI 功能增加的重量和元器件不会有明显的负面体验,所以它成功了。

夸克 AI 眼镜 S1 在此之上,做了非常谨慎的加法,也是最重要的加法:加了 JBD 0.15cc 级蜂鸟 Mini Ⅱ 微型光机做单色 AR 显示。
做这个加法的前提是,蜂鸟 Mini Ⅱ 微型光机足够小足够轻,不会对眼镜的形态和重量造成明显地负面影响,小型化是夸克做 AI 眼镜的核心要义。
这也是未来夸克 AI 眼镜迭代的方向,宋刚说:
因为 AI 眼镜这个品类,它有多余的空间,我们认为会让给外观,未来是不是可以做无框的?我认为在小型化之后还是会有这样的机会,现在的瓶颈更多的还是在材料、芯片,当前芯片的尺寸还是比较大的,针对 AI 眼镜的方向。我认为未来行业还在做更小尺寸的芯片,让我们的外观可以再往小型化走,是这样的影响。
当然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做彩色显示,为什么不做沉浸式显示?宋刚回答说:
在 AI 眼镜出现之前,AR 或者是 VR 它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时间,为什么他们一直处在量没有那么大的飞跃,或者中间某个阶段有增长过,但又掉下来了,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某种程度上,它还是只能让人戴 20 分钟、30 分钟的定义。
另外一个就是它的沉浸感,我认为 AR 本身的定义不应该是沉浸式的,它应该是虚实结合的,它不能够脱离现实去做,所以在目前的技术上不是不做,而是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我认为现在的彩色光机还没有到做出让人能够随时戴出去的状态。
当然我们也已经在预研了,我们会是行业最早推出更小型化、更高亮度,体验更好彩色光机的产品,但是这个肯定需要时间的。
两个信息:一是阿里巴巴认为现在 AI 眼镜的路线还是不能盲目做加法,眼镜太大太厚太重太突兀没法全天佩戴就不是成功的产品定义,二是阿里巴巴认为彩色显示会是正确的方向,未来会有成熟产品出来。
这就涉及到会后采访里媒体们不断问及的一个关键词:iPhone 时刻。

行业的「iPhone 时刻」还没到,但路标很明确
因为采访里提到「iPhone 时刻」的频率过高,所以我们不用纠结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概念,只需要把这个概念理解为「硬件产品在某一个阶段,达成了创新性,实用性和成本相对经济」的三者平衡,而不是某一个时刻产品魔法般的惊艳世界享誉全球畅销海内外了。
基于这个理解,我们可以看一看夸克是如何阐释 AI 眼镜这个领域的「iPhone 时刻」的。
宋刚说:
我们都在期待眼镜的 iPhone 时刻什么时候到来?我们看过去 iPhone 时刻到来的时候,它其实是在管道流量的渠道下,2G 到 3G 的转变,3G 到 4G 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它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人机交互的变化。
AI 眼镜这代的革命实际上是 AI 驱动的人机交互的革命,我们认为这一代人机交互革命的中心就是 AI 眼镜为主要时代的场景,我们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只是说它还缺少一些生态的支持,还有就是能不能有一些 AI 本身的发展能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主动式的 AI 服务。
我们认为它就是下一代的个人移动入口,它就是个人人机交互变革的中心,也是 AI 的入口,它是未来最有机会挑战手机的设备,这件事情在阿里的战略里面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乔布斯复述的「真正认真写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这句话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阿里巴巴是一个好的软件公司吗?在 AI 时代之前恐怕不算是,无论是天猫淘宝或是飞猪等等等软件的用户量还是基于平台优势,而非软件本身的体验。
但是在 AI 浪潮把所有公司都拉回创业的统一起跑线之后,无论是 Qwen 开源大模型,还是夸克应用的转变,都让阿里巴巴拥有了聊「真正认真写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这句话的本钱,阿里有体验很好的 AI 大模型和应用了。
当然,苹果做 iPhone 的水到渠成,是因为苹果是大众意义上的硬件公司,这个认知摆在苹果是一家操作系统公司之前。阿里巴巴的给大众的认知是什么呢?电商,云计算,大模型等等标签要先于硬件。
但宋刚还是认为,阿里是可以做好硬件的:
做硬件本身和阿里没有本质矛盾,只是说公司想不想做好这件事情,我刚才说了阿里的战略已经转移了,它不存在做不好。
更关键的是,宋刚认为,时代站在 AI 眼镜这边:
人机交互的革命,眼镜肯定是主角过去 OS 的生态其实是 App 生态,这些生态未来也会往 AI OS 转变,以及当前的 App 会往 Agent 化的改造。
过去可能要自己下载 App,去打开它去查找、使用,这样的过程,在眼镜上一句话就完成了。它实际上更有利于眼镜的场景,这是技术发展的主方向。
AI OS,未来会催生硬件行业非常大的变革,包括手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设备都会发生变革。眼镜其实是在这个里面的人机交互核心,围绕眼镜可能未来还会有一些介质。今天还需要唤醒千问,明天不用唤醒它,按一下直接说了,再结合眼动,这样的操控也是比较好的场景,眼睛看着一个东西,按一下直接问,这样的操控也是比较顺的。
未来这样的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再有是 AI 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会是过去设备不具备的,过去的智能化更多的靠人工做的智能,AI 来了之后它推动了技术的革命,实际上是对于海量数据处理的能力。像眼镜,我们说它未来可能搭载更多的传感器,对于人的理解和对于环境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基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之后,它能够更加主动地来服务人。我认为 AI 眼镜就是这种最核心的设备。
而关于那个「iPhone 时刻」最确切的回答,来自于阿里巴巴智能终端产品负责人晋显,他说:
从大的方向上,显示技术一定会去做突破的,并不是产品需要,而是产业链需要,因为大家老提 iPhone 时刻,但是大家往往忘了,iPhone 时刻,如果它出一个 9999 元的 iPhone,它的时刻还能来吗?如果它出一个五六百克的 iPhone,它的 iPhone 时刻还能够带来吗?如果戴不到头上的眼镜,其实 iPhone 时刻今天看不到。所以有些显示方案确实我们也在做预研,会在全彩方案,iPhone 时刻到来的时候再把它推出来。
对了,当我们说「iPhone 时刻」的时候,是指开天辟地的初代 iPhone,还是真正惊艳的 iPhone 4,亦或是带上苹果步入巅峰的 iPhone 6 系列呢?
或许只有 iPhone 时代,没有 iPhone 时刻。
AI 眼镜亦是如此,我们步入了历史,但历史的年轮要很久之后才能被看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