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1 月 10 日晚,美国传来消息——国会参议院表决通过联邦政府临时预算案,为结束已持续 40 多天的联邦政府 " 停摆 " 迈出关键一步。

图为美国国会山。中新社记者沙晗汀摄
该预算案下一步将交由众议院表决,若获通过,即可送交总统特朗普签署生效。此次 " 停摆 " 始于 10 月 1 日,目前已超越 2018 年年底至 2019 年年初创造的 35 天纪录,成为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 " 停摆 "。
这场因两党政治僵局而引发的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侵蚀着美国社会与经济,并加剧政治信任危机。
无论从哪个层面看,美国,都伤得不轻。
民生层面首当其冲。
数百万美国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救济金福利被切断,大量联邦雇员遭到波及,民众基本生活保障岌岌可危。
据华盛顿智库 " 两党政策中心 " 统计,截至 11 月 8 日,至少 67 万名联邦工作人员被停薪留职,约 73 万名联邦工作人员被迫无薪工作。为了糊口,不少美国公务员只好下班后去送外卖、打零工。
关键系统濒临崩溃。
美国政府 " 停摆 " 的连锁效应,殃及航空业。由于无薪工作的空管人员出现短缺,美国全国航班大面积取消与延误,物流运输受阻,对商业、旅游及地方税收的 " 涟漪效应 " 正持续发酵。
值此之际,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强硬指令:空管员必须立即返岗,违者重罚,留者重赏。" 扣薪威胁 " 与 " 万元悬赏 " 点燃舆论,将本已处于悬崖边的美国航空业,推向更剧烈的风暴中心。专家警告,航空经济已经受损。
随着经济影响持续显现,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分析指出,根据联邦政府 " 停摆 " 持续时间的长短,预计 2025 年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将下降一至两个百分点。
消费者信心显著受挫。
密歇根大学一项月度调查显示,11 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跌至 50.3,为 2022 年 6 月以来最低水平。62% 的受访者表示因 " 停摆 " 减少非必要开支,其中 38% 推迟购车、购房等大额消费,引发 " 消费收缩—企业盈利下降 " 的连锁反应,加剧经济受损风险。
政治核心分歧难解。
美国政府 " 停摆 " 的症结,在于两党在《平价医疗法案》补贴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民主党坚持将补贴延期,而共和党予以拒绝,特朗普的介入更使谈判前景扑朔迷离,约 2400 万民众的医保前景悬于一线。
尽管参议院近日罕见开会寻求突破,但僵局依旧。
截至当地时间 10 日,在 130 万军人军饷可能被拖欠的压力下,两党温和派议员尝试寻求局部拨款等妥协方案,然而,信任危机使得任何短期方案都充满不确定性。
回顾历史,美国联邦政府 " 停摆 " 并非罕见现象。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指出,自 1976 年现行联邦预算程序建立以来,华盛顿已经历了 20 次资金缺口,其中导致了 10 次正式的政府 " 停摆 "。

1976 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面临资金缺口与正式停摆情况统计图表。图片来源: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然而,其性质和频率在历史上有所不同:
· 1980 年之前:资金有缺口但 " 停摆 " 罕见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即使出现资金缺口,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大多照常运行。这些机构预期国会将很快批准新资金,因此并未导致大规模停工。
· 1980 年转折点:法律解释趋严后的 " 停摆 "
转折点发生在 1980 年。时任美国司法部长发表法律意见,明确指出:根据联邦法律,未经国会拨款授权,联邦机构不得支出资金。只有 " 必要职能 "(如空中交通管制)可以例外继续运行。
· 1982 年之后:" 停摆 " 成为一种 " 常态 "
自此之后,这一严格的法律解释意味着,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全面或部分的政府 " 停摆 " 便成为 " 常态化结果 "。在国会通过预算案、达成决议之前," 停摆 " 都不会结束。
如此一来,这使得政府 " 停摆 " 逐渐演变为美国政治博弈中一项被反复运用,且极具破坏性的工具。
正如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 · 舒默所言," 孩子、老人、工薪阶层都成了政治闹剧的牺牲品 ",但若不解决制度根源,这样的循环未来仍将上演。
而今,这场持续 40 余天的 " 停摆 ",早已超越华盛顿的政治较量。在这场制度性困局中,它以一种真切而痛苦的方式,让整个美国社会 " 受伤 "。若问美国是否 " 伤不起 ",美国人眼前的一切,便是有力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