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在地铁站内当众便溺,另一名男子在车厢中裸露隐私部位,两段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被反复传播,引发强烈公愤。
没想到网络上竟掀起一股模仿热潮,年轻人穿着类似衣服到现场打卡拍照,甚至拍摄短视频挑战赚流量。
有人觉得是 " 玩笑 ",有人说是 " 跟风 ",但律师警告:涉嫌违法,平台也可能担责。
公共文明的底线在哪里 ? 网络娱乐的边界又在哪里 ?

根据广西法治日报报道,第一起事件出现在 11 月中旬,地点在南宁地铁某站。一名男子突然在站台上当众便溺。
不到四天,第二起事件发生。
11 月 15 日 21 时许,一名乘客在南宁地铁列车上裸露身体隐私部位。目击者随即报警,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将嫌疑人带回调查。
目前,该男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据警方通报,他的行为已构成对公共秩序的严重干扰,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 5 日至 10 日拘留,并处 500 元以下罚款。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拘留时间可延长。
有人质疑地铁设施是否不完善,但记者调查发现,南宁地铁各站点均配有公厕、母婴室、无障碍电梯等便民设施,基本覆盖市民与特殊人群的需求。

事件曝光后,各类短视频平台迅速出现相关内容。
" 我就住在附近,看到有人穿着事件中男子同款衣服,在站台摆出一模一样的姿势拍照。"
在南宁工作的刘先生说,最初只是朋友圈有人转发原视频,但很快就演变成模仿打卡潮。
不少模仿者是年轻人,甚至包括大学生。
记者采访中,一名打卡者坦言:" 知道这样做不太好,但就是觉得有趣。网上这类内容流量很高。"
多位短视频创作者透露,模仿地铁事件的视频经常获得高曝光度。
平台算法普遍倾向于推荐具有争议性、视觉冲击力强的视频内容,容易引起用户点击和转发。
在这种机制下,低俗、模仿甚至违法内容成为 " 流量密码 "。
内容创作者为了博取关注,不惜挑战社会底线。
技术研究指出,平台在内容审核尚未完善的前提下,算法 " 默认 " 推荐用户偏好内容,而非优质内容本身。

这种 " 审丑激励 " 机制,实际上助推了不文明模仿行为的蔓延。
平台是否应当为此承担责任 ?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需对违法、低俗内容负有审核义务。若因审核不力导致违法视频广泛传播,平台方将被追责,轻则行政处罚,重则面临赔偿责任。
广西桂胜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律师表示,地铁车厢、站台属于封闭性公共空间,乘客的行为受法律规范约束。
他指出,虽然 " 不雅行为 " 表面看似只是个人举止问题,但实际上涉及到对公共秩序的破坏、对公众视觉权益的侵犯,影响的不止是当事人。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做出影响公共秩序、他人观感的行为,依法可被拘留并罚款。

此外,若模仿者在未成年人密集区域拍摄、传播相关内容,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或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模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或在校大学生。
目前中小学法治教育与德育课程中,很少涉及公共空间行为边界的具体内容。
什么行为在地铁里是不被允许的 ? 什么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会构成违法 ? 学生并没有清晰的认知。
在网络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模仿即违法 " 的教育刻不容缓。
专家建议,应将公共文明行为规范纳入法治教育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 "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碰 "。
从地铁配套设施来看,南宁地铁已具备相对成熟的服务体系。公共卫生间、母婴室、盲道等设置较为完善,甚至超出不少乘客预期。

但在软性管理上,仍有提升空间。事件发生后,地铁公司已加强巡逻频次,增设监控点,优化广播提醒系统。
南宁市公安局地铁分局也同步启动 " 文明乘车专项整治行动 ",对霸座、喧哗、拍摄他人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目击者并未第一时间劝阻,而是选择默默离开,或拍摄上传。
这反映出公众对不文明行为的整体容忍度还未形成底线共识。
在城市空间中,个体行为与公共秩序之间一直存在张力。

但当不文明行为被娱乐化、传播机制被算法所推动,整个社会就需进行系统反思: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习惯 " 看热闹 ",而忘了守住底线 ?
文明是城市运行的润滑剂。
平台要负起审核责任,学校要补上文明教育这一课,市民也要增强公共意识。
守住底线,才不会被流量裹挟 ; 知法守法,才能在喧嚣中安然前行。
城市文明,如水之积,非一日之寒 ; 公共秩序,似墙之立,需砖砖垒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