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3小时前
寻找第二颗地球,意义有多大?人类有哪些发现?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在 11 月 24 日召开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公布了 " 十五五 " 期间多项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其中,旨在为人类寻找新家的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将巡视星河,专门寻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处在宜居带的第二颗地球,即 " 地球 2.0"。

地球是孤独的吗?寻找 " 地球 2.0" 有什么意义?" 地球 2.0" 需要符合怎样的标准?在寻找类地行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针对以上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第一问:为什么要寻找 " 地球 2.0"?

" 这始于人类的好奇心。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上的智慧生命,是否还有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这有待探索。太阳系外,科学家也希望能够找到像地球这样的行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说。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寻找 " 地球 2.0" 对人类生存、科学研究和文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寻到‘地球 2.0 ’,能为人类文明预留‘备用家园’,有效应对人类正面临的资源枯竭、全球变暖、小行星撞击等生存危机。" 庞之浩说。

" 同时,通过研究类地行星,可反观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助力破解地球演化谜题。" 庞之浩说,寻找 " 地球 2.0" 有望解答人类是否为宇宙孤例这一哲学之问,若发现地外生命,将彻底改写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

第二问:" 地球 2.0" 需要符合怎样的标准?

" 科学家定义的‘地球 2.0 ’需满足一系列严苛标准,核心涉及星体属性、恒星环境与宜居条件。" 庞之浩说。

首先,行星自身的基础条件至关重要。它的半径应为地球的 0.8 至 1.25 倍,是一颗岩质行星。" 这样的尺寸与结构能确保其拥有固体表面,并足以维系大气层。" 庞之浩介绍,同时,其密度需与地球的岩石密度相近,这是地质结构稳定的基础,能有效减少极端火山等地质活动。

其次,恒星与轨道环境是另一大关键。它必须围绕一颗类太阳恒星运行,以避开红矮星的剧烈耀斑或大质量恒星的强辐射。" 地球 2.0" 的轨道还必须位于恒星的 " 宜居带 " 内,这使得行星表面的温度能恰好维持液态水的存在——既不会因太近而蒸发,也不会因太远而冻结。

最后,生命存续所需的保护与环境也不可或缺。" 行星需要拥有浓度适宜的大气层,既能过滤有害紫外线,也应包含氧气等生命所需气体。一个稳定的全球性磁场同样关键,用以偏转恒星与宇宙的高能射线。" 庞之浩说,此外相对平静的周边空间环境,也能显著降低小天体撞击的风险,为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提供一个安全的温床。

第三问:目前人类在寻找类地行星方面有哪些发现?

" 国际上已经有各种系外行星探测任务,其中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是目前发现系外行星最多的任务,已经发现了超过六千颗系外行星。" 王赤说,目前发现的系外行星大多是几倍地球大小的 " 超级地球 ",国际上尚未发现既在宜居带,又是地球大小的岩质行星。未来 5 年,中国的系外地球巡天任务将去找 " 地球 2.0"。

在类地行星探索方面,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性发现。庞之浩介绍,1992 年,天文学家首次在脉冲星 PSR1257+12 周围发现三颗类地行星,成为人类确认的首批系外类地行星;1995 年,飞马座 51b 的发现,标志着围绕类太阳恒星搜寻系外行星的时代正式开启。2005 年,Gliese 876 d 等首批明确呈现类地特征的行星被确认;2011 年,借助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首颗系外岩质行星开普勒 -10b。

在标志性行星系统方面,2017 年,科学家确认该系统内拥有 7 颗地球大小的行星,是迄今在单一恒星周围发现的最大类地行星集群,其中数颗可能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2014 年发现的开普勒 -186f,则成为首颗位于宜居带内且大小与地球相当的行星,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在天文探测领域也贡献了关键力量。"2025 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创新运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发现‘超级地球’开普勒 -725c。该行星质量约为地球 10 倍,公转周期 207.5 天,为类地行星探测提供新路径。" 庞之浩说。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评论
galaxymec888
27分钟前
哦看看
ZAKER用户rcty8181
2小时前
想到第二个地球接着卖地!
小车培训
37分钟前
一点用都没有!就是发现了能咋样?最多就是用太空望远镜看看!一点价值都没有!别说人类,就是最早的人类深空探测器都还没飞出太阳系!还不如想想怎么统一地球!
李法师
1小时前
呵,如果第二个地球科技高于我们,你猜会发生什么事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