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 7 日 11 时 21 分,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海王星等 4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标志着长征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推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加速迈向更新换代。
" 新青年火箭 ":面向商业发射市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蓬勃发展," 商业航天 " 也作为 " 新增长引擎 "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航天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加快适应生产力变革的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
火箭采用单芯级两级构型,一子级直径为 3.35 米,采用两台 120 吨推力的液氧 / 煤油发动机,二子级直径为 2.9 米,采用一台推力 18 吨的液氧 / 煤油发动机。全箭总长约 43 米,全箭起飞重量约 215 吨,50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 2.4 吨,可根据不同任务适配多规格的卫星整流罩。
面对国内商业航天市场的旺盛需求,长征六号丙火箭投身商业航天浪潮,积极探索商业发展模式,为长征火箭增添新潮与活力。此次任务发射的 4 颗卫星,是长征六号丙火箭通过商业化竞拍的方式实施的一次 " 拼车 " 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首次公开竞拍。凭借着长征火箭 " 国家队 " 的技术优势和服务意识,长征六号丙可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灵活且兼具性价比的发射服务,成为我国长征火箭进军商业发射市场的新生力量。
" 新技术升级 ":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更新换代
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 " 新成员 ",长征六号丙在充分继承新一代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能力的 " 跨代升级 ",引领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技术发展方向。
全新控制系统为火箭安全护航。长征六号丙火箭的控制系统采用 AAC 控制技术(自适应增广控制),这是该项技术在国内运载火箭上的首次应用飞行。简单来说,它可以通过在线实时调整火箭的飞行控制策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进一步提升火箭飞行控制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新研轻质化贮箱为火箭 " 瘦身 "。长征六号丙火箭首次采用了 2.9 米直径 200K 大温差泡沫夹层共底贮箱,通过减少两个贮箱之间的多余空间,在携带尽可能多的燃料的情况下,实现减轻火箭 " 自重 ",进一步提高火箭的结构效率,提升火箭运载能力。
" 新成长模式 ":数字化产品化,实现研制周期缩短 30%
自 2020 年初启动研制,到 2023 年 6 月前往发射场开展合练,严格来说,长征六号丙火箭的研制仅用了 3 年多的时间,比传统研制周期缩短了 30% 以上,这样的 " 成长速度 " 受益于在役型号的成熟技术,更取决于长征六号丙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 成长模式 "。
在研制过程中,长征六号丙火箭充分继承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全箭产品化率高达 95%;结合已有型号积累的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数据,长征六号丙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字仿真手段完成迭代优化,取消了以往新型号研制过程中开展的气动风洞试验、全箭模态试验、舱段静力试验等大型地面试验,进一步优化研制流程、降低研制成本;通过设计去任务化、产品选配安装的形式,打造一枚可适配多任务要求的 " 标准火箭 ",为后续滚动组批生产、快速履约奠定基础,提高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