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高铁,价格变动多少次了?你买的高铁票涨了还是降了?
5 月初,铁路 12306 官网发布调价公告,包括武广高铁、沪杭高铁等 4 条高铁线路票价上涨,涨幅近 20%。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多方讨论。
▲图片来源于中国铁路 12306 官网
对此国铁集团回应,调价是近年来市场化的正常举动。根据《价格法》、《铁路法》等国家相关规定,高铁调价权的确掌握在国铁手中,无需进行价格举证。
事实上这并不是高铁第一次调价了,从 2015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将高铁定价权交给国铁公司后,高铁价格就变动过多次。一般而言,高铁价格与运维成本、客运市场等因素紧密相关,但也有专家认为,高铁作为公共服务产业,票价调整应该在企业利益和公众承受能力之间寻找平衡。
浮动调价
最高涨幅 20%,最低 5.5 折
根据 12306 发布的公告,从 2024 年 6 月 15 日起,京广高铁武广段、沪昆高铁沪杭段、沪昆高铁杭长段、杭深铁路杭甬段上运行的时速 300 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票价将发生变动,而且根据市场状况区分季节、日期、时段等因素,建立灵活定价机制,实施有升有降、差异化的折扣浮动策略。
通过公告内容,我们整理了一下目前部分城市的票价变动,发现四条线路的城市票价均有所上涨,增幅在 20% 左右。以京广高铁武广段为例,从武汉站到广州南站二等座目前票价为 463.5 元,调价后变成了 553 元,多了近 90 元。
但铁路 12306 的通告也显示,各站间执行票价将以公布票价为上限,5.5 折为下限实行多档次、灵活折扣的浮动票价体系。如杭州东到宁波二等座现票价为 71 元,调价后最低为 47 元,较现票价低约 34%。
实际上这并不是高铁第一调价,2023 年 4 月,12306 也同时调整了 5 条线路的价格。
▲图片来源于中国铁路 12306 官网
针对调价,国家铁路集团(以下简称 " 国铁集团 ")相关负责人表示," 是正常市场行为 "," 目的是为了通过灵活实施高铁票价市场化机制,促进客流增长,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
面向市场,那么高铁价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运营成本等因素进行调整,高铁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很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维护成本会不断增高,因此适度提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高铁运营和维护提供资金,提高服务水平。
2015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将高铁的定价权下放给了国铁集团,所以理论上来讲高铁集团是有调整价格的权利的。
但实际上,不同于民航业的完全化市场化竞争,国内铁路客运几乎都由国铁集团经营,消费者觉得这家机票贵了可以选择去另一家航空公司;高铁票价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涨价,或者选择同线路但耗时更久的普速铁路。
而且国内目前铁路客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023 年全国客运系统共输送旅客 36.8 亿人次,春运就占了近 1/10," 五一 " 假期、国庆黄金周出行客流也明显集中。如果按照季节和和客流量来进行调价,相信大多人并不会买到比提价前更低的浮动打折票。
高铁调价的背后
国铁集团长期负债前行
就在宣布提价前夕,国铁集团于 4 月 30 日才披露了 2023 年的财务信息,2023 年国铁集团实现营收 12453 亿元,净利润 33 亿元。
对比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2023 年净亏损 10.46 亿元,东方航空净亏损 81.68 亿元,国铁集团的营业成绩可谓天价盈利了,那为何还要提价呢?
我们通过国铁近几年财务信息可以发现,2023 年度是国铁集团在近几年里首次利润突破 30 亿元的一年,但在更多时间里,国铁都在负债亏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铁的债务越积越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曾在 2019 年 2 月指出,人们通常只看到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的运营里程和快捷,却对高铁债务和运营亏损视而不见。
从 2008 年到 2023 年,我国铁路新增里程数为 7.93 万公里,其中高铁新增里程数为 4.44 万公里,这意味着,16 年时间里修建的铁路一半以上都是高铁。
但高铁运营普遍存在运量低,忙时满座、闲时空置等运力闲置问题。运营成本、人口密度、上座率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高铁的亏损。
2021 年曾有报道指出,中西部地区的郑西高铁(郑州 - 西安),运营两年上座率不到 50%,亏损 14 亿元;武汉城市圈首条城际铁路武咸城铁开通 4 个多月来,上座率不足 50%;安徽淮北站高铁平均上座率仅有 30.8%,其中开往上海的 G7294 次列车最低只有 21%。
赵坚教授指出 " 高铁上座率具有地区不平衡和时期不平衡问题。" 目前只有京沪、京广等个别线路上座率能达到 80%,其余很多线路甚至连 50% 都达不到;另一方面,在热门节假日部分线路可能上座率接近 100%,而淡季甚至连 40% 都达不到。
2016 年有媒体报道,在全国众多高铁线路中,只有京沪、沪宁、宁杭、广深港、沪杭、京津 6 条利润为正,其他都在亏损。不难看出,此次调价的 4 条线路,都在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也都在这些可盈利的线路内。
从这一点上来看,用赚钱的线路提价来弥补亏损的线路,似乎是提价的一个重要目的。
一边是空置率高,一边是远高于普通铁路的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通过整理上市公司京沪高铁财报信息发现,高铁的成本主要在委托运输管理费、折旧支出和动车使用费三项,而营收则主要大头在路网服务,客运服务的占比不到四成。高铁不仅建设成本高,运营维护成本也很高,而且时间越久,速度越快,运维成本增加越多。
3019 年世界银行对中国高铁发展做了一份报告,里面指出,国内高铁一般会在每隔 2 万至 8 万公里行驶里程(大致每两周一次到每两年一次)进行一次维护,具体间隔取决于机车车辆类型。
世界银行的报告同时也指出,时速 300-350 公里的线路中,有 8 条线路可以依靠当前的客运量偿还债务问题,但时速 200-250 公里的线路相对而言较难偿还债务,除非大幅提价,不然这些线路在未来多年内都不具备偿还本息的能力。
高铁调价,要考虑哪些因素?
此次调价的四条线路都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地区,连接了长三角、珠三角、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而在这些地区,存在许多跨城通勤人员。
据同济大学和自然资源部以及智慧足迹联合发布的《2023 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上海市域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者规模不断上升,通勤规模总量由 2018 年 10.3 万人上升至 2023 年 15.5 万人以上,增长超过 60%。
这些人群常常会因为工作需要在高峰期或者 " 黄金时间 " 乘车,所以根据调价方案,即使票价向下浮动了,他们也很难买到折扣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分人群成为了此次调价的主要承担者。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告诉媒体," 好贴公司会考虑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制约,调价应当把高铁沿线的区域经济社会因素考虑进去。"
实际上,从国家放权给高铁公司以来,绝大部分调价区域都是经济更发达、需求更旺盛的东部地区。此次调价在网络上引起大规模讨论,究其原因,是高铁本身自带的公共服务属性。当市场化改革遇上高铁的公益性,很难不引起人们的讨论。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相比起德国 2.34 元、法国 1.65-2.13 元及日本的 2-2.23 元,我国高铁二等座均价每人每公里仅 0.46 元,远低于这些国家。
高铁建造、运营和维修需要巨大的成本,当财政补贴逐渐减少时,高铁只能通过自有手段来保障正常运转。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红昌表示,铁路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市场化步伐," 是盈亏平衡的内在需求倒逼出来的结果 ",更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赵坚教授对南风窗表示,此次调价不算是试点,京沪、沪宁等多条高铁此前已有类似机制。他认为,今后,调价会扩大到所有高铁线。
不过面对调价行为,许光建教授也指出,因为国铁集团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票价调整应该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监督,价格需要公开透明,而且要做好效果评估以及后续调整方案,应该在企业利益和公众承受能力之间寻找平衡。
也有多位专家指出,高铁调价是市场发展所需,但不能忽视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