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条
监测南海珊瑚礁的“魔鬼鱼”吗?详情
这次它又有好消息了!
“要比真鱼游得更好
还不被鲨鱼吃掉”
由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团队自行研制
拥有百分之百自主知识产权的
仿蝠鲼柔体潜水器
可以针对我国南海海域
面临长棘海星暴发的情况
通过实时作业回传成像
达到及时预警、处置的效果
2006 年
该团队开始仿蝠鲼潜水器研究
从外形设计、胸鳍动作
游动姿态等细节入手优化
他们的目标
不仅是让仿生潜水器游得更像鱼
甚至要比真鱼游得更好
西工大航海学院博士路阳介绍:
“我们观察生物游动的姿态
观察生物解剖的标本
通过实验设备
分析它如何游得快、游得更高效”
构建首个仿蝠鲼柔体潜水器谱系
目前,团队已研发出
10 公斤至 720 公斤级
共 6 型潜水器
形成了国内首个仿蝠鲼柔体潜水器谱系
并首次实现了仿生潜水器
对我国南海珊瑚礁生长情况监测
谱系化潜水器从设计之初
即面向不同应用场景
10 公斤级及 20 公斤级
主要应用于海洋科教
海洋牧场及珊瑚礁生态监测
百公斤级
续航时间长,下潜深度深
可以进行范围更广的海洋大数据采集
通过了南海 1025 米深度测试
并实现了 60 天滑翔多型仿蝠鲼潜水器
累计已完成超 200 次作业
实现了我国仿生水下装备
走向实用化的技术应用突破
真鱼和仿生鱼混游
将不再是想象
目前,团队正在进行仿生潜水器
从单一到多条群游的研究
在深 3 米的试验泳池中
两条“魔鬼鱼”正在水中遨游
“单体的续航时间
载荷能力、航程能力
都是很有限的
做集群可以更远距离航行
当到达了指定的任务区域后
就可以搭载着不同的载荷
完成各自的分工”
根据计划
小型仿生潜水器的集群化应用
将于明年变成现实
真鱼和仿生鱼混游的科幻场景
将不再是想象
团队还有更多期待
西工大教授曹勇说:
“今年我们正准备开展
800 公斤级的深海具象化应用
甚至未来要研制吨级的样机
可以搭载的能力更强
航行的距离更远
更好地实现侦察
或是未来的察打一体化”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央视军事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