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4 日,由黔南州中医医院视频号发布的一条科普视频,在发布后短短数小时内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转发和点赞。更有网友惊呼,这道看似普通的菜肴,居然是一剂药食同源的药膳。
原来,这道菜肴名为 " 独山臭酸 ",这是一道地地道道与 " 独山盐酸 "" 独山虾酸 " 齐名的 " 独山三酸 " 地标美食。这道菜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既 " 奇臭 " 又 " 奇香 "。" 臭 " 是因味道难闻," 香 " 则是入口后 " 醇厚 ",大有 " 迎风臭十里 " 而招厌,又因 " 入肚胃口开 " 而讨喜。其制作工艺是采用凤仙花(当地人也称指甲花)、炒麦子和木姜子入坛密闭发酵而成。因为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在当地民间基本为家家必备。当地人说,一旦胃口不好,或者感觉周身疲惫慵懒,食用这道菜肴后明显的是 " 很开胃 "。
黔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黄继斌系地道的独山人,也是视频拍摄发起的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前不久,他与同事田娟(副主任医师,黔南州中医医院)、李姗(副主任药师,黔南州中医医院)、张华(副主任药师,黔南州检验检测院)多次深入独山农村,与当地中草药师蒙泽娥等一起对独山臭酸的制作原料以及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 独山臭酸 " 不只是一种调味酱汁,更是与中药神曲(面粉、杏仁、赤小豆、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开放发酵而成)具有相似的功效,均能运脾开胃,芳香化湿,健脾消食。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凤仙花不仅只是一种观赏性植物,还是一味民族药。凤仙花的茎称为 " 凤仙透骨草 ",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花有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胁疼痛,妇女经闭腹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而种子称 " 急性子 ",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等。从中医的角度,独山臭酸确实能运脾开胃,芳香化湿,健脾消食。
黄继斌表示,拍摄此视频的初衷不仅是对独山地标美食制作原料,制作工艺,以及相关功效的展示和传承,更多的是希望将来继续对独山臭酸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臭酸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干预效果观察,将独山 " 臭酸 " 和中药神曲进行对照研究等等,以便更好地挖掘和发扬黔南各族人民的传统智慧。
ZAKER 黔南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