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5 日,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品成功返回地球,引起全球关注。
英国《卫报》报道称,中国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并成功返回的国家。
与此同时,两名美国宇航员的近况也引人关注。
巴里 · 威尔莫尔和苏尼 · 威廉姆斯,6 月 5 日乘波音公司研制的 " 星际客机 " 前往国际空间站,原定在 6 月 14 日返回地球。
但由于 " 星际客机 " 故障,他们的返程日期一拖再拖,甚至被无限期推迟。
" 星际客机 " 是否会暂时 " 流浪太空 ",令人捏了一把汗。
" 他们总说‘再过一周’ "
7 月 3 日,美国波音公司表示,对 " 星际客机 " 的相关检测仍在太空和地面同步进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检查了飞船的各个系统,并将在位于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的白沙测试设施(White Sands Test Facility),对 " 星际客机 " 的推进器进行测试,包括模拟发射、对接和着陆点火,以排查故障原因。
NASA 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经理 史蒂夫 · 斯蒂奇:测试完成后,我们就会研究返航计划。这些测试可能需要数周时间。
美国媒体报道:我们试图弄清,到底能不能安全回来。他们总是说,再过一周、再过一周。
在持续数周的质疑声中,6 月 28 日下午 2 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召开媒体电话会议。
NASA 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经理 史蒂夫 · 斯蒂奇:今天没有新问题需要报告,我们在与星际客机或国际空间站合作时,没有遇到任何新问题。我想明确表示,布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并没有被困在太空中。我们的计划是,继续让他们乘坐星际客机,在适当的时候返回。
尽管 NASA 强调,两名美国宇航员并没有被 " 滞留 " 在太空,但对于何时返程却没有给出明确时间表,仅表示 " 我们不着急回家 "。
法新社评论称,尽管 " 星际客机 " 处境尴尬,NASA 仍试图描绘出一幅积极景象。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直言,两名美国宇航员究竟何时能够返回地球,已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
" 星际客机 " 饱受技术问题困扰
" 星际客机 " 项目,由美国波音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共同开发,是 NASA" 商业载人航天计划 " 的一部分。
2011 年,由于成本过高,美国决定终止运行了 30 多年的航天飞机项目。
此后,美国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全要 " 仰仗 " 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每张 " 船票 " 高达数千万美元。
为了改变局面,NASA 在 2011 年提出 " 商业载人航天计划 ",并在 2014 年与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展开合作,波音获得价值 42 亿美元的合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拿到的合同价值 26 亿美元,两家公司各自研发能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航天器。
在外界看来,NASA 和两家公司分别签订合同是不想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波音研发的 " 星际客机 " 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发的 " 龙 " 飞船也开启了同台竞技。
" 星际客机 " 和 " 龙 " 飞船都可搭载至多 7 名乘客,也可运载货物,都通过火箭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美国媒体报道:波音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发的,基本上是同一概念的两个版本。
在返回地球时," 龙 " 飞船降落在海洋," 星际客机 " 则 " 软着陆 " 在沙漠中。
波音设计的 " 星际客机 " 高约 5 米、最大直径约 4.5 米,发射质量约 13 吨,具备 60 小时独立飞行和 210 天停靠飞行能力。
按照设计,在返回大气层时,服务舱会被抛弃并被烧毁,而乘员舱理论上可以重复使用 10 次。
然而,在实际测试中," 星际客机 " 一直饱受技术问题困扰。
2019 年 12 月,在首次不载人试飞中," 星际客机 " 就因计时系统故障,在错误的时间启动了推进器。
此后波音花了两年半时间,采取了多达 61 项 " 校正动作 "。
2022 年 5 月,第二次不载人试飞," 星际客机 " 又出现了推进器故障。
又经过两年的修复调整,2024 年," 星际客机 " 进行第三次试飞,也是首次载人试飞。
试飞员是美国宇航员巴里 · 威尔莫尔和苏尼 · 威廉姆斯。《纽约时报》称,他们为这次任务接受训练的时间比尼尔 · 阿姆斯特朗、巴兹 · 奥尔德林、迈克尔 · 柯林斯为阿波罗 11 号登月任务接受的训练时间还要长。
带着一系列故障起飞
巴里 · 威尔莫尔出生于田纳西州,曾是一名海军试飞员,在战术喷气式飞机上的飞行时间超过 8000 小时,有 663 次航母着陆经验。
苏尼 · 威廉姆斯,出生于俄亥俄州,曾是美国海军旋翼机飞行员,驾驶过 30 多种机型,累计飞行时长超过 3000 小时。在太空中度过的累计时间共计 322 天,共完成 7 次太空行走。
美国东部时间 5 月 6 日,原定的首次载人试飞日期。
距发射时间约 2 小时,两名宇航员已经就位,却收到 " 紧急撤离 " 的命令。
NASA 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经理 史蒂夫 · 斯蒂奇:我们注意到压力调节阀嗡嗡作响,出现了奇怪的移动。
由于阀门故障,试飞日期被推迟到 6 月 1 日,然而 6 月 1 日当天,在发射倒计时仅剩不到四分钟时," 星际客机 " 再次因技术故障取消发射。
法新社报道称,一个月来," 星际客机 " 的宇航员已经第二次在系好安全带准备升空的情况下被取消任务,让这个已经拖延多年的项目陷入安全忧虑。
根据 NASA 与波音公司签订的合同," 星际客机 " 本应在 2017 年就交付运营,但受困于技术问题一再推迟。
更大的压力在于,延期交付也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据法国《世界报》称,在 NASA 给的 42 亿美元研发费用耗尽后,波音又自掏腰包额外花掉了 15 亿美元。假如 " 星际客机 " 不能顺利试飞,波音的巨额投入就可能打水漂。
美国东部时间 6 月 5 日,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搭载两名宇航员的 " 星际客机 " 发射升空。
发射前,技术人员检测到推进器阀门的一个密封件存在持续的氦气泄漏,但任务管理人员认为,氦气泄漏量不大,不会影响发射。
然而,当天晚些时候,在飞行过程中," 星际客机 " 的推进系统出现了更多氦气泄漏迹象。
NASA 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经理 史蒂夫 · 斯蒂奇:我们发现在 1 号端口歧管,还有另外两处泄漏。比我们之前发现的泄漏量略大。
飞行控制人员立即采取措施阻止氦气泄漏,但也导致推进系统的部分零部件失效。
在 " 星际客机 " 接近国际空间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服务舱内的 28 台反应控制系统推进器中有 5 台意外关闭,导致 " 星际客机 " 在对接口外无法对接。
工程师们紧急进行故障检修,修复了五个故障推进器中的四个。
按照原计划,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需要完成对 " 星际客机 " 的测试,与国际空间站短暂对接,然后在 6 月 14 日返回地球,整个任务大约持续 10 天。
然而,一系列的故障迫使 NASA 做出无限期推迟返航的决定。
波音公司商业载人航天计划副总裁 马克 · 纳皮:目前这艘飞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氦气泄漏,另一个是要弄清楚如何微调这些推进器,以免再次被关闭,这些都是小问题。
尽管波音方面对故障情况轻描淡写,但此次试飞任务期间已经出现 5 次推进器故障、5 次氦气泄漏、1 次推进剂控制阀门运行不良问题。
波音公司的困境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庞之浩:这次是带病上天,直到发射的时候,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观念问题。在冷战时期美苏在太空竞赛过程中,尤其在载人航天方面把政治摆在第一位,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又把任务摆在第一位,没有把航天员的安全摆在第一位。
两名美国宇航员不仅有家难回,还被迫进行了一次太空 " 避难 "。
6 月 26 日,为躲避一颗人造卫星碎片可能引发的撞击,国际空间站里的 9 名宇航员分别进入 3 艘飞船避难,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再次躲进了 " 星际客机 "。
2022 年 9 月,美国宇航员弗兰克 · 卢比奥原计划在国际空间站停留约 6 个月,但由于所乘飞船发生冷却剂泄漏,他在太空最终停留超过一年,长达 371 天。
由于电池寿命问题,此次 " 星际客机 " 的试飞原本应控制在 45 天以内。如今 NASA 方面给出的最新说法是," 星际客机 " 停靠空间站期间一直保持充电状态,假使在 90 天后返航,电池的运行状态也应该不受影响。
在《华盛顿邮报》看来,两名美国宇航员目前在太空的处境,不仅反映了 " 星际客机 " 计划未来的高风险,也再次折射出近期波音公司面临的困境。
美国记者 赫塞 · 奥拉尔:丑闻困扰着波音,737MAX 9 型客机门塞脱落,导致该机型停飞。2018 年和 2019 年的两起致命空难,导致 300 多人遇难。以及内部举报人乔舒亚 · 迪安,和约翰 · 巴尼特之死。
本周,又有一名 " 吹哨人 " 站出来指认波音公司故意在飞机上使用有缺陷的零件。
梅尔 · 迈耶斯,在波音公司担任质量控制经理 30 年,他表示,按照波音规定,喷上红漆的零件都是瑕疵品,需要运往亚拉巴马州奥本市的废料处理厂。但 2015 年的一天,他却亲眼看见本应被回收的问题零件竟然悄悄被送回波音艾佛雷特工厂的生产线上,类似行为已持续数年,至少 5 万个问题零件已被安装在飞机上。
记者:5 万个零件?这说明什么?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梅尔 · 迈耶斯:说明波音视人命如草芥,不光是乘客,还有机组人员。
尽管梅尔 · 迈耶斯不断反映这个重大问题,却一直被波音方面冷处理。
今年 6 月 18 日,波音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霍恩在接受国会质询时公开承认,波音确实存在恶意打压 " 吹哨人 " 的情况。
记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梅尔 · 迈耶斯:赶进度。
记者:赶着交付飞机,才能赚钱?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梅尔 · 迈耶斯:是的。
分析人士指出,从民航客机门塞脱落,到 " 星际客机 " 难以返航,暴露出的种种技术和质量问题,已经反映出波音这家百年老厂的力不从心。
此前,还有网友拍到 " 星际客机 " 在运输过程中,零部件脱落的尴尬一幕。
而这背后是多年垄断下,美式 " 大公司病 " 导致的进度一拖再拖、成本一涨再涨,项目管理混乱、质量控制薄弱。
今年 2 月,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 · 科诺年科透露,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存在小规模空气泄漏。
按照计划,已经服役 20 多年的空间站将于 2030 年退役。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注意到,根据计划," 星际客机 " 最早执行商业载人任务的时间是 2025 年 2 月,而且目前还不清楚 NASA 是否对会其进行认证。
即便获得认证,在 2030 年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前," 星际客机 " 可能也只会执行少数几次任务。——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主持人:如果从 6 月 5 日发射算起,美国宇航员巴里 · 威尔莫尔和苏尼 · 威廉姆斯已经在太空停留超过一个月,而这样的 " 流浪 " 生活,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美国 " 太空 " 网站称,2023 年全球航天发射总次数达到 223 次,较 2022 年增长近 20%,创造史上最高纪录。
而此次美国宇航员被迫滞留空间站,如何确保航天任务的安全与可靠,也反映出美国航天部门面临的尴尬。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