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07-12
编草成梦:鸟兽鱼虫在他手中栩栩如生!老道外这个小摊位将家庭传承带入大众视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南二道街巴洛克博物馆院内,有一个特别的摊位,每次还没等摊主将作品全部摆放好,就围满了好奇的参观者。" 妈妈,我不敢动,这是不是真的啊?" 摊床上摆的蟋蟀、蝗虫、大蜘蛛……乍一看跟真的一样。一位七旬老者说 " 我活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见!"

一双粗手 " 飞禽走兽 " 信手拈来

面对参观者的啧啧称奇,摊主却十分低调,他先将摊位摆好,坐下来拿起几缕草叶便在手里编了起来,也不吆喝叫卖,当有顾客询问时,他就笑着回答这是什么作品。记者也觉得好奇,便上前与他聊天。

摊主是民间草编艺人张国志,哈尔滨人,今年 52 岁。在他小小一块摊床上面,摆满了 " 飞禽走兽 "" 花鸟鱼虫 ",作品以昆虫和小动物为主,从普通的十二生肖到大的梅花鹿、眼镜蛇、九尾狐、麒麟、仙鹤、中国龙,小点的有蜻蜓、蝴蝶、蜘蛛、蝎子、壁虎、蝗虫、螳螂、大虾等,包罗万象。尤其是,大小比例适中、形象栩栩如生的小昆虫,怎么也让人联想不到,这些竟然都出自他那双粗大的老手。

" 你别看这玩意儿小,编起来可费事了,我经常从早到晚的编,不能碰手机,要不然作品完成不了,这是个‘慢功夫’。" 张国志告诉记者,他将自己的草编手法总结成 " 编、撕、拉、缠、扣 "5 个字,作品用铁丝做骨架支撑,肌肉感、关节形态、胖瘦粗细都要靠技艺手法表现,且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变化手法,才能使作品形象逼真。拿蟋蟀举例,它的前足、中足和后腿粗细不一,腿毛类似骨刺,形态独特。小小的一只蟋蟀,编下来也得花 1 个小时才能将这些细节都表现到位。

" 昆虫大致可分为头、腹部和四肢,头部是最难编的,你得整体考虑比例和结构,还的神态。" 为此,他通过购买专业书籍和上网查资料,学习昆虫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昆虫的形态和细节。" 还是说蟋蟀吧,公母的区别主要在尾部,公蟋蟀尾分叉,母蟋蟀尾是细针,所以,你在制作的时候也要将这种细微的特征呈现出来,做到精益求精。"

草编的原材料大多取自天然的蒲草、马莲草、棕榈树叶等,叶子可以剪成条状编织。张国志所编织的作品主要用的是棕榈树叶和剑叶,经过蒸煮、晾晒处理后,质感柔和,没有染色,健康又环保。" 把棕榈叶裁剪成细条编制,这种叶颜色深,适合做昆虫,更加形象,这也是我的‘秘诀’,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让作品很接地气,仿真度更高,保存时间也更长。"

小时候爷爷给做 " 玩具 " 影响一生

攀谈中,张国志向记者讲了一个 " 小插曲 "。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在他这儿买了草编蟋蟀,过安检时差点儿被拦下,因为坐地铁不能携带活体动物,家长解释后才发现这是 " 假蟋蟀 "。说起这事儿,他很羡慕现在的孩子童年可以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

张国志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家里面并不富裕,大人们也没给孩子买过啥像样的玩具,天生活泼爱动的他,就在家里饲养小动物,到外面抓回来昆虫放瓶子里面当 " 玩具 ",这样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养成了从小爱观察的习惯,没事儿就琢磨昆虫和小动物的神态、身体结构,后来用在了创作上面,变得得心应手。

" 小的时候,爷爷编了一只草蚂蚱给我玩,当时可把我高兴坏了,拿在手里不停把玩,还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这件特殊的‘玩具’,后来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开始喜欢上了草编,并跟着爷爷主动学习如何编制一些简单的作品。" 张国志说,即使在自己工作后也未放弃过儿时的兴趣爱好,从 2006 年起他专门从事草编手工艺制作,并以此为生。

说起草编,张国志侃侃而谈。他说草编最早起源于距今 7000 多年前的河姆渡人时期,那时候我们的古人类一要吃饭二要穿衣,会把草和树叶搓成草绳、藤条编起来穿在身上,所以说草编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手工艺之一。目前,草编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要想干好草编,需要学习过绘画,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动手能力强,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因为编起来手就不能停,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其间不能受环境干扰。" 张国志有时为了制作大作品,经常会在家 " 闭关 " 几天,做到后半夜成了家常便饭。

用他的话说,草编就像织毛衣一样是个 " 细活儿 "," 干这个得有悟性,还必须肯吃苦,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嘛。但草编毕竟不同于绘画等艺术,它的‘构图’不在草纸上面,而是在你的脑子里面,而且在用手编的过程中不断输出脑子里的画稿。"

尽管很辛苦,仍乐此不疲,张国志的作品更 " 偏爱 " 小动物。他说,这些 " 小东西 " 一是可爱,招人稀罕,二来接地气,被赋予美好的寓意,给人带来好运气。比如,蝗虫寓意 " 飞黄腾达 ",蝉 " 一鸣惊人 ",螳螂 " 金玉满堂 ",螃蟹 " 八方来财 ",大公鸡 " 鸿运当头 ",蟋蟀象征 " 勇往直前 ",乌龟则表示 " 富甲一方 "。

有人欣赏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记者观察发现,购买草编作品的主要顾客是孩子、老人和情侣,最受欢迎的还是蟋蟀。" 草编作品属于艺术性消费,付出的时间成本高昂,有时出摊只卖掉几个,最高一天能销售几千元,不能指望它赚啥大钱,尤其是自己倾注不少心血的作品,只想卖给‘懂得欣赏它的人’。" 张国志说,他曾经一连三天不休息,创作了一件 2 尺多高的草编骏马,有人肯花上千元钱收藏,买家还特意定制了木底座装上,将自己的作品当作高档艺术品摆进新装修的房子里。

" 其实,说真的,这么些年来,自己能够一直坚持做下去也很不容易,身边的亲戚和朋友也劝我说,这个东西做的很慢,也赚不了什么大钱,总劝我改行 ",张国志说自己也曾经过多次内心的斗争," 明天我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但是,他没有放弃,也许就是那种纯纯的喜爱。

尤其是,有个顾客令他特别感动,老人多次光顾他的摊位,前前后后买了几十件作品,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空间,安装了玻璃罩和射灯,布置得像博物馆一样将这些草编作品收藏和展示," 忠粉 " 还鼓励他要将草编技艺传承下去。" 作品能得到顾客的认可和欣赏,我很欣慰,这是我坚持做下去的最大动力。"

张国志现为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文联会员,他通过积极参与 " 非遗文化进校园 " 等活动,多次教学和展示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现在从事草编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岁数大的手眼协调跟不上,学不来,年轻人多半怕麻烦,没有大块时间能沉下心来跟着学。我在道外巴洛克文化街区摆摊不单单是销售,也是为了展示和宣传推广这种古老的手工艺。我想收徒弟,从家庭传承到社会传承,努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他说,自己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下定决心要将这项古老而精湛的非遗技艺带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草编文化独特的魅力。

采访最后,张国志说:" 总要有人去守住最纯粹的热爱和记忆,我就是其中一个,我愿意在草编技艺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铁军文 / 摄 / 视频

部分画面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马云鹏

相关标签

博物馆 联想 叶子 哈尔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