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汽车出海不仅是产业升级趋势,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领域。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电动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具备持续出海能力、能突破高壁垒市场的车企,投资者认为其将享受更高的估值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达 495 万辆,同比增长 14.8%。其中,9 月汽车出口量为 65.2 万辆,同比增长 21%,势头强劲。
具体到车企上,比如奇瑞的出海表现尤为亮眼,明显跑赢中国汽车出口增速。数据显示,9 月,奇瑞集团取得单月出口 137,624 辆、同比增长 26.2% 的成绩,再次刷新单月出口纪录。1-9 月,奇瑞集团累计出口 936,428 辆,同比增长 12.9%,按照官方说法,平均每 25 秒即有一辆 " 奇瑞造 " 驶向海外。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奇瑞这份出海的成绩单,是投资者观察中国汽车出海潜力的典型样本。近期奇瑞汽车已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其出海背后的产品、技术、市场布局等细节得以披露,也值得深入探讨。
01
出海成绩的 " 含金量 ",从规模领先到价值突围
对于出海的成绩单,若将奇瑞的汽车出口数据置于行业之中对比,更加凸显出 " 含金量 "。
尽管其他中国车企在海外销量增长迅猛,奇瑞的销量稳步攀升,释放出强大的规模效应。根据易车整理的乘联分会 9 月狭义乘用车出口数据(包括整车 +CKD),奇瑞遥遥领先于同行,出口量是第二名车企的两倍,稳坐行业第一的宝座。具体到车型上,奇瑞的瑞虎 7 和瑞虎 5X 出口量继续在 9 月霸榜前二,成为当之无愧的 " 常青树 "。
将时间线拉长,奇瑞在汽车出海上连续取得突破,成绩更加夺目。数据显示,奇瑞已连续 22 年蝉联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更在今年创造了三个具有行业里程碑意义的 " 第一 "。除了首个单月出口突破 13 万辆和首个连续 5 个月出口超 10 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外,奇瑞还是首个累计出口突破 500 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这意味着,奇瑞在海外市场的领先并非是短期 " 脉冲式 " 的增长,而是二十余年全球化运营的长期结果,充分验证了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口碑。对投资者而言,奇瑞在海外市场实现持续增长具备高度的确定性,有望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进一步来看,奇瑞这份出海成绩单的 " 含金量 " 还体现在市场结构性突破上。除了北非、中东、拉美等市场,奇瑞在欧洲市场势头强劲,1-9 月在欧洲销售汽车 14.5 万辆,实现 2 倍多的增长。
就销量而言,欧洲在规模上虽不及中国、印度,但其独特的市场特征使得其成为全球车企必争的战略高地。
欧洲作为全球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高法规、高准入汽车市场,对车辆的安全、环保、质量等相关标准极其严苛。同时,本土消费者对 " 欧美血统 " 的品牌信任根深蒂固,中国品牌仍较多被贴上 " 性价比 " 标签,因此车企能在欧洲市场站稳高端,关键还在于品牌认知的突破。
而奇瑞的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快速渗透欧洲市场,足见其品牌影响力,以及产品品质和技术优势。
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海外营收分别为 303.87 亿元、770.6 亿元、1008.97 亿元、262.89 亿元,分别占总收入 32.8%、47.2%、37.4%、38.5%,整体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
可以预见,通过深耕欧洲高溢价市场,奇瑞的海外营收结构将向高附加值加速演变,并直接转化为盈利端的超额收益,未来海外业绩将具备更强的增长弹性。
02
剖析增长逻辑:" 技术 + 本土化 " 的护城河
在笔者看来,奇瑞能够出海重构全球汽车价值链,核心在于 " 技术定义标准 " 和 " 本土化重构生态 " 的双轮驱动。
站在行业视角理解,一方面,全球汽车产业处在发展新周期,正向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能源低碳化加速转型,这意味着行业不是纯粹的硬件比拼而是标准博弈,上升到技术争夺话语权这一更高维度。
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环境复杂多变,需要适应不同区域的市场和政策需求,能否真正融入其中,并形成多元的全球化路径,是中国品牌在海外保持生命力、打开业绩天花板的关键密钥。
具体到奇瑞来说,其在全球化投入上并非简单的资金堆砌,而是完成了技术输出以及全球标准适配。
首先,通过落地 " 瑶光 2025" 战略,奇瑞已构建了 " 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灵犀智舱、猎鹰智驾、银河生态 " 这五大核心技术矩阵,这为其打造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进一步到海外扩张上,据了解,奇瑞依托全球 8 大研发中心,覆盖德国、西班牙、巴西、墨西哥及马来西亚等关键市场,并践行 " 四个开发 " 战略,包括法规开发、产品适应性开发、竞争力开发和差异化开发。
比如针对中东高温环境强化散热系统,为东南亚高湿地区升级车身防腐标准,对南美山路优化底盘稳定性。奇瑞表示,针对德国市场,首发车型 Omoda 5 纯电车和 Jaecoo 7 插电式混动 SUV 都是在德国研发中心完成本地化调教。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奇瑞星纪元 ES 车型拿到了欧洲 ENCAP 五星安全认证,由此奇瑞累计 51 款车型获得了全球各类五星安全认证,也是获得全球五星安全最多的中国品牌。
因此基于 " 四个开发 ",奇瑞能够前置规避合规风险与市场准入壁垒,又能通过产品属性与消费需求高度匹配去提升产品渗透率,进而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充足的竞争力,为业务增长提供支撑。
在上述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奇瑞以本地化战略全方位渗透海外市场。在用人层面,搭建本地化组织和人才体系。在制造层面,埃及、印尼等工厂逐步落地;奇瑞还和西班牙 EV Motors 成立合资公司,借助 EBRO 品牌的影响力输出技术优势,并在巴塞罗那建立生产基地,由此成为首家在欧洲生产汽车的中国车企。
所以不仅是技术,奇瑞在全球布局的研发中心、产能乃至渠道网络,都是其难以被复制的出海壁垒。
此外,智能化相关技术的跨界延伸进一步拓宽了奇瑞的护城河。奇瑞的墨甲机器人首款人形机器人 " 墨茵 " 通过了欧盟 CE-MD ( 机械安全 ) 、CE-RED ( 无线电设备 ) 与 EN18031 (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 ) 三项核心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在硬件与软件层面均满足欧盟标准的人形机器人。
从汽车到机器人,本质离不开奇瑞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AI 大模型和传感器硬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这一看似跨界的布局实则做到了技术的协同复用,也可反哺到汽车的智能化升级,不仅降低研发边际成本,更构建了独特的技术壁垒。
03
全球化浪潮下,重估中国车企的价值潜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奇瑞正在从 " 出口王者 " 到 " 全球产业生态构建者 " 的跃迁,而这一跃迁过程中释放的价值,正是投资者长期获得超额收益的核心来源。
从市场维度来看,奇瑞的一大投资看点在于欧洲等市场渗透率提升带来的业绩高质量增长。
欧洲作为海外最大的新能源市场,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渗透率为 20.8%,同比提升 3.8 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和插混车型渗透率分别为 14.5% 和 6.2%。在政策和需求共振下,渗透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而奇瑞凭借本土化战略,已为后续新能源产品导入铺好道路。按照规划,奇瑞计划 2025 年底前在欧洲建立 45 个销售网点,2026 年扩展至 100 个,中期内进一步增至 365 个,明确的渠道扩张让奇瑞的销量增长具备稳固的未来保障。奇瑞发力高溢价市场,随着渗透率提升,也将向资本市场传递出更高的盈利预期。
叠加奇瑞同步拓展其他市场,还进一步拉低了海外业务的风险。奇瑞可以有效对冲单个区域市场的周期波动,收入来源更加丰富,享受成熟市场新能源转型和新兴市场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行业红利。
根据招股书,奇瑞 IPO 募集资金净额的 20% 将投向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可见扩大海外市场版图是奇瑞后续的核心任务之一,也让上述规划落地和业绩兑现能够被预见。对投资者来说,奇瑞海外业务有着稳健增长、风险可控的鲜明标签。
进一步从整体来看,奇瑞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稀缺的价值标的。
奇瑞兼顾深厚的燃油车发展根基,以及新能源转型的强劲势能,并且构建 " 技术 - 品牌 - 供应链 " 闭环,在全球化上形成壁垒。这意味着,奇瑞有望成为投资者把握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发展机遇的理想标的。
最后落脚到估值上,目前奇瑞的 PE TTM 为 10.10,在近期汽车板块整体回调的背景下,该估值水平相对被低估了。
奇瑞的收入和盈利能力逐年提升,2024 年营收 2698.97 亿元,净利润 143.34 亿元,保持着传统车企的稳健经营风格,而 " 国内 + 国际 " 两条腿走路让投资者能够以全球车企的估值逻辑去看待奇瑞。
更重要的是,奇瑞具备技术基因,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形成了领先的技术体系,这也让其在估值体系上有 " 新势力 " 这一逻辑。这样的话,20-30 倍 PE 或许才是奇瑞的合理水平。若汽车和机器人协同实现商业化,估值或许还有望往科技公司靠拢。
所以,奇瑞拥有区别于其他同行的投资内核,是港股市场少见的 " 价值 + 成长 " 双属性标的。
04
结语
综上所述,奇瑞汽车出海的可观成绩,是其二十余年坚持全球化战略、深耕技术研发与本土化运营的必然结果。它清晰地表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已从单纯的贸易输出,进阶至技术、品牌、生态的全方位输出。
站在投资的视角,奇瑞的案例极具标杆意义,它证明了唯有具备扎实技术根基、深度本土化能力以及可持续全球化战略的车企,可以穿越周期,重构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未来,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竞争,会是技术体系与生态的长期较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