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又砍了一刀。
挤牙膏和砍一刀,堪称苹果近些年的两大技能。
挤牙膏的意思众所周知,而砍一刀也不难理解。从电池不可拆卸,到取消 3.5 毫米耳机孔,再到取消标配充电器,苹果打着一体化、环保等名义挥起精准刀法,不仅自己因此获利,还 " 带坏 " 了许多同行。
比起过去,苹果今年砍掉 SIM 卡这一刀,总算是有点要开个好头的样子了。
10 月 17 日," 史上最薄 iPhone"iPhone Air 开启预购,官网五分钟售罄,多个线下店也均显示 " 无货 "。之所以疯抢,有个重要原因是:它是国内首款支持 eSIM 的智能手机。
eSIM,全称为 Embedded-SIM(嵌入式 SIM 卡)。和常见的 SIM 卡不同,eSIM 不再是卡片形式,而是变成一颗小芯片,嵌入到设备的电路板上。
为了推广 eSIM,库克首次在中国直播带货,好好吹捧了一番 iPhone Air;各大官媒集体下场宣传;国内手机厂商也一如既往地紧跟苹果脚步,最近刚发布新机的 OPPO 就成为了最早支持 eSIM 的国产手机品牌。
很多人调侃:不需要 SIM 卡,这不就是当年的小灵通吗?
动静这么大,eSIM 当然没这么简单。
苹果这一刀 10 年的功力,
这次真挡不住了
果粉们肯定知道,国行版 iPhone 和外国版 iPhone 是两回事。
5G 毫米波频段、无线 15W 快充、FaceTime 语音模式等功能,国内果粉要么无福享受要么晚了好多年才享受到。更别说连续两年缺席的苹果 AI,在 AI 手机大行其道的当下,彻底成了国内果粉的意难平。
eSIM 也是一项迟到的技术。
早在 2011 年,苹果就申请了一项虚拟 SIM 卡专利。
2015 年 7 月,苹果和三星计划联手推出 eSIM。8 月,三星推出了首款支持 eSIM 的智能手表。
2016 年 6 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宣布正式发布 eSIM 规范。这一规范获得全球超过 30 家运营商、芯片商及手机厂家的支持。有了规范之后,兼容 eSIM 的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eSIM 的爆火,不出意外地引起了利益攸关的三大运营商的注意。
2018 年,中国联通率先宣布在中国六个城市开启 " 一号双终端 " 试商用,这是中国运营商首次在大陆市场开启 eSIM 业务。
经历了两年左右的试水期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先后被批准在全国开通了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 eSIM 技术应用服务。
就当人们以为国内 eSIM 要奋起直追的时候,一切却戛然而止。
2023 年,三大运营商陆续发布公告,突然叫停 eSIM。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 eSIM 影响到了运营商的主导权。有了 eSIM,用户不用去营业厅就可以开卡、选套餐、换号码。对于运营商而言,用户来去自如更方便了,粘性随之下降,竞争会变得更激烈。
除此之外,eSIM 被叫停还有个业内公认的原因:安全隐患。例如一些人利用 OTA 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 eSIM 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还有一些用户将 eSIM 改成实体卡,开展远程制卡业务,超额使用流量。
既然叫停了,为何仅隔两年又重启了呢?
说到底还是大势所趋,现在是真挡不住了。
不仅是智能手机,其他智能终端也很需要 eSIM。例如对于智能手表,独立通话和上网、防水防尘、长续航等都是刚需,用传统的 SIM 卡就是浪费空间,即使是体积最小的 nano-SIM 卡,加上卡槽、弹片、防水圈,体积也相当于一颗电池,而且实体卡槽是机械开口,不好做到更高等级的防水。
其他像电脑、汽车等产品,虽然空间没那么紧张,但 eSIM 比 SIM 卡更牢固更可靠,成本也远低于 SIM 卡,所以用 eSIM 几乎成了必然选择。汽车圈尤其如此,eSIM 是 " 车联网 " 标配。
风口来了,有风险也不能成为不前进的理由。
eSIM 落地,谁赢麻了?
在许多人眼里,国内重启 eSIM 业务,最直接的刺激是 iPhone Air 带来的,网上充斥着 " 还是西药见效快 " 的评论。
这猜想不知真假,苹果竭力推广 eSIM 倒是真的。
自 2018 年的 iPhone XS 起,苹果开始将 " 实体 SIM+eSIM" 方案引入 iPhone;自 2022 年的 iPhone 14 系列起,苹果更是在美国正式取消 SIM 卡槽,全面采用 eSIM 方案。
在苹果的推动下,美国最大的三家运营商都已全面支持 eSIM。北美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 eSIM 市场,截至去年底的市场份额为 43%。
无利不起早,以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厂商正是推广 eSIM 的首要受益对象。
这些年竞争激烈,各大手机品牌各显神通。仅今年来看,苹果颠覆了传统阵容,以 "Air" 取代 "Plus",满足不同群体;小米跳过 16,直接来到 17,并开发出了背屏的卖点;vivo 砍掉 X 系列 "Pro mini" 机型,在 X300 系列中推行 " 精简战略 ",聚焦核心产品线。
但手机厂商的大部分努力和创新,只是聊胜于无。
中国信通院的一项研究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手机用户平均换机周期近 33 个月。不少人甚至选择省钱买去年的旗舰机,因为性能完全够用了。
eSIM 的出现,给了手机厂商新的希望。
拿掉卡槽之后,手机更接近一体化的密封,更不容易进水和进灰。此外,eSIM 体积小,不仅可以让手机更薄,多出来的空间还可以用来塞更大的电池、做更先进的散热、装更牛的相机模组……据苹果高管在发布会上介绍,eSIM 机型原本放置 SIM 卡的地方被电池占据,这使得 eSIM 机型的续航更长。
相比现在有点泛滥的 "2 亿像素 " 宣传,这样的升级应该更能说服用户换机。
不过站在用户的角度看,比起手机性能升级,eSIM 的极致便捷估计更具吸引力。
eSIM 无需插拔,不用等实体卡的配送也不用找卡针了,所有开卡、换卡、携号转网等操作均可在线完成。
特别对于跨国出行比较多的用户,eSIM 的便利更明显,不再需要频繁换卡,因为 eSIM 允许同时存储多个运营商配置文件(通常支持 8-10 个),用户去哪个国家就可以随时切换对应的号码,在设置里点几下就行。
安全性方面,eSIM 也吊打 SIM 卡。毕竟它焊死在主板上无法取出,就算手机丢了,马上给运营商打电话,就能远程锁卡。
此前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做过调查,虽然仅有 35% 的受访者知道 eSIM 技术,但用过的人当中,超过 90% 表示满意。
用户喜闻乐见,手机厂商更有动力投其所好了。
" 不情不愿 " 的运营商们,
必须学会接受现实
围绕 eSIM,现在分别有个好消息和坏消息。
好消息是正式拉开了 eSIM 在国内手机市场落地的序幕,应该不会再戛然而止了。
坏消息是,国内 eSIM 要想玩得转,核心在于运营商,而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避开 eSIM 的便捷性特点。
首先,不论是开通新的 eSIM 号码,还是把现有的 SIM 卡转成 eSIM,都需要拿着证件去营业厅办理。这意味着,如果是不同运营商的双 eSIM 用户,需要跑两趟。
过去实体 SIM 卡可以直接在线视频验证,在家坐等收卡。现在 eSIM 反而要跑去营业厅才给办,让很多网友不禁吐槽。
更麻烦的是,按目前规定,将来如果想把 eSIM 转移到新手机,还得拿着证件和新旧手机去营业厅办理,同时每个月的迁移次数只有 2 次。此外关于跑营业厅,现在最反人性的地方莫过于无法异地办理。大城市打工人想要尝鲜 eSIM,可能需要先回趟老家。
其次,外国版 iPhone Air 支持存储 8 张 eSIM 卡,国内版最多只能保存两张。
最后是上文提到的,eSIM 能方便经常跨国出行的人,同样不成立了,因为国内 eSIM 只支持国行手机,海外机型无法使用国内 eSIM。
总而言之,不仅没带来便利,反而平添了许多麻烦。
看到运营商的扭扭捏捏、不情不愿,很多网友表示依旧是熟悉的味道。
在不少人看来,eSIM 不仅很难为运营商增收,更带来了用户流失的风险,所以如同当初面对携号转网一样,运营商设下重重障碍防止用户外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抛开阴谋论,从正面角度思考运营商的动机。
毕竟 eSIM 技术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时间解决。
更何况,运营商比谁都清楚现在物联网方兴未艾," 无卡化联网 " 的趋势根本挡不住。特别是 AI 技术崛起之后,更是需要无处不在的网络支持。一名联通的副总经理也表示,eSIM 是强移动性 AI 终端的必选项," 互联网时代失网就是失联,AI 时代失网就是失智。"
换言之,发展好 eSIM 业务,大概率也是国内运营商的必选项。
既然如此,希望运营商们在度过初期阶段之后,能坦然接受现实、拥抱趋势,一举改变人们对它们的刻板印象。
别再想着拿捏用户,好好服务用户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