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电影 10-19
小李子这部,年度必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不说废话,直接打 call。

烂番茄新鲜度 95%,IMDb8.3,M 站(专业媒体影评网)打出 95 分,豆瓣开分 8.1。

这个月,不,这一年最值得在大银幕看的引进片——

一战再战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改编自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品钦的《葡萄园》。

三位法拉利级别的影帝坐镇。

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 + 西恩 · 潘 + 本尼西奥 · 德尔 · 托罗。

影帝飙戏,大饱眼福。

但,有一个人的名字,比影帝们还要亮眼。

导演,保罗 · 托马斯 · 安德森(简称 "PTA"),美国独立电影界的红人。

有帅气的皮囊。

有出色的作品。

在 42 岁的时候,他就成为影史上第一个拿下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人(分别是《私恋失调》《血色将至》《大师》)。

以及,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

放荡不羁的有趣灵魂。

他能透过一根丁丁,拍色情业从坚挺到不举的兴衰史;也能在色调沉郁的家庭片中,来一场超现实的青蛙雨。

反主流、反套路、反英雄,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永远不知道他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 惊吓。

△ 上图:《不羁夜》;下图:《木兰花》

这一次的新片,是 PTA 电影首次在内地公映,也是时隔十年小李子再次与内地观众在银幕相见。

可惜的是,票房凉透了,上映两天内地仅 1178.5 万。

倒也意料之中——

一来,市场本就冷清,引进片的号召力更是式微;

二来,题材距离观众太远了,一部美国的政治片。

" 到底谁在意美国发生什么啊?"Sir 都能猜到你的内心嘀咕。

票房遇冷的原因,细究起来还能分析很多。

可是,推荐的理由,Sir 只有一个——

好看。

视听故事,足够勾人。

主题内涵,则越想越 …… 瘆人。

而且 …… 我们内娱真的拍不出来。

今年银幕最精彩的开场,没有之一。

随着一个黑皮美人的步伐,一个大全景出现了,画面被一座立交桥一分为二。

桥下,是铁丝网与被关押的非法移民,挂牌写着 " 移民拘留中心 "。

桥上,是黑皮美人频频注视移民,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

即使一句台词都没出现,纯靠画面也足以抓住观众:

山雨欲来风满楼。

黑皮美人,正是这场山雨的发起者。

她叫帕菲迪娅(缇雅娜 · 泰勒 饰),是一个极左翼激进团体 " 法式 75" 的领导头子。

她要在当晚掀起一场革命,闯入拘留中心,解救被关的移民。

小李子饰演的帕特,也是革命分子,拎着一大包自制炸弹跟在她的身后。

正是在这一晚,他们遇上了终身宿敌,右翼分子洛克乔(西恩 · 潘 饰)。

毫无疑问,《一战再战》有着极其浓郁的政治色彩。

短短几分钟,数个政治议题穿插其中,移民问题、少数族裔、政治分裂、美墨边境的冲突、极左与极右的斗争 ……

正如科波拉的评语:" 它是一部背景植根于真实美国现状的虚构惊悚片。"

乍听起来,是复杂的、庞大的、高门槛的。

但是,不要被吓退。

因为 PTA 拍得一点都不沉闷,还十分刺激、有趣、好玩。

甚至,色气满满。

比如说,这个场景,极左与极右的对峙。

帕菲迪娅持枪命令洛克乔:举起来。

洛克乔舔了舔嘴唇,听话地慢慢举了起来 ……

嗯,不只有手。

还有 ……

帕菲迪娅呢?

她也十分受用地扬起嘴角:老娘真有魅力。

△ 更直白的画面在内地版被删减了

是不是一点都不符合你对美国左右分裂的想象?

当然,PTA 没有回避极左与极右各种纷乱、撕裂的现实。

在新片中,有一连串左翼爆破、右翼围堵的猫鼠大战。

但是,比起描绘分裂,PTA 更为兴致勃勃的,是挖掘出极左与极右的媾和。

既是物理层面的媾和——

一场帕菲迪娅和洛克乔的床戏,为后续的跌宕起伏埋下伏笔。

也是精神层面的媾和——

情欲、暴力,与绝对的自我利益至上。

洛克乔,是典型的极右分子,极端排外、白人至上,捍卫所谓的纯血美国人。

但是他打心底里喜欢的,偏偏是有色人种,黑人女性(并且有一定的同性恋倾向)。

这与高喊着 " 身体自由 " 的帕菲迪娅一拍即合,即使她已经与帕特结为夫妻。

而帕菲迪娅,一个高昂正义姿态的左翼革命分子,宣称支持自由、多元、少数族裔。

可却也像是一个借正义为名发泄暴力的恐怖分子。

当黑人保安拦着她抢银行——

" 砰 "。

黑人战士把黑人保安杀了。

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PTA 平等地给极左、极右各一巴掌。

扇出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及藏在意识形态背后的蝇营狗苟。

那么,对于男主帕特呢?

相比起定义他,Sir 认为,更要从故事中读他。

故事的大半篇幅,在于 16 年后的帕特。

帕菲迪娅被捕后消失,帕特一个人带着女儿长大。

父女俩改名换姓,在一座受庇护城市里生活。

这可能是从影以来,小李子最滑稽的喜剧角色。

发胖、油腻、不修边幅,吸毒、酗酒、浑浑噩噩。

有点登味,但是不多,女儿薇拉(蔡斯 · 英菲尼迪 饰)一瞪眼,他便举手投降。

当然,他仍然不忘警告女儿的舞伴:

要是敢伤害薇拉,一定让你全家陪葬。

没错,帕特是 " 女儿奴 "。

但是 …… 女儿突然消失不见了。

好消息:薇拉暂时安全,她提前被法兰西 75 的同伴接走了。

坏消息:薇拉随时危险,昔日的仇人洛克乔正在追杀父女俩。

爱女心切,原本躺平成一滩烂泥的帕特,雄起踏上救女之旅。

曾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 " 炸弹王 "。

如今,他重出江湖 ……

老派特工硬核砸烂新世界?

不。

因为帕特的这次 " 雄起 ",可谓是笑料百出。

比如跳车求生。

他不敢,怂得死死扒拉着车门。

比如跟组织对暗号。

他完全忘记了,连对方都忍不住吐槽他:当初你应该好好背《公司手册》!

所以没错。

从 " 救女 " 这一主线来看,即使不了解美国政治,完全把新片当成亲情喜剧,也能趣味十足。

02

但《一战再战》之所以备受好评,是因为它 " 好笑 " 吗?

显然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在文本故事层面,《一战再战》看上去并没有摆脱我们早已熟悉的类型片框架,但同时,它每场戏的表现又都有着别样的感受。

为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意外。

制造这种意外,才是让 PTA 跻身顶级导演行列的东西——

也就是成熟的视听掌控力。

他很擅于 " 玩弄 " 观众注意力。

而这样视听,说句不好听的,在今年国内院线片里,属于碾压般的存在。

两个例子。

当小李子为了救女儿而重新出山时,他却只能找到女儿的武术教练,本尼西奥 · 德尔 · 托罗饰演的 sensei。

此时他要做的是什么?

逃避军队的重重围捕,给十多年没开过机的手机充上电,打给许久没联系的组织。

怎样营造此时小李子的慌乱情绪?

跟拍长镜头。

只见镜头随着 sensei 进入家中,手持影像下,视点不断切换,他一边不紧不慢地安排家里的墨西哥难民有序撤离,一边则向小李子这只在镜头里蹿进蹿出的 " 热锅上的蚂蚁 " 挨个介绍自己的家人。

而不时出现的小李子则四处找插头,他慌乱步伐就像背景里的钢琴声胡乱地敲击,全部都不在拍子上。

没错,PTA 跟拍的焦点并不在小李子身上。

这带来了一种脱轨边缘的感觉。

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在同一个镜头里,既能感受到 sensei 的松弛感拉满,也能体会到小李子的心急如焚。

哪怕你早就知道了这个父亲有多不靠谱。

但依然,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慌乱。

而随着这份慌张的持续,PTA 最终带我们来到了《一战再战》最终决战,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崎岖山路地带的追车戏。

严格意义上讲,这段全片最精彩的戏份都算不上是 " 追车戏 "。

因为几方人马间并没有明确的你追我赶,他们也并不清楚自己的身前身后分属什么阵营。

而我们关心的,是角色们写在脸上的情绪——

小李子能不能发现女儿薇拉?薇拉会不会发现身后是追杀她的杀手?

紧张情绪怎么营造?

不和谐鼓点的配乐,以及超低机位主观视角。

听起来似乎很常见?

但如果你习惯开车,便会知道《一战再战》里的主观视角真实到可以让人眩晕。

它会在高低起伏的路上,跟随着驾驶着的目光。

迎来一个个 " 盲点 "。

△ (强烈建议观影时选择高规格银幕)

没错,这样的镜头设计也并不只是为了画面看起来很 " 酷 "。

而是让观众沉浸感十足地感受到:

无论你是怯懦的保守派,还是极左、极右激进人士,在这里,你都会经历上上下下,都会看不清眼前的道路。

这种表达,来源于 PTA 对这个时代的观察——

"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我难以完全跟上。"

也正是这样,我们观众在这场戏中感受到的,也并非是传统追车戏中惊险刺激的紧张。

而是和导演一样,对眼前这现状的无力。

自上映之后,无数掌声涌向《一战再战》。

有人为它富有张力的视听语言所震撼,有人沉醉于它行云流水的动作场面,也有人单纯沉浸于幽默桥段中,乐而忘返。

说它预定明年奥斯卡最大热门也并不为过。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战再战》是一部完美到无懈可击的作品。

在 PTA 自己的序列里,它或许也并不算顶尖。

那么 Sir 为什么会夸成这样?

道理很简单——

在当下的电影世界里,当无趣的模板叙事大行其道,当烂俗的视听表达成为常态,当干瘪的政治正确取代真诚,当情绪化的议题渲染淹没人性的微光,当角色沦为扁平的符号 ……

《一战再战》的出现,便格外显得像是一道意外之光。

而能够做到这一切的根源。

则是 PTA 一直以来,对 " 人 " 的兴趣。

是的,人物。

在 Sir 看来,《一战再战》的人物,有一抹难以忽视的底色——

暧昧性。

他们身上笼罩着一种让观众捉摸不定的氛围。

似乎,随时都在正与邪、好与坏、诚实与撒谎之间游移不定。

比如,全剧最大的反派,洛克乔。

PTA 为人物设计了许多细节,让这个原本应是 " 政治符号 " 的角色,显露出不少人性中的摇摆与本能。

不得不提一句。

西恩 · 潘为这一角色献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演技,将一个老白男的骄傲、自满,与一个力图往上爬的野心家的神经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他偷窥帕菲迪娅时,眼眶肌肉的颤抖,和他即将加入白男俱乐部时难掩激动的神情同样真实。

那么,问题来了——

洛克乔到底是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

说直白一点。

他爱过帕菲迪娅吗?是生理性的,还是心理性的,亦或只是 " 白压黑 " 的征服欲?

当薇拉有可能是他的女儿的时候,他的内心想法到底是什么?

我们能不断看到洛克乔的放狠话与雷厉风行。

但同时,也能不断看到洛克乔的口是心非,与下一步反转。

问题的答案会是什么?

或许,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答案。

这也正是 Sir 说的,PTA 人物的 " 暧昧性 "。

有时候,甚至骗过观众。

比如,女儿薇拉。

在正式展开她的性格之前,电影先带来的,是两处闲笔。

第一处,是穿着跆拳道服装、抱着拳头乖巧地听着师父的指教。

第二处,是老师对她滔滔不绝的夸赞,与老父亲满含热泪的神情。

一个乖巧、听话、懂事的女儿?

但,等看到她与父亲的唇枪舌战,你就会对她之前的乖巧印象,产生一丝裂痕。

这样的人物塑造,自然有叙事技巧的成分。

当角色的下一步始终成谜,观众的好奇心自然被点燃,一路追寻。

说白了——

在 PTA 的创作理念中,他总是把对 " 具体的人 " 的洞察与平视,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以至于每一个可能沦为符号的角色,都会被他挖出内心深处那一抹真实的情感。

比如《血色将至》里的石油大亨丹尼尔。

一个屏蔽了所有情感,被资本主义掏空的敛财恶魔,却在受洗仪式上由逃避,到真诚地喊出 " 我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

或者《木兰花》里阿汤哥饰演的 PUA 大师弗兰克。

他伪造了自己原生家庭的一切身份,好让信徒,也让自己相信他的成就与信仰是真实的。

可见到自己痛恨的亲生父亲的最后一面时,他在不断重复的那句 " 你个畜生 " 中,忍不住地痛哭。

这也正是在一个 " 主义 " 横行的电影时代,PTA 无声却持之以恒的坚定主张。

他要的,不是借助电影来宣扬政治、来反攻倒算、来发泄情绪。

而是回归到电影的本真世界,用精彩的叙事、生动的人物、极致的视听,发自内心流淌的生命体验。

来征服观众。

说到这里,Sir 想起在一场采访中,PTA 说过的一句话:

" 电影对我来说,从来都是私人的。你可能要等上两年,也可能要花上十年——那都是生命中的一大部分。"

他说的是自己的创作方法。

剧本难产,就一笔一笔磨;角色未至,就一年一年待。

他总是会忠于内心。

这样的态度使得几十年来,他只有十几部作品问世,也使得哪怕他声名鹊起,也始终与 " 大众审美 " 保持距离,认知度并不高。

但回头来看。

或许也正因这样的执着,我们才得以在这个影像泛滥却真诚稀缺的时代,遇见如《一战再战》这般的电影。

它让我们相信,人物的确是可以复杂,故事也是可以深邃的。

电影可以不只是消遣。

而是一场与自我、与人性、与世界的真实对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毛脸雷公嘴榔锤、桀骜不驯八宝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李子 美国 移民 pta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